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春秋战国(前770—前475—前221)一、时间线索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时代开始。前476年,春秋结束;前475年,进入战国时期(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战国区别:春秋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原则遭到破坏,为争夺土地、人口和霸权,各诸侯之间进行争霸,“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出现春秋五霸:齐桓公(管仲改革,“尊王攘夷”)、晋文公(城濮大战)、楚庄王(问鼎中原)、吴王阖闾(孙武)、越王勾践(勾践尝胆)。但此时战争规模不大,旧观念有一定的约束力。战国兼并战争,战争规模变大,动荡剧烈、变革加快,旧观念完全丧失约束力,诸侯纷纷称王,“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二、春秋战国时期纷争战乱的特点及影响:异:时期战争目的战争规模代表战役春秋争霸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城濮之战战国兼并统一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长平之战同:(1)广大人民灾难深重,战争破坏社会生产力;(2)加速了民族融合;(3)促进国家的统一进程;(4)促进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产生。·大发展、大动荡,大变革时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经济:(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土私制逐步确立政治:新兴地阶发展壮大→要求废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经,建地主阶专政→改革军事:争霸战争→富国强兵思想:百家争鸣,法家学说阶级: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新兴市民阶级、士阶层的崛起。·知识拓展:社会关系变化:世袭→流动·“士”是古代贵族阶层中最低的一个集团,与庶人相衔接。·春秋战国时社会阶级流动,即上层贵族的下降和下层庶民的上升。·由于士阶层适处于贵族与庶人之间,是上下流动的汇合之所,士的人数遂不免随之大增。·社会:世袭→流动不可流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西周春秋等级秩序文化贵族之没落者旧贵族领主战国士阶层平民之有文化才艺者平民之有军功者战国的新兴士阶层春秋战国(前770-前476-前221)经济1.农业:耕作方式:铁犁牛耕,精耕细作.经营方式: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土地制度: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消灭?)2.手工业: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冶金:春秋:生铁、块炼铁;.战国:炼钢和淬火3.商业:出现私商(打破工商食官)和繁荣的商业中心4.政策:重农抑商(商鞅变法)政治1.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遭破坏)2.各国变法(商鞅变法)(选官制度:军功授爵制)文化1.思想:百家争鸣/儒家冷落,法家推崇2.文学:《诗经》、楚辞3.科技:司南/哈雷彗星的记录/《甘石星经》4.教育:私学兴起三、阶段特征:社会转型: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并推广,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兴起。2.政治:分封宗法制瓦解,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封建制度开始确立;地主和自耕农形成新的社会阶层。3.文化:百家争鸣4.民族关系:华夏族主干形成,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封建土地所有制1.原因(略):2.形成:春秋:实际承认——战国:变法,明确承认(法律)3.种类(略):4.影响:前期推动经济发展;明清时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5.土地兼并问题原因:自然经济和土地私有影响:6.结局: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彻底消灭·小农经济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条件(1)生产关系因素: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生产工具因素:铁器、牛耕的普及,灌溉工具的改进,是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因素。(3)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4)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3、产生时间:春秋战国4.特点(1)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2)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落后性:阻碍技术进步和生产发展(4)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5)稳定性:重土安迁、满足现状、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5.影响(1)积极方面:①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②小农经济规模小,为了增加收入,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2)消极方面:①由于小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加之封建剥削的沉重,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②阻碍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成为近代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6.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1)生产力因素:耕作方式、耕作技术、土地制度等。(2)小农经济自身特点:自给自足、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抗御天灾人祸能力差等。(3)政府政策因素:封建政府为保证封建统治的稳固,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4)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社会的动荡及严重的自然灾害。7.地位:小农经济始终在我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8.开始解体: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廉价商品大量涌入,小农经济开始解体。·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封建社会前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封建社会后期:阻碍生产力发展积极: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消极:在地主阶级的沉重剥削下,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于贫困,失去土地或破产流亡。/阻碍技术进步。·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一)重农抑商政策(重本抑末、强本弱末、进本抑末)1.