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四
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①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②民主革命的胜利③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④美国全球战略的重大挫折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2.新中国成立时,党和人民面临的最严峻的考验是A.能否巩固政权B.能否稳定物价C.能否统一财经D.能否镇压反革命3.人民政府组织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在性质上属于A.反对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B.反对城市封建势力的斗争C.打退资产阶级的进攻D.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4.建国初期,曾对私人资本主义进行合理调整,对其中“合理”的正确理解是A.剥夺资本家的资本所有权B.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C.使私营工商业接受国家计划的指导D.使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获得较大发展5.建国后初期,为人民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经济基础的最重要的措施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C.实行工商业的公私合营D.没收官僚资本6.新中国曾在城市工矿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A.根本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结果是确立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C.性质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D.方向是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7.1952年底,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完成,其主要标志是A.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B.工农业生产超过内战爆发前的指标C.国民经济各部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D.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8.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A.自由竞争B.受国家法律约束C.未形成垄断D.受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9.下列对新中国成立初土地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确立C.到1952年底,全国各民族的土地改革圆满完成D.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土地制度10.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A.没收官僚资本B.建立大型国营企业C.收回海关主权D.没收私营工商业11.建国初期三大运动的共同历史作用是A.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完成了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C.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D.实现了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2.过渡时期是指A.从建国到三大运动胜利B.从建国到国民经济恢复C.从建国到三大改造完成D.从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13.我国从1953年开始实行的三大改造的实质是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B.个体手工业者互助合作C.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剥削加以限制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1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A.农业合作化B.对民族资本实行赎买C.建立手工业合作社D.没收官僚资本15.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①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②部分资本家代表人物拥护中共领导③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④对争取国家财政经济基本好转起重要作用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①③16.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主要依据是A.民主党派在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B.民主党派在三大改造完成后已成为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C.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17.建国初期,全国首次教育工作会议上确立的方针是A.教育为政治服务,培养革命接班人B.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C.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D.加强工农干部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地位18.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初级农业合作社与高级农业合作社主要区别在于A.性质上B.规模上C.生产方式上D.管理范围上19.在全国基本上消灭了剥削和剥削阶级的事件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全国大陆的解放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三大改造的完成20.以下对第一个五年计划关于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有利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B.存在着使农、轻、重比例失调的危害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D.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恢复21.我国一五计划超额完成,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在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C.华北地区D.西南地区22.建国初期,对私人工商业的合理调整与后来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共同点是A.都触及所有制形式B.都是为发展国家经济C.都属于民主革命范畴D.都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23.下列关于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过渡时期总结路线之间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二者是相互指导的关系B.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单一的经济基础,是贯穿其中的主要问题C.一五计划的内容包含着总路线的基本精神D.一五计划是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阶段24.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存在的时间是A.1919~1949年B.1949~1956年C.1953~1956年D.1953~1978年25.以下与彭德怀有关的是①领导平江起义②指挥抗美援朝③指挥百团大战④指挥西北解放军A.①②③④B.③④C.②③④D.②③26.1954年秋,召开一届全国人大的根本目的是A.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D.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以利于大规模经济建设27.1949年,新政协会议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①以各民主党派与中共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为历史依据②实质上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合作③体现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某些特点④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③④28.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解决的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理论问题中最重要的一项是A.提出了促进全国革命胜利的方针B.指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C.强调了党的工作作风D.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的总任务2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平津战役开始②蒋介石求和声明③七届二中全会召开④淮海战役结束⑤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A.①②④③⑤B.①③②④⑤C.③①④②⑤D.④①③②⑤30.建国初期,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调整的实质目的是A.把私营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企业B.把盲目的私人资本主义生产逐步纳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轨道C.确立了工人阶级在私营企业中的领导地位D.促进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33题15分,共40分)31.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在我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方面各有什么重大举措?这些举措围绕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又是怎样为这一核心问题服务的?3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个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从1949年到1956年间,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进行城市的经济恢复、建设和所有制变革的?结果如何?33.实现工业化是工业革命发生后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基本任务,是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试回答下列问题:(1)在中国近代和现代历史时期,我国开始工业化建设分别是指哪一史事?(3分)(2)简评这两次工业化建设的成就。(3分)(3)分析产生这两种不同结果的主要原因。(5分)(4)说一说你从中得到的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4分)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四答案一、1.A2.A3.【分析】人民解放军进驻城市后,资产阶级势力也以经济手段极尽反对之能事。“米棉之战”和“银元之战”就是人民政府打退这种势力进攻的重要表现。【答案】C4.【分析】合理调整私营工商业是人民政府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措施,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前提,但由于其私营的无政府状态,也有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一面。所以,所谓“合理”就是既要使工商业者有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又要有利于国计民生。【答案】D5.D6.【分析】城市工矿业的民主改革主要是改变企业内部的劳资关系,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不是改变其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因而不会促使所谓“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现象发生(事实上,这些工矿业就是没收官僚资本而产生的国营工矿业)。【答案】D7.C8.D9.A10.A11.A12.C13.D14.B15.C16.【分析】要认识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民主党派已成为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答案】B17.B18.【分析】高级农业合作社是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终结,它已把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化,是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而初级农业合作社尚不涉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变更,只是“合作劳动”,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答案】A19.D20.D21.A22.B23.C24.B25.A26.【分析】此题要区别主要任务和根本目的,主要任务是指一届人大本身实现的目标,而“根本目的”则是通过一届人大要实现的全局性目标,【答案】D27.D28.B29.A30.B二、3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特定时期众多历史现象的概括,以及对这些现象的深层次的认识能力。第一问以“重大举措”为标准,将所要求的各方面情况写出,第二问涉及各方面现象的共同点,暗含着“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考查角度,第三问要求明确答出各种举措与“核心问题”的真正联系,即它们是怎样或为什么推动经济发展的,这是对认识能力的考查。【答案】(1)举措:政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继续执行中共领导下的同各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分)经济——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2分)外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与邻国的关系,以“求同存异”的原则,团结广大亚非独立国家。(1分)军事——统一整编军队;打退美国的威胁,实行军衔制和义务兵役制。(1分)(2)核心问题是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分)(3)服务:政治——调动全国各族、各阶层人民的建设积极性。(1分)经济——为工业建设创造了条件。(1分)军事和外交——为建设事业赢得和平安定的国际环境,保障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1分)32.恢复和发展经济;①没收国民政府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使人民政府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②严厉打击投机倒把活动,经过“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稳定了物价。③合理调整工商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恢复和发展。④在工矿企业中进行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工人的劳动积极性。结果到1952年底,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⑤1953年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10分)所有制变革:1953~1956年期间,国家对城市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以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从此,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城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5分)33.(1)中国近代工业化从洋务运动起步,社会主义工业化从实施一五计划开始。(3分)(2)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有利于抵制外国经济势力,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方面成就突出,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分)(3)洋务运动遭受着顽固势力阻挠和外国的侵略。是为维护反动统治,运动不彻底,管理腐败。新中国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情况根本好转。开始实施一五计划,充分调动人民尤其是工人、科技人员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得到苏联帮助。(5分)(4)经验:实现民族独立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政治前提。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4分)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基础训练十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33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