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单元总论一、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1治法为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1.2“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剂是体现治法的主要手段。1.3方剂必须“针对病机,体现治法”。“以法统方”,包括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释方。2.常用治法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2.1汗法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外感表证、疹出不透、疮疡初起以及水肿、泄泻、咳嗽、疟疾而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等表证。注意:辨清病邪的性质;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兼顾兼夹病证;不宜久煎。2.2吐法涌吐——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霍乱吐泻不得。注意:病位居上、病势急迫、内蓄实邪、体质壮实者方为适宜;易伤胃气,体虚气弱、妇人新产、孕妇等均应慎用;吐后应调养脾胃。2.3下法泻下、荡涤、攻逐——邪在肠胃而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或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形症俱实之证。注意:辨清病情之属性;中病即止、顾护正气。2.4和法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失和之证得以解除——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证。使用和法要注意广义与狭义的区别。2.5清法清热、泻火、解毒、凉血——里热证、火证、热毒证以及虚热证等邪热壅盛于里之证。注意:不可滥用,注意顾护正气;“真寒假热”证,不可误用。2.6温法温里祛寒——脏腑的沉寒痼冷,寒饮内停,寒湿不化,以及阳气衰微等。注意:“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内经》);“真热假寒”证,不可误用。2.7消法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有形之邪渐消缓散——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注意:与下法区别应用;治宜缓图,难以速效;常与补法等结合运用。2.8补法补益人体气血阴阳——各种虚证。注意:辨清虚损证型,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不宜“呆补”。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1.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可归纳为五大作用:增强药力;产生协同作用;控制多功用单味中药作用的发挥方向;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等。2.方剂的基本结构2.1君臣佐使的涵义2.1.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或主因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2.1.2臣药:①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2.1.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②或直接治疗次要兼症的药物;③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④反佐药,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2.1.4使药:①引经药,即能引导方中诸药达到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能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3.方剂的变化形式3.1药味加减的变化当方剂中的药物增加或减少时,必然要使方剂组成的配伍关系发生变化,并由此导致方剂功用的改变。这种变化主要用于临床选用成方,其目的是使之更加适合变化了的病情需要。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三拗汤:麻黄杏仁炙甘草麻黄加术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白术3.2药量加减的变化方剂中药量比例的变化会改变方剂的配伍关系,从而改变方剂功用和主治证候的主要方面。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芍药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3.3剂型更换的变化剂型不同,作用也有区别。剂型的选择依病情的需要和药物的特点而定。