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地理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高三地理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时量:90分钟命题人:刘璞审核人:钟志荣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右图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回答1~3题。1.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A.5时B.15时C.9时D.19时2.若此时为7月份,图中M点的纬度数可能为A.55°NB.65°NC.75°ND.85°N3.若Q地的经度为0°,此时正是北京日出。这个季节A.洛杉矶地区森林火险等级最高B.长江下游枫叶正红C.长城沿线桃红柳绿D.南极地区科考繁忙右图下部为某岛屿沿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上部是该区相关地理事物沿线变化图,回答4-6题.4.该岛屿的名称是A.海南岛B.台湾岛C.马达加斯加岛D.夏威夷岛5.对该岛生活、生产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是A.寒潮、洪涝B.地震、寒潮C.台风、地震D.干旱、台风6.①、②两条曲线可能代表的分别是A.光照、降水B.降水、光照C.降水、气压D.气压、光照读下图,完成7—9题。7.甲城位于乙城的A.东南方向B.西南方向C.东北方向D.西北方向8.甲城和乙城的气候类型相同,都是A.热带沙漠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地中海气候D.亚热带季风气候9.甲、乙两城附近的农业类型分别是A.混合农业、水果和灌溉农业区B.小麦—牧羊带、小麦和林牧业C.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D.粗放牧羊业、水果和灌溉农业区下图为某大陆沿海地区7月份等温线图,读图回答10—12题。10.从地形上看,以下四幅剖面图与上图甲乙线段经过地最相符的是11.根据近地面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分析,该地区最高点和最低点的相对高差可能在A、60~80米B、100~800米C、1000~1300米D、1800~2000米12.a、b、c、d四点降水最多的是A、aB、bC、cD、d下图是我国某山脉东、西坡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4~15题。14.结合图例,推断甲处岩石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A.沙漠B.沼泽C.海洋D.苔原15.由图l得出的推断,正确的是A.东坡有丰富的水能资源B.山麓气温比山顶气温约高21℃C.该山以西绿洲农业特色突出D.该山为种植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读某海域等深线和表层年平均等温线分布图回答16—17题。16.甲处海底地形属()A.大陆架B.大陆坡C.海岭D.海沟17.乙处洋流可能是()A.加那利寒流B.西澳大利亚寒流C.加利福尼亚寒流D.千岛寒流___等温线……等深线右图是亚欧大陆60°N纬线上某月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图,读图回答18—20题。18.关于甲、乙、丙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大于丙地B.丙地白昼时间比乙地短C.乙地受暖流及西风影响D.乙地濒临海洋,丙地深居内陆19.在正常情况下,此时A.亚欧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B.南极洲的温度低于甲地C.北印度洋洋流向东流动D.亚欧大陆上受高压控制20.以下关于甲、乙、丙的正确说法是A.乙地是温带大陆性气候B.甲地属温带落叶阔叶林带C.甲乙之间的地带每年都有凌汛现象D.丙地是人口密集区焚风效应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地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一般发生在背风坡地区,使气温比山前异常变高。其成因是湿绝热垂直递减率和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不同的。(湿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有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干绝热垂直递减率是无水汽凝结时的空气垂直递减率)读图回答21-23题。焚风形成示意图气温垂直递减率0米0米(海拔)Hezsunlight图文湖泊1015变化变热绝热绝湿干化温度(C)Hezsulight图文0高度(米)20003000100021、在气流过山时在②至③处成云致雨,气温垂直递减率与山地其它处相比的变化及成因A.变大,水汽凝结释放热量B.变大,水汽凝结消耗热量C.变小,水汽凝结释放热量D.变小,水汽凝结消耗热量22、空气过山后按干绝热变化,④处气温比①大致高(OC)A.5B.7.5C.10.5D.1223、下列地理现象是与焚风效应无关的是A.云南怒江谷地出现热带、亚热带稀疏草原B.吐鲁番盆地夏季高温C.美国中部草原地区的沙尘暴问题D.澳大利亚西海岸出现热带荒漠工业旅游是一些工业企业利用其自身厂区、生产线、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产品以及独特制造工业流程、工人工作生活场景等为主要吸引物,组织有兴趣的游客参观、体验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旅游项目。