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中国近现代史强化练习
中国近现代史强化练习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鸦片战争前夕,清王朝依旧坚持“闭关锁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原因在于()A、抵御外侵的必要性B、儒家思想的保守性C、皇帝大臣的愚昧盲目性D、封建经济的自给自足性2、鸦片战争后,中国茶和丝出口量大增,其客观进步性表现在()A、使中国的关税收入大增B、使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C、使清政府贸易逆差得到扭转D、使中国产品在国际上竞争力增强3、美国公使顾盛说:“美国要感谢英国……但现在,英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了。”顾盛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A、美国推行了“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能共同宰割中国B、美国迫使清政府成立了总理衙门,使清政府中央机构半殖民地化C、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D、美国同中国政府签定《中美通商航海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大门4、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指太平天国()A、用宗教幻想号召群众必然失败B、反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必然失败C、提不出取代封建制的新思想必然失败D、建设宗教国家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5、辛酉政变反映的矛盾性质是()A、卖国与爱国的矛盾B、满洲贵族与汉族地主的矛盾C、顽固派与洋务派的矛盾D、地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的矛盾6、关于《资政新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与农民斗争的实际相脱离B、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C、虽不具备实施的社会条件,但符合中国近代发展方向D、内涵比后来的洋务运动更全面、更丰富7、19世纪60年代,中国社会出现了顺应当时世界近代化潮流的变化,表现在:①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②洋务运动兴起③太平天国转入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④私营企业出现()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8、中国军队在镇南关—谅山获胜的消息被证实后,德国外交部立即约见清政府驻德公使,郑重传达其首相俾斯麦的主张:“谅山战胜,可乘机议和,否则战祸无已。德法有嫌,故专劝中国。”上述材料表明德国()A、与中国有非常友好的外交关系B、反对法国进行的侵略战争C、真心为中国的利益考虑D、客观上维护了法国的利益9、《马关条约》体现出的日本侵华的特点有①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并重②割地与赔款并重③扶植傀儡与直接侵华并重④侵略中国与侵略中国周边国家并重()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10、右图为清朝晚期渤海及附近地区被迫开放的口岸和外国强占“租借地”的示意图,其中英国强占的租借地是()A、①B、②C、②③D、①③11、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华特征的表述,最确切的是()A、发动战争与商品输出相结合B、经济上大量输出资本,政治上采取“以华治华”策略C、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D、加紧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12、戊戌变法在当时主要是由下列哪一因素促成的?()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C、民族危机的加深D、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13、有人认为,清末“新政”“在很大程度上实行了戊戌维新运动没有来得及实施或被扼杀了的那些东西”;据统计,中国军用、民用等官商企业投资总额,1895年为18000余万元,1913年达到32000余万元。10余年投资增加近一倍。增加速度最快是在20世纪初的八九年。这说明()A、“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新政”与戊戌维新目的一致C、“新政”执行者是维新派的代言人D、任何改革都有利于社会进步14、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②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③采取社会改良的办法达到目的④实行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5、武昌起义后至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期间,立宪派所起的作用有()①宣传了民主共和观念②壮大了革命声势③分化了革命力量④促使革命党人妥协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16、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两次复辟,这从根本上说明()A、辛亥革命不彻底B、君主专制意识根深蒂固C、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D、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17、在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说:“分明晃了共和的招牌,而学士文人对于颂扬功德、铺张宫殿田猎的汉赋,和那思君明道的韩文杜诗,还是照旧推崇。”引文主要反映了作者()A、对旧文学的彻底批判B、要共和就不能容忍旧文学C、拥护共和政休D、对旧文学的绝对否定偏向18、近代前期(五四运动以前)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是()A、政治上日益半殖民化,经济上日益半封建化B、封建秩序日益解体,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资本主义化C、逐步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D、中外反动势力由对抗到勾结19、下表是英美日三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的变化国家1895年1899年1913年1918年1921年英国11.7%11.4%8.5%11.8%美国9.5%7.6%12.8%17.3%日本3%11.5519.7%38%25%上述材料表明①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日趋加重②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③一战中日本侵略中国加剧④大战中及大战后初期美日在华争夺激烈()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20、1928年底,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其不能真正统一的根本原因应是()A、新军阀之间矛盾重重B、中共搞工农武装割据C、东北仍处于奉系军阀统治之下D、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和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政策2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建立的根据地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建立的根据地则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造成这两种明显不同的原因是()A、中国工农红军主力的战略转移B、共产国际指示转移C、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D、日本侵华地区的转移22、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土地政策的实质是()A、使根据地渡过严重的经济困难B、变革农村生产关系C、建立抗日战争的物质基础D、限制农村的封建剥削23、1940年下半年至1942年,日军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