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品社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第一学期期末六年级品德与社会学科试卷分析一、命题分析本次期末检测命题,以《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内容为依托,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增加学生行为习惯及生活常识中应知应会内容的考查,充分体现新课标中倡导的新理念。试卷知识覆盖全面,教材重难点突出,考查内容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让考试不仅成为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参与生活的态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手段,而且成为学生再一次学习和接受熏陶、接受教育的过程。二、试题分析1.试题题型题型一、填空题二、单选题三、判断题四、连线题五、简答题本试题由教科研中心统一命题,满分为100分,时值为30分钟,试题由填空、单选、判断、连线、简答五个大题,题型全面,覆盖面广,难易适中,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查。2.试题特点本份试题的知识点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既全面又有侧重,试题既重视了对学生知识技能的考查,也注重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考查,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考查渗透在整个试题中。传统的社会课以课本知识为主,新课改中提倡的是学生能掌握并且会运用,以学生的社会生活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进行教材开发,教材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社会环境、社会关系等,本试题能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真正发展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综合能力。(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体验和创造能力。通过认识、理解、感悟、探究、反思等考查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促进品德与社会的全面实施。(2)注重地方性特征,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真正检测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及实践综合能力。三、答卷情况分析(一)学生答卷总体情况:六年级共有学生229人,参加考试人数222人,总分17178分,平均78分,及格人数198人,及格率为91%,最高分为97分,最低分为12分。总的来说,学生对时事情况不太了解,但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过关。学生对本科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有吸引力,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真实反映了学生的社会生活领域和社会实践能力。(二)具体情况分析:本次试卷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填空题,考查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最基本的应知应会常识,正确率比较高,出错较多的是2小题,学生没有注意到小知识点如:中国买回的十二生肖铜兽中的猴头、虎头、牛头。细作分析,此题较偏,应该考查一些和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填写三次科技革命分别是什么时代的,部分同学不太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信息时代。第二部分:选择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的一些重要事件时间、自然灾害的名称及危害等。从卷面上看,多数学生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是选择灾害类型的多选题部分学生漏选。第三部分:判断题正确率较高,达到90%。第四部分:连线题正确率较高。第五部分:简答题(1)考查学生对材料题的理解。(2)考查学生对日本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部分学生可能审题错误,误写成其他侵略国家对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些学生忘记了《辛丑条约》的签订也有日本在内。四、存在的问题1.失分比较严重的是第一题,学生对课本中的小知识点掌握不牢靠。2.只注重教材,没有联系实际,存在教教材的现象。品德考查的目的不仅是书本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平时行为,从卷面上暴露出学生自身思想、行为的问题。3.部分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题意,进行仔细分析,概念法则不熟;部分学生审题意识还比较差,反映出学生做题不够认真、细致。五、教学建议1.现阶段各校品社专职老师短缺,学校应充分重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课余时间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清明去烈士陵园扫墓等,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品德教育,使生活与教学紧密联系。3.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先成人后成才”工作思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摆在第一位,引导学生将品德课堂中学到的道德准则及行为习惯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要只局限于文本上的知识,还要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本文标题:小学品社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89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