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新增长理论模型第一节新增长理论产生概述索洛1957年发表了划时代论文“技术进步与总量生产函数”,建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在模型中发现,对经济增长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余值”,被索洛称为技术进步的贡献。这里的技术进步是由生产过程之外产生的,作用于生产过程,因而称作外生的技术进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许多经济学家卷入了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其中大部分都是围绕着这个外生的“余值”进行的。如阿罗(Arrow)1962年发表了关于“实践学习的经济学意义”的文章,建立了阿罗模型,认为生产经验的增长也是生产过程的一种投入,将这种生产经验的增长看作投资积累的指数化。乌扎华(Uzawa)1965年发表文章,修改了索洛单纯生产部门模型,引入了教育部门,教育部门对产出的贡献是通过其对生产部门技术水平提高的作用而间接实现的。由于引入教育部门,因此乌扎华模型也是最早的人力资本增长模型。无论是阿罗模型,或是乌扎华模型,所表示的均衡增长仍被外生的人口或劳动力自然增长率所决定,因此仍没有摆脱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局限性。之后,经济增长研究经过二十年的沉寂,1986年罗默(Romer)在《政治经济学周刊》发表文章,突破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存在的局限性,引起了经济学家的重视,对经济增长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主要区别是:新增长理论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两个主要缺陷,即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和技术进步的外生性。因此新增长理论研究都是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的,目前研究大致是按三种不同的思路展开的。第一种思路继承阿罗模型(1962),假定技术进步来自对实物资本的投资,用生产中的累计资本代表知识的积累直接将技术进步内生化。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默(1986)、巴罗(1991)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作知识积累模型。2第二种思路是引进人力资本要素,技术进步取决于对非生产性的科技开发。主要代表人物有卢卡斯(1988)、罗默(1990)等,这一类模型被称作人力资本模型。第三种思路,以现在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执教的中国学者扬小凯与其合作者博兰德(JeffBorland)于1991年在JPE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微观机制”为代表,从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演进出发研究经济增长,这种模型被称作分工演进模型。第二节人力资本理论一、人力资本概念人力资本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Schultz)二十世纪60年代研究农业问题时提出的。他发现促使美国农业生产的产量增加和农业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的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因而舒尔茨指出学校教育、在职训练、保健、人口流动等方面的投资形成人力资本,也可以增加一国的资本存量,加速经济发展。根据舒尔茨的定义,人力资本的含义有以下几个方面:(1)人力资本体现在人的身上,表现为人的知识、技能、经验等,即表现为人的能力和素质。(2)在人的素质既定后,人的健康、寿命、即人的身体素质也是构成人力资本的因素。它可以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即提高劳动生产率。(3)人的能力和素质是通过人力投资而获得的,因此,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力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主要有四个方面:(1)用于教育的支出。通过正式的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以及在职培训、成人教育、“干中学”学习过程,提高劳动力的质量。(2)用于健康支出、保健支出。能延长个人生命中用于劳动的时间,减少病假,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3)用于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包括收集信息费用、迁移费用、安置费用)。劳动力流动可以使资源达到合理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4)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入境移动可以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本国的生产能力。人力资本和经济学理论中的劳动力是不同的。劳动力被视为一种从事体力劳动并且是天生的能力,作为这种能力的支出是劳动。劳动者的能力被看作大致相同,因此劳动是无差别的,至多是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人力资本作为3体现在人体本身的那种生产或工作的能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因而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差别而形成的。人力资本作为资本,它具有一般实物资本所具有的性能:如生产性,是由投资所形成的,且具有收益性和风险性。但人力资本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依附于人,归个人所有。且人力资本具有可变形,不像实物资本那样,随着不断的使用,价值会减少;相反,人力资本随着使用,价值会不断增加。二、人的时间价值提高的经济增长首先我们看下面的事实:表5.2.1给出了美国部分劳动力工作时间中每小时的报酬(1967年美元)。表5.2.11900—1970年各种人员收入比较(1967年美元)19001970相对增长率(1900=100%)绝对增长制造业工人0.603.275452.67非熟练工人0.582.494271.90教师0.824.395353.57副教授2.606.182383.58资料来源:舒尔茨:《人力资本》,华夏出版社,1990分析表5.2.1,制造业工人1900—1970年间每小时工资从0.6美元上升到3.27美元,增长超过5倍;其它三类人员也都得到了相应增长。这一事实说明:劳动者的工资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的增长而在不断的上升。库兹涅茨考察了相当长时间内国民收入中的结构变化,发现国民收入中资本收入的份额由45%下降到25%,而劳动收入的份额则从55%上升到75%。1970年美国官方公布的分类国民收入中,大约3/4是由雇员报酬组成,余下的1/4可分为财产所有者的收入、租金的收入、净利息和公司利润四项。上述说明了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的增长而不断上升。把上面两方面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就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劳动的工资率及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的增长而不断上升。我们称之为“人的时间价值的提高”。4其次,分析人的时间价值提高的原因。由于技术进步,从而使人们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术,使人力资本增加。