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甘草理中汤:人参白术干姜甘草——药力强。三、常用剂型1.汤剂特点:(吸收快,药力强,灵活加减)(不节省药材,煎煮费时,口感差,不便贮藏,不便携带);临床意义:汤者荡也,治疗急症宜之。吸收较快,能迅速发挥药效,便于根据病情的变化而随证加减,适用于病证较重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有利于满足辨证论治的需要,是临床运用最广泛的一种剂型。不足之处:服用量大,某些药物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挥发散失,煎煮费时而不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口感较苦而小儿难以服用,亦不便于携带等。2.散剂特点:(制备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携带,易于贮藏,便于服用);临床意义:散者散也,治急病宜之,治结滞性疾病宜之。根据其用途,分内服和外用两类。特点是制备方法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性质较稳定、不易变质、便于服用与携带。外用散剂一般作为外敷,掺撒疮面或患病部位;亦有作点眼、吹喉等用。3.丸剂特点:吸收较慢,药效持久,节省药材,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与服用。适用于慢性、虚弱性疾病,如六味地黄丸、香砂六君丸等;也有取峻药缓治而用丸剂的,如十枣丸、抵当丸等;还有因方剂中含较多芳香走窜药物,不宜入汤剂煎煮而制成丸剂的,如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常用的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蜡丸、水蜜丸、微丸、滴丸等。临床意义:丸者,缓也,药力弱,见效慢。3.1.水丸服后易崩解,吸收较快。既便于吞服,又可防止芳香成分挥发。水丸剂是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种丸剂,适用于多种疾病。3.2.蜜丸含水量少,丸粒圆整光洁,性质柔润,崩解缓慢,作用和缓而持久。蜂蜜还含有大量的还原糖,能防止药材有效成分氧化变质。但由于蜂蜜用量较大,又易吸潮,发霉变质。所以有的品种(如补益剂制小蜜丸者)多用蜜水作黏合剂制成干燥的水蜜丸剂。蜜丸剂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丸剂。一般适用于慢性病和虚弱性疾病。3.3.糊丸黏性较大,干燥后质较坚硬,崩解时间长,既可使药物缓缓释放,延长药效,又可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一般含有剧毒或刺激性较强药物的方剂,多制作糊丸使用,如小金丸、磁朱丸;迟化的噙化丸药和磨汁用的丸药亦多制成糊丸。3.4.浓缩丸又称“药膏丸”,按赋型剂可分为水丸型浓缩丸和蜜丸型浓缩丸两类。浓缩丸体积小,有效成分含量高,用量小而易服,携带和运输均比较方便。是丸剂中较好的一种剂型。4.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剂有流浸膏、浸膏、煎膏三种;外用膏剂分软膏、硬膏两种。其中流浸膏与浸膏多数用作调配其他制剂使用,如合剂、糖浆剂、冲剂、片剂等。现将煎膏与外用膏剂简述如下。4.1.内服膏剂又分煎膏剂、流浸膏剂和浸膏剂。(1)煎膏剂(膏滋):有效成分浓度高、体积小、易保存、便于服用等优点,适用于久病体虚者。滋润补养、和血调经及抗衰老的方剂多采用本剂型,如参芪膏、二冬膏、枇杷膏、秋梨膏、益母草膏等。(2)流浸膏剂:系将药材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后,蒸去部分溶媒,调整至规定的标准(每毫升相当于原药材lg)而制成的一种液体制剂,如甘草流浸膏、大黄流浸膏、当归流浸膏等。流浸膏剂一般多作为配制酊剂、合剂、糖浆剂或其他制剂的原料,少数品种可直接供药用。(3)浸膏剂:系将药材经用适宜的溶媒浸出有效成分后,蒸去全部溶媒,再经低温浓缩而成的稠膏或块、粉状制剂,如刺五加浸膏、紫珠草浸膏、龙胆草浸膏等。其优点是有效成分含量高,体积小,不含浸出溶媒,可较长期贮藏,有效成分较流浸膏稳定,但易吸潮和失水后硬化。浸膏剂一般多作制备其他制剂如片剂、冲服剂、胶囊剂的原料,少数直接用于患者。4.2.外用膏剂外用膏剂用于皮肤科与外科。(1)软膏剂:又称药膏。优点是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缓慢吸收,药效持久。治疗外科疮疡肿疖的方剂可采用本剂型,如三黄软膏、穿心莲软膏、生肌玉红膏等。(2)硬膏剂:又称膏药。常温下呈固体状态。36℃~37℃时则溶化,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同时亦起机械性保护作用。用法简单,携带、贮藏方便。治疗跌打损伤、风湿痹痛及外科疮疡的方剂可采用本剂型,如狗皮膏、追风膏、万应膏等。此外,又有以橡胶为主要基质,与树脂、脂肪或类脂性物质(辅料)和药物混匀后,摊涂于布或其他裱褙材料上而制成橡皮膏(又称橡皮硬膏)外用的,如伤湿止痛膏等。5.酒剂又称药酒。是将药物用白酒或黄酒浸泡,或加温隔水炖煮,去渣取液供内服或外用。临床意义:酒有活血通络、易于发散和助长药效的特性,故常于祛风通络和补益方剂中使用,如风湿药酒、参茸药酒、五加皮酒等。外用酒剂尚可祛风活血,止痛消肿。6.丹剂内服丹剂有丸剂,也有散剂,药品贵重或药效显著,如至宝丹、活络丹等。外用丹剂亦称丹药,是以某些矿物类药经高温烧炼制成的不同结晶形状的制品。常研粉涂撒疮面,亦可制成药条、药线和外用膏剂,主要用于外科的疮疡、痈疽、瘿瘤等病。7.