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总复习系列练习题22a简答题基本操作类
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复习系列1高三化学复习系列——简答题二(基本操作类)检验类:物质(离子)检验的一般顺序:取样(描述取样的具体操作)—加试剂、描述现象——得结论。(注意可能存在的干扰离子)注意事项:1.被检验样品的物质状态,固体要先溶解(水溶?酸溶?等)再检验,气体要试管收集再检验。2.排干扰意识。3.现象明显,操作简便。4.有可能方法不唯一,优先回答最靠谱的。5.陌生检验方法题目会给信息,用信息检验。1.检验固体混合物中有FeO(Fe2O3)存在的方法是:。答案:取少量混合物溶于过量硫酸,向溶液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若溶液褪色,则证明原样品中有FeO存在(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比如利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2.资料:Na2S2O5溶于水即生成NaHSO3。检验Na2S2O5晶体在空气中已被氧化的实验方案是:。答案:取少量Na2S2O5晶体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溶解,滴加足量盐酸,振荡,再滴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Na2S2O5晶体已被氧化。3.如何检验有机物中含有卤原子?答案:取待测有机物少量(一般为液体)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有时可去上层清液)加入稀硝酸化,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生成(白色为有机物含氯元素;浅黄色溴元素;黄色碘元素)4.如何检验蔗糖(淀粉)已经水解?答案:取水解液少量先加入NaOH溶液至碱性,然后与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悬浊液反应,检验有醛基的存在,则已经发生水解。5.如何检验淀粉已经水解完全?取淀粉水解液少量加入少量碘水,若不变蓝,则水解已完全。若检验油脂的碱性水解(皂化)完全,取水解液少量放入盛有水的大烧杯中,搅拌静置,若没有不溶液水的油脂浮于水面,则水解已完全。6.确认黑色固体为Ag单质的实验方法是答案:将黑色固体过滤、洗涤,向其中加入稀HNO3,黑色固体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遇空气后变成红棕色,并向所得溶液中滴加NaCl溶液,生成白色沉淀例: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复习系列2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Cu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取少量该红色产物,加入稀硫酸,(振荡)若溶液变为蓝色,说明产物中有Cu2O;若溶液不变色,说明产物中无Cu2O。【注意:不要用生成红色固体(Cu)来确认。】例:有两瓶pH=2的酸溶液,一瓶是强酸,一瓶是弱酸。现只有石蕊试液、酚酞试液、pH试纸和蒸馏水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判别哪瓶是强酸?答:各取等体积酸溶液用蒸馏水稀释相同倍数(如100倍),然后用pH试纸分别测其pH值,pH值变化幅度大的那瓶是强酸。回答此类题要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思维过程应为“实验目的是什么→完成此目的应用了哪些理论知识→该怎样去完成→应特别注意些什么问题”。一般不必阐述“这么做”的理由。解题回答时的三个要点:①写出实验操作的步骤,②写明实验现象,③得出结论。分离提纯:1.加热、蒸发、结晶的操作:①蒸发结晶的操作:将溶液放入蒸发皿中,放置在三脚架或铁架台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边加热边搅拌,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发掉少量溶剂。②从溶液中得晶体的系列操作:如:若从FeCl3溶液中得到FeCl3·6H2O晶体的主要操作: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若进一步制取无水FeCl3的主要操作: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FeCl3·6H2O晶体,(HCl的作用:抑制了FeCl3水解;且带走FeCl3•6H2O受热产生的水气),故能得到无水FeCl3。再如:由硫酸铜溶液制胆矾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加热浓缩、冷却结晶、过滤。③若把FeCl3溶液蒸干灼烧,最后得到主要固体是什么?为什么?(用化学方程式及必要的文字说明。)在FeCl3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FeCl3+3H2OFe(OH)3+3HCl,加热时水解平衡右移,HCl浓度增高,蒸干时HCl挥发,使平衡进一步向右移动得Fe(OH)3,在灼烧时发生2Fe(OH)3Fe2O3+3H2O,因此最后得到的固体是Fe2O3。④若加热带结晶水的固体,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受热不均,造成固体迸溅,冷却,称量装置的质量,需连续两次加热,质量差不超过0.1g。2.分离:SeO2含有少量TeO2已知:物理性质熔点沸点升华溶解性SeO2340℃684℃315℃易溶于水TeO2733℃1260℃450℃微溶于水答案:升华,将温度控制在315℃到450℃之间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复习系列33.氧化池中反应结束后,降温结晶,制得含甲苯的苯甲酸的粗品。已知:甲苯苯甲酸熔点-95.3℃122.4℃沸点110.6℃249.1℃升华温度――――100℃水中溶解度25℃:0.067g25℃:0.34g结合表中信息,简述提纯苯甲酸的操作:苯甲酸粗品用NaOH溶液溶解后,_______,洗涤干燥得到苯甲酸。