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姓名:陈刚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指导教师:刘凤朝20091212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作者:陈刚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李世祥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2006中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平衡,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社会经济对于水资源的需求日益扩大,而水资源管理的滞后使得大部分地区用水浪费、水污染问题突出,这加剧了本来就紧缺的水资源供给形势,相当多的城市发展面临着缺水的制约,部分农村人口无法用上干净的饮用水。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中国工程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2001)所指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效率问题。水资源利用效率反映了水资源投入和产出的关系。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利用方式等诸多变量的不同,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进行识别,剖析水资源利用效率呈现空间差异的因素,从而得出不同空间区域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研究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可能途径,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这一研究对于深刻认识水资源问题,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水资源战略及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比较分析与逻辑归纳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综述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及问题,实证分析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特征、差异收敛与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区域水资源管理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区域以及区域差异研究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研究目的、思路及意义。第二章是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相关理论综述。包括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资源利用效率,水资源利用区域差异的因素分析,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与节水型社会。第三章是中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与问题剖析。包括区域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布局不相适应、水资源不可持续性利用问题严重、中国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四章是关于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的实证研究。包括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空间相关特征、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变化及收敛性分析、中国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因子得分与聚类、中国区域水资源利用效率差异成因分析。第五章是政策建议及基本结论。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研究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水资源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的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中国水资源管理政策的修订和完善提供积极的启示。政策建议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要加大水资源因素权重,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投资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加大水资源利用效率作为政绩考核的权重,加强水利部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建立以水权、水市场为理论基础的流域管理体制。基本结论是:(1)进行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是有意义和必要的,也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2)中国水资源利用存在区域水资源与人口、耕地等布局不相适应、水资源不可持续性利用的问题,水资源管理效率低下;(3)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明显的空间特性,其基本趋势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4)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5)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重视水资源本身的管理,更要注重整个经济社会共同参与;(6)水资源管理政策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决策、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投资体制、政绩考核、加强水利部水资源统一管理职能、建立基于水权水市场的流域管理体制等方面切入。2.期刊论文李世祥.成金华.吴巧生.LIShi-xiang.CHENGJin-hua.WUQiao-sheng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3)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利用效率问题.由于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水资源利用方式等诸多变量的不同,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研究探讨水资源利用效率区域差异是解决中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可能途径,也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通过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中、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收敛趋势明显,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趋势;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高,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导致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区域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缩小这种区域差异状况.3.期刊论文李浩.刘陶.黄薇.LiHao.LiuTao.HuangWei跨界水资源冲突的动因分析-中国水利2010,(3)跨界水资源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为跨界水污染、取水、水利工程、河道采砂冲突.以区域利益为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发现,跨界水资源冲突的主要动因有:(1)不同区域水资源利用的收益与成本函数的差异;(2)水资源空间性、流动性导致区域差异的循环累积;(3)水资源循环性导致区域水资源产权不明晰;(4)取水、污染和水利工程的外部性导致水资源的过量开发利用;(5)水资源准公共品性质导致区域存在加大本地区开发利用程度,而限制其他区域开发利用的内在冲动.在未来的流域水资源管理中应积极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新模式,注重研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区域利益及其相互关系.并加强流域水资源冲突管理.4.