在生产过程中,用新的材料代替较为稀缺的金属、木材等,核能、太阳能代替矿物燃料,使资源价格下降,且人力资本的增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而在国民收入中必然带来实物资本份额的减少,劳动份额的增加。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具有越来越强的互补性,在一定程度上人力资本可以代替实物资本。如新的设备和工艺对工人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业的发展越来越走向技术密集型,因而使人力资本的价格上升。人力资本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同样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人力资本的价值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人力资本自身的价值。主要包括:(1)维持高级劳动力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2)维持高级劳动者家属再生产的生活资料价值;(3)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卫生、迁移和“干中学”的费用。一般地说,人力资本自身价值中,教育、培训、医疗、保健、卫生、迁移和“干中学”等的费用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越来越大。人力资本价值的第二部分是机会成本。即由于人力资本所有者从事人力资本投资和生产,使其不能够从事其它领域的投资和生产而造成的损失。例如一位博士,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到博士至少长达二十二年的求学过程,求学过程也是这位博士的生产过程,需要他的家庭、周围人以及社会、国家的大量投资,这些投资是有机会成本的;培养、教育这位博士的所有教师、管理人员、以及为之服务的家庭和社会的有关人员不能够从事其它生产的损失,即这些人员的机会成本;以上构成了这位博士求学过程的机会成本。从这里可以看出机会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第三部分是在人力资本生产中所投入的实物资本的价值。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价值,不仅创造了自身的价值,而且创造了超过自身价值以上的更大价值。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越来越多,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就越来越高,人力资本所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从而也大大提高了人的时间价值。从前面我们引用的实例中,可以得出劳动工资率和劳动份额随着时间变化、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结论。这里的劳动不能看作一般劳动力的劳动,包括了一个超过一般劳动力劳动的一个很大的人力资本,工资率及劳动收入份额中包含了人5力资本的报酬和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前面对经济增长研究的诸多理论中,要素分析法实际上并没有揭示现代经济增长能够观察到的现象和本质。索洛模型中对表现为一个很大的“余值”的解释,索洛称作技术进步的贡献,肯德里克叫做全要素生产率。丹尼森研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构成,分作知识进步、资源配置的改善和规模经济。这些研究方法与其说是研究原因的方法,不如说是研究结果的方法,即研究“余值”这样的结果,这种结果是由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由于大多数知识和技术具有传播性,技术越进步,传播速度就越快,因此一种技术产生,很快就会在国与国之间传播,使各国都具有了这种技术。根据这些模型,各国就应该具有大致相同的增长率,但这与各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符的。同时根据这一外生性,国民收入与要素投入的长期关系就不会是稳定的、有规律的和可预测的,因此经济学对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如果我们接受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这一经济学的基本假定。我们考虑以上的研究,在要素投入中,势必漏掉了一个很大的投资,这一漏掉的部分正是“人力资本”。如果恢复这一漏掉的人力资本,总资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和收入增长的关系就会稳定下来。因此,人的时间价值提高的经济增长,不是来源于全要素生产率,而是来源于物质资本投入的下降和人力资本投入的上升。三、内生人力资本增长理论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进入模型说明经济增长,这种理论叫做内生人力资本增长理论。这一理论是近期由罗默、卢卡斯等经济学家的研究所形成的增长理论,因此被称作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认为: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经济增长依赖于储蓄率(哈罗德—多马模型)、劳动力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索洛模型)等。这些都是外生变量,这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一大缺陷。新增长理论一直致力于克服这一缺陷的研究,从人力资本入手,将技术进步内生化,建立内生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内生人力资本增长理论,有两个基本假设:知识的“外溢性”和“干中学”。所谓的知识外溢性是建立在把知识作为资本之上的。一个生产者的知识可分作两种:一种是生产者自身的知识,如能力、经验等;一种是一般性知识。一般性知识是社会的公共品,这种知识一旦生产出来,很快就会传播到社会,成为社6会的公共知识。它不但可以被生产者所使用,也可以被社会任何人和任何企业所使用。知识所具有的这种性质叫做外溢性,这是知识作为资本所特有的性质。生产者自身知识越多,水平越高,其产出也就越多;社会关于一般性知识积累越多,社会技术的普遍水平越高,就会促使所有生产者的产出增加。同时知识的外溢性也表现在,即使是生产者的自身知识,由于人们的模仿作用、带动作用,对其它生产者的产出也会产生影响。另外知识的外溢性也表现在知识的滞后作用上。一种知识生产出来,不但对当前的产出起作用,使产出增加,而且由于知识的非消耗性,它又作为知识的存量而积累起来,对以后的产出起着“永久性”作用,促使产出的长期增加。正是由于知识的这种外溢性,知识作为资本,它的边际生产力是递增的。即是不会由于知识存量的增大而使知识的边际产品减少;相反,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知识的边际产品也在增加。“干中学”是阿罗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这种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也是经验的产物,知识会在实际生活中逐步积累,通过职业训练、学徒方式、工作过程可以积累工作经验,同时也会随着资本总量的增加、产出的增加促使生产效率的提高。事实证明干中学的作用在许多工业中会出现,特别是在高技术和知识密集的产业中尤为明显。知识的积累是知识不断细化和专门化的过程,也是分工细化和专业化的基础。越是细化和专门化的分工,个人就越是需要细化和专门化知识总量的增加,这些知识许多必须是在“干中学”中获得,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干中学”就显得愈加重要。“干中学”获得知识、增加人力资本的过程是一个内生的过程。这样经济学家把知识或人力资本作为内生
本文标题:新增长理论模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17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