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育人教育的本质摘要: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代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育人为先。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的德才兼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关键词:育人教育教师道德育人,是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大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和道德观教育学生,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德才兼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这就要求把德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因此,教师应该是“人师”与“经师”的统一。正如《礼记》所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对学生进行教育,就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那麽,教师如何对学生“育”之以“德”呢?笔者认为师德是德育工作的关键。在此,浅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教师要“晓之以理”使学生产生道德意识教师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论。这样才能通过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学生实施政治和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懂得社会主义的道德的基本原理和规范。并运用这些基本道理来正确认识问题,判断自己和别人的言行的是非、好坏、善恶、美丑、荣辱、正误等,为逐步形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师要“动之以情”与学生产生情感教师就要具备“敬业、爱生、奉献”的职业道德。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表现出来的一定态度和体验,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外界事物作用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表现出肯定与否定两种态度,即当符合主观需要时,就会产生热爱、赞成、尊敬等心态;反之就会产生憎恨、懊丧、不满意的心态。学生“德”之形成过程中,如何对正确的事物加以肯定或对错误的东西加以否定都会产生积极的情感,焕发出对学习、工作以及人生向上的力量,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不求上进、意志衰退。所以我认为,大学生一方面追求美好,是有感情的一代。另一方面他们有时对事物判断不准确,从而在感情上就会出现一种背反情感。因此,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积极的情感,对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起重要的中介作用,教师必须要对学生“动之以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要倾注全部的爱,注意学生思想品质形成中每一点微小的变化,只有以满腔热情和激情去打动他们的心,所以,只有对学生“动之以情”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利进行。对学生“动之以情“要做到以下几点:1、“爱”就是关心、爱护。德育的对象是学生,教师就要向他们倾注爱的暖流,以教师的爱温暖他们。对于遇到各种困难的学生,要同情他们,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为他们解决困难、振奋精神,使师生感情融洽。从“爱”入手,培养感情是德育工作成功的入口处。2、“诚”就是诚心诚意。青年人很少世故、性情直爽、说话坦率、最忌“虚伪”,为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以诚相待讲实话、说心里话,使他们感到老师是推心置腹的。3、“尊”就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及其可贵的,是激发人向上的积极因素,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内在有利条件。4、“谅”就是体谅理解,心理沟通,就是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每一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只有体谅理解他们,才能使学生看到希望,点燃心灵深处奋进的火花。三、教师要“笃之以信”使其树立信念信念是学生精神面貌的主要标志,是产生意志的前提和最终转化为“行”的精神支柱。教师必须对学生“笃之以信”,要把讲清基本理论知识和恰当的联系实际融为一体,以引起感情共鸣,促进“知”和“情”的结合,使学生对共产主义及其思想道德获得深刻的认识,以逐步培养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信念。四、教师要”炼之以意”锻炼其意志教师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没有顽强的意志无法形成高尚道德行为习惯。教师对学生育德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炼之以意”。“意”就是克服困难的毅力,虽然意志和行为紧密联系,离开具体行为就表现不出坚强的意志,但意志并不等于行动,它是调节行为的精神力量,使其行为具有坚持不懈的特点。教师要使学生深刻的懂得锻炼意志的过程就是意志品质提高的过程。锻炼意志的途径就是要克服各种不利因素,战胜困难。要锻炼学生意志,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1、“严”就是严格要求。“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学校必须有严格的纪律,严格要求学生。但“严”要以爱护和尊重为基础,体现塑造和改造的统一;要依据有关规章制度去要求学生,不能对学生严厉失度。2、“宽”即宽松、和谐教育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氛围,既为学生形成意志创造较好的外部条件,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因素。3、恒”即持之以恒,人在树立高尚道德过程中会出现反复,所以,培养学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教师对学生德育更要持之以恒。通过坚持不懈的工作,用自己的恒心锻造学生在道德形成中的恒心,逐步树立顽强的意志。五、教师要“导之以行”去规范其行为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行为是人类特有的自觉活动,当学生具有一定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以后,就要由此支配而采取一定的行动。“行”是衡量学生思想水平、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学生思想道德到底怎样,最终还是由行动举止表现出来。可见“行”是学生由“知”为起点的道德形成阶段转化为“行”的工作。“行”是德育的落脚点。从教师对学生“育”德的过程最终目的看就是要使学生逐步习惯遵守共产主义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既然“行”是德育工作的落脚点和最终目的,那麽,如何对学生“导之以行”呢?1、“范”既是示范、榜样。身导重于言导。教师的行为示范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感知别人的行为时,就会产生实现同一行为的愿望,随之而来的便是模仿。所以,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教师不仅仅靠讲道理去说服学生教育学生,而且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影响、启发、感化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2、“实”即实践和深入实际,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具有不同差异的学生自觉的逐步排除自身实际存在的差异使他们统一在一个水平线上。3、“励”即勉励。教师不仅要勉励具有良好行为的学生,更要勉励那些落后的行为转化中取得进步的学生。勉励可以加速学生行为的转化速度。综上所述,师德是德育工作的关键。俗话说,“打铁先得自身硬”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外在力量,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要塑造学生完美形象,首先要把自己的形象塑造的更完美,才能胜任对学生的“育”德。
本文标题:育人-教育的本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5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