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假性自体谷珊珊2014年5月假性自体生活中与人相处,我们总得戴着面具,这是件虚伪而又文明的事。对于成年人来说,我们分得清外在礼貌和真实感受之间的区别,有时候不得不客套,但我们知道自己内心想要的东西。但对于孩子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孩子小时候,父母在孩子面前的绝对支配地位,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步入取悦父母的节奏,然后就会压抑自己内在的真实感受,长大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这个就叫假性自体。假性自体的概念最早由温尼科特提出英国儿科医生自体心理学派的思想先驱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当你看到婴儿的时候,一定同时看到照顾他的母亲假性自体的根源来自早期的镜映(MIRRORING)失败假性自体的研究——“母亲对婴儿的回应”。当婴儿说“我很饿”的时候,婴儿做出了一个夸大的表达:喂我,或者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做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omnipotentgesture)喂我,现在就喂我妈妈可能回答:好的,你饿了我就喂你吃东西妈妈也可能回答:当我准备好喂你的时候你才能有东西吃温尼科特认为:母亲或婴儿的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optimallyresponsive)。这种回应需要让婴儿感到自己是强大的,感到母亲会回应她的愿望,而且能轻易地满足她。如果妈妈不想回应孩子,同时妈妈还不断地要求孩子调整自己适应妈妈,问题就会出现。如果妈妈持续性不接纳婴儿的要求,婴儿会被挫败,同时妈妈们还不允许孩子生气,因为妈妈不希望看到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最后,婴儿发现她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如果她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她,或变得冷漠,或惩罚她。这时,婴儿就会倾向于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婴儿意识到,如果她想让母亲站在自己一边,如果她想让母亲微笑而不是皱眉,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婴儿必须学会随和,学会让自己变得乖、听话、可爱。如果你不按我想的那样做,你就要倒霉了;你只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我才喜欢你很自然地,孩子学会了如何取悦母亲,学着做母亲喜欢的事,比如拉小提琴,打网球,学业优秀等等。“即使你不喜欢,也必须弹钢琴,如果你不弹,我就会生气,不理你,惩罚你。”孩子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孩子逐渐与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成长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他们拒绝继续打网球,或跳芭蕾,或拉小提琴。另外一种情况,他们还会继续做,或努力去做这些事,但他们突然开始做不好了:钢琴比赛表现不佳,或者考试成绩很差,尽管他们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生活出现问题,现实功能开始崩溃我是个坏孩子,我再也没法赢网球比赛了,我小提琴再也拉不好了,妈妈对我很生气,我给她丢脸了,我真不应该活着WHY?——逐渐发现所做的事情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在内心深处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逐渐发现自己仅仅是作为“满足父母”而被爱的优秀的孩子、年轻的成功者易发现假性自体他们表面上成绩出众,非常成功,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他们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同时他们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他们才能感到高兴。如果一个具有假性自体的人来做心理治疗,会发生什么?一开始会特别喜欢这类来访者渐渐发现她完全没有改变你的解释太精彩了。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觉察:病人对我的赞赏、钦佩之中有一些假性的东西,可能在我身上重复她生命早期与危险母亲的关系改变?我们要帮助这些病人触碰到自己真正的感受,但这做起来很困难一般来讲改变会非常缓慢,改变产生于病人逐渐慢慢地意识到他们真正的想法和感受,而这些东西以前对他们来讲太危险了,以至于他们一生都要逃避,无法面对。只有真正唤醒了来访者的感受时,改变才会发生。治疗要点1治疗师的足够耐心;2专业化的设置;3安全的、便于退行的环境与气氛;4让来访者表达情感创伤、攻击性;5重建自恋性的无所不能感温尼科特局限:缺少父亲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影响小结:如何避免”假性自体“从父母的角度:不能因为孩子满足自己要求而才爱他们从孩子的角度:需要触摸自己的内心真实感受,觉察自己,存在的意义不只是为了满足父母、取悦他人假性自体:推荐电影中文名称:普通人外文名称:OrdinaryPeople其它译名:凡夫俗子,慈父严母制片地区:美国导演:罗伯特·雷德福谢谢!
本文标题:假性自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05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