据此回答24~25题。24、工业旅游的兴起,说明现代旅游的特点之一是: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B.旅游方式的多样性C.旅游内容的多样性D.旅游空间的扩大化25、工业旅游发源于法国,其传播到中国的过程属于文化的:A.传染扩散B.等级扩散C.刺激扩散D.迁移扩散答卷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赶填入表格相应的位置(5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综合题(50分)27、(20分)图甲为我国沿某线所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在中国疆域图(经纬度间隔为5°)上表示这条剖面线的是________,该线最接近的地理界线是____________。(2分)A.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界线B.人口地理界线C.400㎜等年降水量线D.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2)描述A地形区的地形特征.(4分)(3)B地形区的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主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l1l2l3l4图甲图乙(4)。D地形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述该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8分)(5)简述E地区河流的水文特征。(4分)28(30分)我国的外交之路已由过去的“引进来”变为现在的“走出去”,其中又特别重视“远亲不如近邻”:06年北京非洲峰会、广西南宁举行的“东盟十年”、06中国的“俄罗斯年”及07俄罗斯的“中国年”、06年胡锦涛主席温总理的印度南亚之行、最近的中日领导互访及胡主席的中亚之行等外交活动。下面是我国“近邻”一些资料,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读图1,回答问题。(10①图示区域是,它是目前仅次于波斯湾地区的世界重要石油产地,如果我国从该地区进口石油,应选择的最佳运输方式是,通过该运输方式运进我国,最先到达的省区是。②图中①河沿岸的主要经济作物是,该河注入的湖泊面积不断缩小的原因是什么?图1(2)材料一图2为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划分示意图勒拿河鄂河毕图2材料二表三为俄罗斯两大经济地带的基本经济指标(%)表三经济地带面积人口工业产值农业产值科技力量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淡水资源水力资源农业用池东部752120205907080949510西部25798080951030206590结合图17及表三回答:(6分)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与西部经济地带之间分界线的名称是。俄罗斯东部经济带的人口密度约为西部经济地带人口密度的倍,简单分析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3)图3为唐代中日的海上交通图:图3从图中看出唐代与日本之间的海上交通直接通航的路线有三条。隋代及初唐时,主要走北面新罗道。日本遣唐使多选择夏季出发,秋冬季节返回日本。试分析日本遣唐使这样安排行程的主要原因。自密州到金城到京都三地气温和降水量有何变化?三地气候的共同特点是什么?(8分)(4)图4为印度著名的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图: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作为一个形成较晚的传统重工业区,为避免出现德国鲁尔区曾经出现过的衰落现象,应当采取哪些主要措施?(6分)图4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12131415BCABCABCABCCBCC16171819202122232425BDADDCBDCD26、(20分)(1)L3B(2)地表起伏大,喀斯特地貌发育(3)高盆地地形,冬季风被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4)水土流失(5)E河段是松花江水文特征:流量较小,一年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还有特殊的凌汛现象。含沙量小,结冰期长。27.(共30分)(1)(10分):中亚(里海)(2分),管道运输(2分),新疆(2分),棉花(2分),降水少,蒸发量大;流域内工业和城市用水量不断同增加,大量引水灌溉,使注入湖泊的水量不断减少。(2分)(2)(6分):乌拉尔山、乌拉尔河(2分),1/11(2分)俄罗斯东部经济地带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原因有:①寒冷的气候:(1分)②崎岖的地形:(1分)(3)(8分):日本遣唐使多选择夏季出发帆船可以在东南季风吹动下顺风来唐朝;秋冬季节帆船可以在西北季风吹动下顺风返日本。(2分)纬度位置相同或在同一纬线附近气温年较差越来越小(2分);年降水量越来越多(2分)。三地气候的共同点是均属于季风气候(2分)。(4)(6分,答出三点即可):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繁荣经济;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下册第二次月考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47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