学位论文张红侠张掖绿洲耕地资源时空变化与驱动要素研究2004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使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成为国际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LUCC研究包含许多内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要素及其作用机制是其中的关键.耕地是土地利用类型之一,其利用变化驱动要素及其作用机制相应成为LUCC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展开了多方面的耕地资源研究工作.在国内,耕地资源的相关研究多集中于东、中部地区,广大西部地区起步较晚并且成果不多.鉴于以上分析,选取西北内陆河流域张掖绿洲作为研究区,以其耕地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影响耕地时空变化驱动要素,对张掖绿洲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同时,亦可为西北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给予参考.论文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并简述了土地和耕地研究的国内外进展,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研究区的选择、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与方法.第二部分分析了张掖绿洲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作为后续耕地资源时空变化的研究背景.第三部分分析了张掖绿洲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在确定耕地资源范围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1949-2001年时段的统计数据作为基础,分析了张掖绿洲整体及各区县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认为张掖绿洲耕地资源的质量一旦受损,短期内将难以恢复.通过引入耕地面积相对变化率计算分析了张掖绿洲各区县耕地资源变化的区域差异.第四部分研究了张掖绿洲耕地资源时空变化驱动要素.从自然和人文角度入手,定性定量分析两者包含的多种因素对耕地资源变化的影响方式,认为张掖绿洲耕地资源的变化主要受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程度的限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社会经济驱动要素进行了研究.首先遵循一定的选取原则筛选了影响因素,其次对各区县的社会经济要素进行具体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张掖绿洲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中的社会系统压力、经济发展动态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从单个因子看,GDP、人口数量和粮食单产是影响耕地变化的重要因子.第五部分从发展节水农业、遏制耕地退化、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作物布局、加大科技投入、应用网络资源和因地制宜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合理有效利用张掖绿洲耕地资源的七项措施.最后一部分在总结论文的同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的研究方向.5.学位论文杨艳昭基于人口发展的内蒙古自治区资源环境可持续性研究2007本研究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为主线,通过关系综合、系统综合和区域综合研究,系统评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居环境的适宜性与限制性、资源环境(土地资源、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以及物质积累基础和人类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编制基于人口发展的内蒙古国土功能区划方案,提出区域人口发展对策与建议,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促进人口合理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1)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适宜性评价以1km×1km栅格为基本研究单元,建立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单项评价指标(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HEI),定量评价了内蒙古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适宜性与限制性。结果表明,内蒙古人居自然环境以限制性为主要特征,全区由2/5强的不适宜区、约1/3的临界适宜区以及1/5的适宜区组成,以大兴安岭一阴山山脉为界,界线以南、以东地区多属于人居环境适宜地区,以西、以北地区大多属于人居环境临界适宜或不适宜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人居环境的限制性,决定了自治区人口分布“大集中、小分散”的基本格局,全区85%以上的人口集中在面积有限的适宜地区(1/5),少量人口分布在大面积的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或不适宜地区;(2)内蒙古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和保证程度基于1km×1km栅格尺度,建立基于GIS的农业气候—土地生产潜力模型,逐级计算了内蒙古栅格和分县尺度的粮食生产潜力;采用土地资源承载指数等指标(LCCI),计算了内蒙古1949-2005年,分县、盟(市)、到分省三个尺度的土地资源现实承载能力;采用情景分析法,讨论了不同情景下内蒙古的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揭示了人口高峰时期(2020年)内蒙古分县、盟(市)和自治区三个层面的粮食安全水平与耕地保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温度与水分是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子,区域生产潜力差异显著;随着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1980-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人粮关系整体趋于改善;目前生产和消费水平下,内蒙古人粮关系土地超载和粮食盈余并重,整体粮食安全水平较高;内蒙古粮食产量基本可以满足人口高峰时的需求,前景较好,不同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对内蒙古是否能实现人粮平衡具有较大的作用;(3)内蒙古水资源供需平衡与承载能力以1km×1km栅格为单元,构建水土资源平衡型,计算了1961-2005年间天然状态下内蒙古的水土资源平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全面评估了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运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定量计算了内蒙古自治区盟(市)和分县尺度的水资源开发潜力;采用水资源承载指数(WCCI)等指标,定量评价了内蒙古分县、盟(市)与自治区三个层面的水资源承载力,全面揭示了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支撑能力和保证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水分亏缺是自然降水条件下内蒙古气候、作物和农田水分平衡的主要特征;内蒙古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平均水平,地均水资源量为全国第二缺水省份,农业是内蒙古第一用水大户;内蒙古自治区整体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困难、潜力不大,其中,3/4的盟市和2/3的旗县开发潜力很小;蒙古水资源承载力有限,平水年全区水资源承载力接近超载临界值。在人均水资源需求量为700m3枯水年份,全区水资源亏缺的旗县个数为30个,相应的人口为1203万,分别占全区总量的1/3和1/2,水资源短缺是内蒙古旗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4)内蒙古物质基础积累评价构建物质积累指数,以2005为代表年份,从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三个方面,定量计算了内蒙古全区、盟(市)和分县三个层面的物质基础积累基础。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物质积累指数为0.51,全国排名第28位,水平较低;内蒙古盟(市)和分县尺度物质积累基础差异显著,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通达水平是内蒙古
本文标题:中国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2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