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历史上册(专业)第一次段考试题
高二历史上册(专业)第一次段考试题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1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7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要从源头上了解“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思想,我们最应该看:A、《哲学通信》B、《论法的精神》C、《社会契约论》D、《纯粹理性批判》2.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的主色是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你认为“红脸”表示A、忠勇正义B、奸诈狡猾C、凶猛残暴D、温柔敦厚3.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4.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A.逐渐宗教化B.逐渐贵族化C.逐渐神秘化D.逐渐平民化5.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A.倡导人的解放B.否定基督教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6.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A.楚辞、汉赋、唐诗B.楚辞、唐诗、宋词C.唐诗、宋词、楚辞D.唐诗、宋词、元曲7.请阅读下面精美的文字,其所属的文学体裁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③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A.①②④③B.④①②③C④②③①D.③①②④8.郑燮的《墨竹图》,写修竹数竿,顾盼有情,疏爽飞动,浓淡相映,虚实相照,傲气风骨让人感慨。这种借物抒情,表现自我,追求神韵意趣是什么绘画的特点A.原始岩画B.汉代帛画C.中国文人画D.民间绘画9.表明人类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自身所属社会的审判者,人有资格也有权利重新规范自己的生活,这是原始宗教和自然统治之下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开始。这观点应是A.水是万物的本原B.感觉即知识C.人是万物的尺度D.知识即美德10.近年某地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出土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方鼎内壁刻有小篆。对此墓葬的年代,以下推测正确的是A.据玉面人的年代推算,应为母系氏族时期B.青铜器是商朝标志性器物,故应在商朝C.商朝时期出现青铜铭文,估计在西周时期D.根据文字判断,墓主最早应是秦朝人11.“他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拥有自己创造的动力,而不再受制于大自然。”材料中的“发明”是指A.蒸汽机B。发电机C.电动机D.内燃机12、古代有一个佛偈故事:庙前佛幡随风而动,方丈以此考问众徒。甲徒曰:“风催幡动!”乙徒曰:“幡何动?分明是你心动!心动才有幡动!”。下面的思想与乙徒相近的是A、万物皆只有一个一理B、确理而后有气C、宇宙便是吾心D、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13.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A.花木兰替父从军B.梁祝化蝶相随C.商鞅变法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14.下面两幅作品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作品,主要是因为它们都A.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腐化B.赞美了人体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C.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追求D.反对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15、从词语“回头是岸”、“游刃有余”、“舍生取义”能联想到的中国古代教派或学派的有:①佛教②道家③墨家④儒家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16.《鲁滨孙漂流记》描述了鲁滨孙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荒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国王的生活。这部小说在18世纪的欧洲颇受欢迎,主要原因是它A.体现了启蒙思想B.充满浪漫主义色彩C.彰显了冒险精神D.适应殖民扩张要求17.“牛顿的发现,给人类带来从未有过的自信。曾经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类,终于大胆地抬起头来,开始用自己理性的眼光打量世界。”这主要说明牛顿的发现A.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B.使人类彻底摆脱了神学的影响C.促进了人类的思想解放D.使人类开始关注现实世界18、对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核心思想的准确理解是A.提倡个人奋斗,鼓励发展私有制B.肯定人的价值,强调发展个性C.强调人性至上,反对宗教信仰D.反对神权和神学世界观19、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之所以备受史学家关注,主要是它反映了A.画家技巧、风格的日趋成熟、完善B.当时绘画艺术题材的广泛C.人们对风俗画的喜爱程度高D.城市手工业、商业发展繁荣20.16世纪英国街头戏剧有这样一段台词:“金钱,这是大家的宠儿,一切欢乐的源泉;金钱,这是医治一切苦闷的良药;金钱,这是世人所珍藏的珠宝;金钱,这是妇女所拜倒的偶像。”对这台词的解释①说明着商品经济正在取代自然经济②表达了人主主义的生活观③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心理④表明古往今来人们都喜爱金钱A.①②③正确④错误B.①②④正确③错误C.①③正确②④错误D.①②正确③④错误21.假如你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你可以享受的文明成果有:①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②利用司南辩明方向③可以借助《甘石星经》确定许多恒星的位置④借助《伤寒杂病论》医治病人A.②③、B.①③C.②④D.③④22.假如你是某电视剧的编导,要布置一个三国初年曹植书房的场景,你应选用:①好看的毛笔、纸张②一叠印刷精美的书籍③临摹的《洛神赋图》④王羲之的《兰亭序》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③D.①23.如果你是唐朝的贵族子弟,可能会A.