栓剂(坐药、塞药)常温下为固体,纳入人体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迅速软化或溶解,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效而产生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用作全身治疗的栓剂可使药物不受胃肠pH或酶的影响而失活,也可使胃肠免受对胃肠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刺激,减少药物肝脏首过作用破坏,适用于不能吞服片、丸、胶囊剂,或伴有呕吐的患者。婴幼儿和儿童可用栓剂给药。8.片剂片剂是在丸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供内服和外用。一般情况下溶出速率及生物利用度较丸剂好,剂量准确,质量稳定,携带、运输和服用都比较方便。按给药途径,结合制备与作用,片剂又可分为内服片(素片、包衣片、长效片、嚼用片)、口含片、舌下片、外用片、微囊片、泡腾片、多层片等。9.糖浆剂糖浆剂有单糖浆、药用糖浆和芳香糖浆。药用糖浆系含有药物、药材提取物的浓蔗糖水溶液,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食糖量一般在65%以上,味甜,尤适用于儿童服用。10.冲剂(颗粒剂)既保留了汤剂吸收快、发挥药效迅速的特点,又克服了汤剂临时煎煮的缺点,且体积小,服用、携带和运输都比较方便,但易吸潮,必须注意包装和保存。冲剂按其溶解性能和形状,又可分为可溶性冲剂(如板蓝根冲剂、感冒退热冲剂)、混悬性冲剂(如橘红冲剂、复脉冲剂)和泡腾冲剂。11.注射剂(针剂)剂量准确、作用迅速、给药方便和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影响,能直接进入人体组织,如柴胡注射液。第二单元解表剂一、概述1.解表剂的适用范围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属“八法”中的“汗法”。解表剂是为六淫外邪侵袭人体肌表、肺卫所致的表证而设。本类方剂主要用治表证,故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之时,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或有汗、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本类方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及扶正解表三类。2.解表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用辛散轻扬之品组方,故不宜久煎,以免药性耗散,作用减弱。(2)本类方剂在服法上一般宜温服,服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3)服解表剂的取汗程度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则耗气伤津。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4)服解表剂应注意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和药效的发挥。(5)若表邪未尽,而见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当表里双解。若外邪已经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二、辛温解表麻黄汤【方源】《伤寒论》【组成】麻黄三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甘草(炙)一两【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配伍】风寒伤人肌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宣,卫气郁而不得外达,营气涩而不畅,所以外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脉浮,内见喘逆。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臣——桂枝温经散寒,透营达卫。麻黄得桂枝,一发卫分之郁,一除营分之涩,合而为发汗峻剂,开表逐邪,散风寒而除身疼。佐——杏仁降肺利气,与麻黄相配,宣降并用,以增强解郁平喘之功。使——炙甘草既调麻、杏之宣降,又缓麻、桂相合之峻烈,使汗出不致过猛而伤耗正气。诸药合用,使肺气宣,毛窍开,营卫通畅,汗出表解,自然寒热除、疼痛止而喘咳亦平。【化裁运用】素体多湿,又感风寒,症见身体烦疼、恶寒无汗者,加白术,以发汗解表,散寒祛湿(参《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若风寒束表,里有郁热,症见恶寒发热、身疼痛、脉浮紧、不汗出而烦躁者,倍麻黄,加石膏及生姜、大枣,以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参《伤寒论》大青龙汤)。若风寒伤肺,鼻塞声重,咳嗽胸闷者,去桂枝,加生姜,以宣散肺中风寒(参《局方》三拗汤)。素体痰多者,再加苏子、陈皮、桑白皮、赤茯苓,以宣肺解表,祛痰止咳(参《局方》华盖散)。桂
本文标题:主治考试方剂学必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10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