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A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1.在心理学史上,一般把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的心理实验室视为心理学独立的标志,把冯特誉为心理学独立的旗手。2.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为代表的心理学流派是人本主义学派。3.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4.工具性条件反射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5.根据注意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6.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7.感受性用感觉阈限来量度。感觉阈限分为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8.知觉的基本特性有_选择性__、_理解性__、_整体性_、_恒常性_。9.用红笔划出书中的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10.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1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12.想象具有预见、补充、代替等功能。13.思维的特点是___间接性___、__概括性____。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卷参考答案)第2页共6页1.(A)的代表人物华生指出:“人和动物的全部行为都可以分析刺激和反应”。A.行为主义学派B.人本主义学派C.认知学派D.格式塔学派2.(C)是用心理测量的工具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A.试验法B.实验法C.测验法D.调查法3.伴随在心理活动过程中以保证人的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性是(A)A.注意B.认识过程C.意志过程D.思维4.有明确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C)。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持续性注意5.正在上课,一位迟到的学生突然推门而入,这时引起大家注意的是(A)A.不随意注意B.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有意注意6.“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离不开(C)A.感知B.记忆C.注意D.思维7.感觉阈限和感受性之间的关系是(B)。A.正比关系B.反比关系C.对数关系D.常数值8.下面不属于内部感觉的是(B)。A.动觉B.痛觉C.平衡觉D.内脏感觉9.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就是(B)。A.差别感受性B.最小可觉差C.绝对感觉阀限D.绝对感受性10.知觉的对象从背景中分离,与(A)有关。A.注意的选择性B.注意的稳定性C.背景的绝对强度D.对象的绝对强度11.在知觉世界时,人们总是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这是(A)。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C.知觉的理解性D.知觉的恒常性12.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B)。(A卷参考答案)第3页共6页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理解性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B)A.色觉B.知觉C.感觉D.统觉14.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记忆的方法的记忆叫做(B)。A.机械记忆B.内隐记忆C.重复记忆D.有意记忆15.学习后立即睡觉,保持的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保持的效果更好,这是由于(C)。A.过度学习B.记忆的恢复现象C.无倒摄抑制的影响D.无前摄抑制的影响16.记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D)。A.再认和回忆B.保持和遗忘C.识记、保持和遗忘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17.看完《西游记》后,脑中产生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的形象的心理过程是(A)。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表象形成18.欣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境时,运用的是(C)。A.记忆表象B.创造想象C.再造想象D.幻想19.作家在头脑中形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叫:(C)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幻想20.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形象,是一种(B)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无意想象21.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C)的认识。A.直接具体B.常规抽象C.概括间接D.直接概括22.为研究概念的形成,人们在实验室条件下对(D)进行了研究。A.具体概念B.抽象概念C.自然概念D.人工概念23.在解决河内塔问题时人们采用的策略是(B)。A.算法B.手段一目的分析C.逆向搜索D.爬山法24.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A卷参考答案)第4页共6页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B)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25.学生能做到“一题多解”的思维活动是(C)A.再现思维B.集中思维C.发散思维D.抽象思维26.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C)A.研究人的行为及影响因素B.研究影响及决定人行为的潜意识C.研究区别于动物的动机、欲望、生命意义、情感等复杂体验D.研究人的感知,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及影响因素27.人脑对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之间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是思维(C)的一个特点A.间接性B.直接性C.概括性D.推理过程28.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经过复习转化来的记忆称为(C)。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感觉登记29.、在暗室注视-静止的光点,有时产生光点摆动的知觉,这是下列哪种运动知觉现象?(D)A.真动B.动景运动C.诱导运动D.自主运动30.红色看起来觉得温暖,蓝色看起来觉得清凉是感觉的(D)现象A.适应B.后象C.对比D.联觉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个体自己的活动、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再造想象:根据别人的言语叙述、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A卷参考答案)第5页共6页思维: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1.引起和保持无意注意的因素有哪些?回答要点:影响因素包括:①客观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②主观原因有:个体的兴趣需要态度;个体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情绪状态;对事物的期待等。2.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答案要点: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感觉和知觉的联系:(1)两者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2)两者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4)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综合和发展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1)反映的内容不同:个别属性/整体属性(2)产生的来源不同: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它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进行综合和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表现出人的知识经验和主观因素的参与,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3)生理机制不同。: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3.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符合什么规律?答案要点:(1)目的:加大区别,帮助记忆(A卷参考答案)第6页共6页(2)符合注意的选择性、知觉选择性规律。4.请简述表象的特征答案要点: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5.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1)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的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2)影响因素:问题情境、认知结构、定势、功能固着、动机和情绪状态五、论述题(每题8分,共16分)1.试述幼儿教师应如何根据感知觉的规律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答案要点:(1)适应现象,各班应保证空气清新。(2)对比现象,如组织幼儿观察活动时,不应喧哗。(3)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易知觉。教学活动中,老师应多使用活动的教具、玩具。2.请结合记忆理论,阐述如何避免在考场上忘记复习过的内容。答案要点:(1)让学习的内容变得富有意义;(2)分段进行学习;(3)采取措施减少干扰;(4)复述和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即过度学习;(5)通过思考事例和其他关联来加工所学知识;(6)用你预计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读取线索来测试自己。
本文标题:普通心理学期末试卷(附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260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