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作者简介】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书写正确汉字填空。争讼.()领域.()神龛.()斡.旋()怅惘.()静穆.()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幽悄.()思mù()暖róngróng()马前zú()人情shì故()2、解释下列词语斡旋:未始:幽悄:二、整体感知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2、认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3、阅读3-9自然段,这几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些事?为什么要回忆这几件事?4、结合2-9自然段中的相关语句说一说:灯笼有着怎样的意义?明确:(1)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2)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3)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4)……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5)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三、深入探究1.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2.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这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四、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本文标题:灯笼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13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