答案:蒸馏(或分液)除去甲苯后,向水溶液中加入盐酸,过滤除杂:要写出防止XX物质或因素对XX物质或现象的干扰1.测定煤或石油的含碳量:将ag的样品进行充分燃烧,测定所得气体(CO2、SO2、NO2、N2)中CO2的含量,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所用试剂均过量):装置A的作用是。答案:除去SO2、NO2,防止对Ba(OH)2吸收CO2造成干扰2.c.0.1mol/LNa2SO3溶液(pH=10)溶液立即褪色d.pH=10Na2CO3溶液红色溶液不变色实验d的目的是________。答案:证明该实验条件下OH-对品红褪色不产生干扰(必须写出某离子或者物质化学式,必须写对XX现象或者XX反应的影响)溶液的配制:1.如何配制银氨溶液: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2%的AgNO3溶液,然后以摇动试管一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如要作银镜反应,则滴入3滴醛基化合物,振荡后放入热水中,片刻后试管内壁有光亮的银镜。2.如何配制新制的Cu(OH)2悬浊液:在试管中加入2mL10%的NaOH溶液,滴入4—6滴2%的CuSO4振荡(NaOH溶液过量很多)检验醛基:加入醛基化合物0.5mL,加热至沸腾,有红色沉淀生成。常规操作作答:1.装置气密性检查的一般顺序:组装为密闭体系——具体操作方法(注意顺序)——描述现象——得结论。具体操作方法(原理相同,检查方法应根据具体装置灵活变通):①将导气管的末端浸入水中,用双手捂住反应器的外壁或微热反应器。若有气泡产生,移开手掌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复习系列4或热源,过一会儿,有水进入导管形成一段水柱,则证明气密性良好。②用启普发生器做气体发生器时,应将导气管活塞关闭,往启普发生器球形漏斗中注水,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水面不下降,则说明气密性良好。2.溶液pH测定的操作:取一小段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或干燥玻璃片上),然后用一干燥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溶液点在试纸的中央,最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数。(取整数)注意:pH试纸不能事先润湿。其它试纸一般要用蒸馏水事先润湿,如: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3.进行沉淀反应及与过滤相关的操作:①证明沉淀已经完全的操作: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如果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②洗涤沉淀的操作:用玻璃棒引流向漏斗中加水至刚好浸没沉淀,当水完全滤出后,重复操作2-3次。③证明沉淀是否洗净的操作:用小试管接收最后几滴液体后,滴加沉淀剂,看有无浑浊(试剂的选择应根据具体问题来选择),若无浑浊说明沉淀洗净,沉淀干燥后可称量。4.气体纯度检验的操作:用小试管收集气体,(一般用排水法)然后用拇指堵住试管口,(若为H2)试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点燃听爆鸣声,若无尖锐的爆鸣声,则气体已经纯净;若有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不纯。(如需点燃实验,则要继续检验,直至纯净为止)5.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操作:集气瓶灌满水倒立水槽中,导气管放入集气瓶口内,水排尽后,移出导气管,在水下把集气瓶盖上玻璃片,用手按住玻璃片将集气瓶和玻璃片一起缓缓移出水面,将集气瓶正立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倒立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实验桌上。6.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操作: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原因:氨气极易溶于水,致使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减小,即发生喷泉。若装置无滴管,引发喷泉实验的操作: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受热膨胀,赶走玻璃导管中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也可以冷敷烧瓶,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烧杯中水倒吸即发生喷泉。7.引发铝热反应的实验操作:加少量KClO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8.分液漏斗的使用:将分液漏斗口部的小孔与活塞的凹槽相对(或打开分液漏斗上部的活塞),保持内外压强相同,然后慢慢打开漏斗下端的旋塞,使漏斗内液体缓缓流入容器内。9.尾气处理一般描述顺序:吸收尾气,防止XX等气体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小结:1.还有很多综合实验要求描述操作前后顺序、现象、作用、结论、改进、评价等,要根据题目的具体情景和要求回答。回答实验问题要特别关注实验目的。2.简答题要求按要点得分,语言叙述要符合逻辑关系,前因后果要明确。“因”应是指“化学原理”,只有紧扣化学原理去分析解决问题,认清实验目的,逐步解答才能得到相应分数。答题中应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准确性、规范性。
本文标题:人大附中20192020学年高三化学总复习系列练习题22a简答题基本操作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037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