同时发动进攻,日本的战略目标是()A、破坏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把中国做为太平洋战争的后方C、竭力摧毁重庆政权的抗战意志D、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增援南洋24、1942年与195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的共同目的是()A、克服“左”倾思想B、反对官僚主义C、加强党的建设D、消除右倾危害25、1946年政协会议有关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争论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要不要实现国家军令、政令统一B、要不要继续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要不要废止国民党的一党专政D、要不要实现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26、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党的建设方面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是()A、妥善处理了党内存在的分歧和矛盾B、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要求全党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继续保持党的优良作用D、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27、对中国而言,抗美援朝战争的最重要影响()A、保卫了民族的尊严B、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C、保卫了社会主义阵营D、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有利环境28、右图反映建设成就发生在()A、“一五”计划时期B、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初期29、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有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只剩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急剧增长B、盲目垦荒及商业性的采伐C、长江流域洪灾频繁,造成水土流失D、“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30、1960年国家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当时通过“调整”国民经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①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破坏②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畸形发展,工业受到破坏③公有经济比重过高,私有经济比重过低④发展经济中提出的不切实际的高指标和高速度A.①③B.①④C.②④D.③④31、本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放慢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国内政治动乱②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③人口增长速度过快④长期受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封锁压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2、“文革”结束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意义,主要在于()A.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C.否定了“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D.重新评估了中国的基本国情33、1984年邓小平说:“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A.平反冤假错案是从1975年开始的B.对“文革”的全面否定始于1975年C.1975年已开始系统纠正“文革”错误D.1975年的工作为以后拨乱反正做了准备34、解放后,人民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的确切含义是()A.通过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B.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政策D.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35、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的主要依据是()A.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历史任务B.中共与民主党派密切合作的历史C.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和高度民主的思想D.民主党派的两重性36、下面是70年代各国产业结构统计表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联邦德国3%48%49%美国2%36%62%日本5%44%51%中国33%39%28%从上表看,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应为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大力发展农业,解决农轻重比例失调问题C.大力发展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37、下列现代化科技成就中,由中国最先取得的有:①一箭三星技术②籼型杂交水稻③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④同步实验通信卫星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8、39题各10分,第40题12分,共32分3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7年底开始,德国为取得在华权益,先后与列强秘密交涉)德、俄两国达成了一项默契:沙皇政府保证将“以最友谊的方式”,支持德国“在北京提出的永久租借胶州的要求”,并且由外交大臣穆拉维夫出面,对中国驻俄公使杨儒进行诱劝。他说:中国“有考虑并遵从德国愿望的必要”,敦促清朝政府满足德国的全部要求。因为德国的要求涉及整个山东的主权问题,沙皇政府支持德国的要求,实际上就等于承认中国山东省为德国的“势力范围”。根据交换条件,德国承认“中国北部各省,包括全部满洲、直隶及新疆在内”,为俄国的“独占行动范围”。此外,德国政府还积极谋取同日本达成某种协议。德国政府为了取得日本的谅解,它命驻东京公使馆代办屈乐尔向日本政府表示:德国占有胶州,“绝对无意从原则上妨碍日本进取中国大陆的计划。”至于英国,它警告说:清朝政府已经表示同意让德国在华取得一个港口。如果英国阻挠德国占领胶州,将对其在华南的发展不利。英国对德国在华势力的扩张,虽然心怀嫉视,但是它又希望能够得到德国的支持,借以对抗沙俄,因而也就无意出为梗阻。材料二:德国业已与有关国家(俄、英、日)在牺牲中国利权的基础上达成了分赃的秘密协议,而蒙在鼓里的清朝统治者还在继续幻想国际干涉,借以解决胶州问题。故在中、德谈判的过程中,刘坤一提出所谓“急图联英救危之策。”张之洞在给总理衙门的电报中进一步提出,“联英”并“联日”的主张。但总理衙门则仍以沙俄的“友谊”为重。它认为“俄地接壤,且有还辽之助,今又联日,英而拒之,前后三年矛盾如此,恐环球各国皆不直也。”材料三:清政府在德国侵略者的军事威胁和外交讹诈之下,表示完全屈服。一八九八年三月六日(光绪二十四年二月十四日),清朝政府终于被迫在北京和德国缔结了《胶澳租借条约》。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对外关系史讲义》根据以上材料,评述清政府在中德胶州湾问题上的外交活动。要求:内容应包括外交活动的形势、主张、结果及其评价。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史料,限180字以内。3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摘者注:1924年江浙军阀战争爆发。孙中山决定趁机北伐,发表宣言)今者,浙江友军为反抗曹锟,吴佩孚而战,奉天(张作霖)亦将出于同样之决心与
本文标题:中国近现代史强化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401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