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基础课历史冲刺120题
高三基础课历史冲刺120题1.西周时期宗法制进行权力分配主要按照A.品德B.才能C.血缘D.战功2.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3.“它排除了丞相个人专断,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指A.西汉中、外朝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指C.元朝行省制度D.明朝内阁制度4.汉武帝设刺使,唐太宗划全国为10道,宋太祖设置通判。这些举措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在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过程中重视A.分割地方权力B.发挥文官作用C.对地方官的监察D.利用地方矛盾相互制衡5.东汉尚书台、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宰相权力不断削弱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专制皇权不断强化D.文臣地位不断提高6.秦朝统一中国后便征用大量的劳动力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秦始皇陵以及阿房宫。秦朝能够完成这一工程是基于A.小农经济的兴盛B.秦始皇的正确决策C.工匠水平的高超D.中央集权制的确立7.伯利克里认为,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这主要表现在A.雅典的所有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B.每个公民在公民大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C.众多的妇女和外邦人也拥有公民权D.城邦内部的精英民主8.雅典著名政治家伯里克利在希腊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中说:“我可断言,我们每个公民,在许多生活方面能够独立自主,并且在表现独立自主的时候,能够特别地表现温文尔雅和多才多艺”。这里的“公民”是指A.全体雅典国民B.全体雅典并遵守法律成年男子C.所有成年男子D.祖籍本邦有财产的成年男子9.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B.维系帝国的需要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D.外来移民的需要10.斯塔夫里阿诺斯说:“罗马人在思想意识方面最重要的贡献在于,他们的法律是基于理性而不是基于习俗。”对“理性”的正确理解是A.罗马法完全摒弃了习惯法B.罗马法追求至善至美的境界C.罗马法体现与时俱进,为现实服务D.罗马法主张消灭阶级压迫11.“国家元首对内对外名义上代表国家,但并无实际行政权力,由内阁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全权负责。元首颁布法律、法令和发布文告时,都必须由首相或有关阁员副署。”这是某词典对某制度的解释,这个制度应该是A.共和制B.总统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D.议会内阁制12.房龙在《美国史纲》中说:“它是一份论述政府规则的理论文件。它在过去的140年中经历了巨大变化。即使是到了1927年,它仍然还像(当初)那样充满了活力。”这一文件是指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联邦宪法》D.《权利法案》13.美国总统布什利用情报机关的“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虚假情报发动伊拉克战争,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他主要会被哪一机构批评?A.最高法院B.国会C.国防部D.国务院14.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被称为“一票共和”。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A.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和政体进行了长期的斗争B.工业革命后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要求C.法国君主政体的弊端、危机重重,国力日益衰微D.议会选举制度的日益完善和共和派不妥协的斗争15.“俾斯麦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这种“完成了历史上的进步事业”的“方式”对德国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A.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建立了资产阶级总统制C.建立了与英国完全一样的君主立宪制D.建立了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6.马克思说:“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下列哪个国家符合马克思所说的情况A.德意志帝国B.日本C.英国D.美国17.鸦片战争后,李鸿章对中国时局的看法是:“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此三千年一大变局也”。这里的“奇局”“大变局”应指A.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历史潮流B.列强侵略中国,导致中国社会巨变C.太平天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形势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18.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19.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是A.以学习西方科技为中心B.以兴办近代工业为核心C.以提倡民主和科学为核心D.以实施政治制度的变革为核心20.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表现有①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②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③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④推翻了封建制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21.“……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数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辛亥革命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南昌起义22.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是在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和分析批判当时社会思潮的基础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这一社会思潮是A.卢梭天赋人权思想B.空想社会主义思想C.法国启蒙运动思潮D.孟德斯鸠分权思想23.《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科学社会主义只所以科学,是因为它A.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移植到社会科学B.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C.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罪恶D.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和途径24.列宁在《四月提纲》中为当时俄国革命指明的新的方向是A.进行社会主义革命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C.发动武装起义D.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5.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当时的国际格局,这主要是指A.俄国退出了帝国主义战争B.建成了社会主义国家C.打破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D.形成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26.从大革命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战略中心,依次从珠江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其中实现从长江流域向黄河流域成功转移的直接因素是A.北伐战争的胜利B.抗日战争的胜利C.红军长征的胜利D.解放战争的胜利27.“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2月写下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句,其中“从头越”反映了A.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B.进军井冈山,农村包围城市C.遵义会议,红军获得了新生D.长征胜利,红军开始抗战28.抗战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主要理由是A.改变了反帝斗争屡败的局面,取得了完全胜利C.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反抗日本侵略的斗争B.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D.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9.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人民解放军A.由战备防御转入反攻B.取得三大战役胜利C.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D.攻占南京全国解放30.历史学名著《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这三次“革命”是指A.小农经济的出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确立B.秦朝建立、中华民国成立、新中国成立C.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确立D.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31.最早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基本法律条文是在A.新中国建国的筹备时期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32.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是A.新中国成立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C.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33.“文化大革命”对我国民主与法制的践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下列做法中,危害最大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严重破坏B.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没有得到实施C.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引发社会动乱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被迫终止34.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推动祖国大陆对台湾政策发展的主要国际因素是A.不结盟运动发展B.中美关系改善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苏关系缓和35.全国人大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执行对港、澳、台“一国两制”方针,主要目的都是为了A.维护神圣领土的完整B.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C.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D.创造改革开放的和平环境36.“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死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这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被称为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B.“另起炉灶”C.“一边倒”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7.新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启外交关系已50多年。“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长期以来非洲人民给予中国宝贵而坚定的支持。非洲人民对中国最有力的支持是A.在中国独立之初,最早承认中国B.亚非会议上和中国荣辱与共、风雨同舟C.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和中国南北对话,推动全球经济均衡38.一个美国记者评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中的作用时说:“周恩来并不打算改变任何一个坚持反共立场的领导人的态度,但他改变了会议的航向。”周恩来改变万隆会议航向,主要是因为A.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B.抗美援朝战争提高中国地位C.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帝国主义国家没有参加会议39.本世纪初,加强了我国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合作,成为我国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历史成果是A.发展与东南亚联盟友好关系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经济活动C.成立多方互赢的上海合作组织D.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多边外交40.“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行的重要政策,最能体现此观点的是A.进行反苏的舆论宣传B.建立北约组织C.实施马歇尔计划D.实行军事援助41.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A.西欧、日本的崛起B.第三世界的崛起C.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D.亚太经合组织成立42.“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仿佛听见了一声巨响,并且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从此后被分裂为15块碎片。”这句话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苏联解体B.社会主义制度失败C.两极格局最终瓦解D.多极化趋势出现43.有人认为,眼下在欧洲有两种东扩,一种是制度性的,一种是战略性的,这是指下列哪两者的东扩A.北约与华约B.北约与欧盟C.欧盟与北约D.恐怖与流感44.文明、文明的意义只有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才能凸现,站在今天,回顾人类从早期游徙不定到定居生活的转变过程,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是A.谷物种植B.房屋建造C.陶器制作D.牲畜饲养45.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4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转型时期。下列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这一时期的有①铁犁牛耕②小农经济③租佃制④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⑤重农抑商A.①②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47.“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汉书·景帝纪》记载的这则诏令,反映了古代大河文明国家的A.中央集权制度B.以农为本思想C.以礼入法传统D.聚族而居习俗48.明清时期出现的经济现象中与当时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相符的是A.美洲的农作物传入我国并得以推广B.传统手工业技术均有较大进步C.苏州丝织业中采用“计日受值”D.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49.“夷货非衣
本文标题:高三基础课历史冲刺120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3981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