来历: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2.概念: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3.原因:①它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③目的:直接: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维护专制主义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巩固封建统治。4.表现①重农:奖励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②抑商: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5.特点:从身份上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限制商人经营范围;重征商税;禁止对外贸易。6.影响:封建社会前期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后以消极作用为主。①进步:经济: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②局限: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和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造成了中国的落后。小农经济商鞅变法的措施与作用归纳措施作用经济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保护了个体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统一度量衡便利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但按爵位等级占有田宅和奴隶、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等,改革不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严肃军纪提高军队战斗力;轻罪重罚政治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强化基层管理,加强了专制统治;加重剥削制定秦律用法律形式把改革的内容固定下来文化燔诗书而明法令轻视教化,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习俗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改变社会风貌,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百家争鸣“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指争论和辩难。在此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政治、经济变革引起思想学术变革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面对社会剧变,人们纷纷提出不同看法与方案3、阶级关系上: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的文士·请从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等总结百家思想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儒家孔子春秋仁、礼、中庸,为政以德/远鬼神/有教无类孟子战国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四端/浩然之气荀子性恶论/礼法并用/君舟民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逻辑道家老子春秋道是本源/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战国道是本源/齐物论/无为而治/精神自由,崇尚自然法家韩非战国法术势/集权/法治/变革道家:“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繁为简,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国的才能在于掌握火候。国家大事要小心谨慎,不能总折腾,总变。“民之饥,以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高赋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重刑法)“大军之后,必有灾年”(穷兵黩武)----苛政老子:以柔克刚—治国之道庄子:顺从命运,安于现状。老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魏晋、唐朝法:以刑法治国。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上下都遵从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弱民,愚民)术:君主驾驭群臣之术,指心术、权术,不能公开。(因为人性恶,自私,只能以术防范。“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明主治吏不治民”)势:指君主的威势,是贯彻法、术的前提条件。(造势,使人崇拜、敬畏)韩非子与荀子的不同:不相信教化主要流派所处时期代表人物代表阶层儒家春秋孔子奴隶主阶级战国孟子封建地主荀子封建地主道家春秋老子奴隶主阶级战国庄子奴隶主阶级法家韩非子封建地主墨家墨子平民小生产者·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厉行赏罚,奖励耕战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不期修古,不法常可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规律性认识:一种思想学说能否得到统治者认可的重要因素是这一思想学说是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庄子和荀子在“天人关系”方面有什么区别?•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强调人应当克服自己的欲望、顺应自然。•荀子主张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理解孔子“仁”的思想(1)“仁”基本内涵是什么?“爱人”(人与人的关系)(2)实现“仁”的途径有哪些?通过自身努力,待人要宽容,以礼规范自己的行为(3)分析“仁”的实质是什么?通过内修,形成美德(4)如何评价“仁”的思想?√利于调解、和谐人际关系、抑制暴政,缓和矛盾、稳定秩序√仁具有差等、鲜明的阶级性,维护奴隶主统治·理解孔子“礼”的思想(1)礼的实质是什么?奴隶社会等级名分制度(2)如何看待礼?“礼”体现的道德规范利于社会和谐,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的消极性,维护奴隶制,反映政治思想的保守(3)达到礼的方法是什么?正名(贵贱有序)(4)仁与礼是什么关系?如何处理好“仁”和“礼”的关系?“仁”是内在自觉、修养,“礼”是外在约束、规范;中庸,“和而不同”·中庸的思想“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含义:“过犹不及”,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是协调礼和仁的方法。方法:要求做到两者:“和而不同”。目的:协调“礼”与“仁”关系。“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也就是去除偏激,选择正确的道路。·儒家的民本思想基本内涵:民本思想是儒家政治观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方面表现在对“民”的“关注”、“重视”上,主张“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对统治者的“德”和“贤”的要求上,主张实行“德治”、“仁政”。具体观点·孔
本文标题:高考春秋战国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582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