接触到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B.偷偷阅读到《金瓶梅》、《聊斋志异》等小说C.在街上购买到精美的年画D.在勾栏瓦舍中观看到杂技和说书等表演24.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①喜欢画年画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25、2006年3月4日8时19分32.1秒,在西藏班戈(北纬35.55,东经89.6)发生4.4级地震。用下列哪种仪器可遥测地震发生的方向ABC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26.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问题:(10分)(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4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4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27.读下面史料:(17分)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演变。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仁”和“礼”的主张。后来孟子和荀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在人性论方面,他们的观点是调和的。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王道学说,他的学说和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孔孟之道”。荀子的思想和孔孟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他主张“性善论”。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休养生息”的时代要求,建立了以“君权神授”学说为基础的新儒学体系,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完成下面问题:(1)上面的文段中共有7处说法不符合史实,请指出错在哪里并给予改正?(指出一处并改正得3分,仅指出错误没改正得1分,列出5处就可以)(2)如果要给上面文段拟一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表述是什么?(2分)28.(共14分)阅读下列关于文艺复兴的材料:材料一1535年某画家写道:“许多已经湮没的事物将要再生。”材料二人文主义小说《巨人传》描写道,1535年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材料三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极为欢欣。他们认为这是一次精神的新生,而不是像花开花落那样,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材料四18世纪的学者费内隆写道,在16世纪,人们将“文艺复兴”一词只理解为恢复古代传统。——据保罗·富尔《文艺复兴》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已经湮没的事物”指的是什么?被湮没的原因是什么?(4分)(2).就材料三所说文学、艺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各举一例,并指出它们是否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及理由?(6分)(3).材料四与前三条材料中的哪一条有矛盾?表现在何处?(4分)29.(13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塔哥拉[材料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说。他认为,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烦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路德选集》[材料四]人生下来就是自由的,人可以说是自由的动物。那么,人民的自由虽可用法律加以保障,但它原是天所赐予的,为任何人所必不可少。如果有人不取这天所赐予的自由,那就是对天犯了大罪,对自己又是莫大的耻辱。——卢梭《社会契约论》请回答:(1)材料一中普罗塔哥拉的观点有何积极意义?(3分)(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与材料一有何关系?(2分)(3)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学说的人文主义色彩?(4分)(4)材料四是怎样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2分)30、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31、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呈现出明显的世俗化趋势。请回答:(1)举例说明宋明在绘画、文学方面世俗化趋势的表现。(6分)(2)简要分析宋明以来文学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原因。(6分)高二历史(专业)第一次段考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ABDD;6——10:CACCD;11——15:ACDBC;16——20:ACBDA;21——25:ADADA二.非选择题26.(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4分)(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与君主。(4分)(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2分)27、(1)战国→春秋,调和→对立,王道→仁政,完全一致→不完全一致,“性善论”→“性恶论”,“休养生息”→强化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感应(15分)(2)儒家思想的演变(2分)28.(1)事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2分)原因:是“一千年的精神黑暗”即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文化统治。(2分)(2)文学:《十日谈》;艺术:《蒙娜丽莎》。(2分)它们不属于被湮没的事物;因为它们属于资产阶级新文化。(4分)(3)与材料三有矛盾。(2分)材料三指的是“精神的新生”,材料四指的是“恢复古代传统”。(2分)29.(1)强调了人的价值和决定作用,否定了神或者命运等超自然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是古希腊人精神觉醒的重要标志。(
本文标题:高二历史上册(专业)第一次段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43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