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一)学校与科举(二)山川与地理(三)天文与历法(四)政区与官职(五)节日与习俗(六)宗法与祭祀(七)礼仪与风俗(八)人名与称谓(九)文集与典籍(十)另类与其它3次4次15次2次10次2次11次2次7次0次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二、古代官职三省六部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中书省决策长官↓宰相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门下省审议侍中→门下侍郎→给事中尚书省执行尚书令→左、右仆射吏部官吏(文官)的任免与考核等长官:尚书↓(副)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武将)等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三省六部常见考点清单:1.隋唐→清末2.三省职能:中书决策,门下审,尚书六部管执行3.六部长官要记清:尚书、侍郎与郎中4.六部主事要分明:文官吏部,武将兵;科举礼部,屯田工。户部户口财税征;刑部司法定狱讼。授予官职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除任命,授职。授授给、给予官职。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仕做官。仕宦做官,任官职。仕进进身为官。授予官职常见考点清单:1.多项列举要警惕。2.“除”是授予,“察”推举。罢免官职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掉官职。免罢免。夺削除。提升官职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迁一般指提升。陟进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罢、升官职常见考点清单:1.迁字正常是“调动”,升官不能用右迁,左迁用来把官贬。2.陟罚相对要牢记,破格提拔用“超”字。降低官职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窜放逐,贬官。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调动官职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徙一般的调动官职。调变换官职。转调动官职。出京官外调。补补充空缺官职。改改任官职。兼代官职兼兼任。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判高位兼低职。假临时的,代理的。行代理官职。署代理、暂任。权暂代官职。摄暂代官职。守代理官职。降调兼代常见考点清单:1.“出”“入”相对是京城。2.“领”兼任,“假”临时。3、摄守行权署暂代辞官告老官员年老。解官辞去官职。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移疾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致政指官吏将执政的权柄归还给君主。解除政务职责,辞官退休。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辞官退休常见考点清单:1.“致仕”有双解,辞官和退休。2.“解官”是辞官,“解褐”与之反。爵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三公三公,是古代地位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朝设置,秦朝以后多为虚职。据说周代已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太守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1.下列各项有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的爵位常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这些爵位除了同姓王侯外,其余多是因为事功和世袭而封的。B.“礼部”管理全国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国子监属于礼部管理的范畴。C.代职位中有一些逐步演化为虚衔,例如“太师”“太保”等,没有具体职权,多表示皇族的信任和恩宠。D.古代的御史原本是史官,后掌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御史有权弹劾皇帝的过失。课堂训练【答案】D,御史无权弹劾皇帝。课堂训练2.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即一切财政事宜,其长官称尚书,下设副职称侍郎。B.翰林院学士在唐代是皇帝的秘书、顾问,他们学识渊博,明清时期长负责给皇帝讲学。C.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职位,是秉承君主主旨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的朝代不设丞相职位。D.刺史本是中央的官员,东汉以后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的朝代称为太守、知州、知府、知县,藤子京曾任巴陵郡太守。【答案】D知县是管理县政的最高,职位低于知府。课堂训练3.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参知政事是宋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范仲淹曾任此职。B.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一般是满族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兼任,汉人不能任职。C.屈原曾经任楚国的左徒,左徒的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和后世的左右拾遗相当。D.侍郎原来是指宫廷近侍,唐代成为六部尚书的副职;郎中原先是宫廷侍卫,唐代是侍郎手下的高级官员。【答案】B(军机处分设满、汉员,一般由亲王,满汉大学士、各部尚书、侍郎、总督等官员兼任,称为军机大臣。)课堂训练4.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节度使是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官员,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B.大司马是汉代最高一级武官,廷尉是它的副职。太尉是宋代最高一级武官,《水浒传》中的高俅曾任此职、C.参军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D.都督是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答案】B,廷尉是掌管刑法狱讼,掌管各地上诉的最高司法官员。课堂训练5.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事是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里胥是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B.三省中有决策功能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他们负责讨论、草拟、审查、颁发法令,尚书省执行法令。C.古代的官名有的职位变化很大,例如令尹在战国时候的楚国是最高军政长官,明清是期指的是县令。D.古代的降职可以称“除”“谪”“贬”“黜”“左迁”,古代代理官职可以称“摄”“署”“代”“权”。【答案】D(“除”是拜官授职。)课堂训练6.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B.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C.“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D.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答案】CC.“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D.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西汉初,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东汉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用此称。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课堂训练7.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B.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C.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D.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拟诏令,或应和文章。【答案】B.(“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中央官员知某县事,简称“知县”,有戍兵驻县,更兼管兵事。明正式将“知县”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沿用不改。)8.下列各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B.“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C.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D.“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课堂训练A.“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B.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C.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D.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D9.以下各句说法正确的有几句()①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②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的是户部。③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④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⑤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的是民部。⑥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⑦“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右迁”一词。⑧“出”在古代一般是指地方的官员到朝廷担任要职,如《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A.1句B.2句C.3句D.4句课堂训练①对②错(是工部)③错(是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④对⑤错(唐代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没有“民部”,主管户口的是“户部”)⑥错(“司马青衫”指的是白居易)⑦错(“迁”有升有降,“左迁”是贬职,升官极少用“右迁”一词)⑧错(是指京官到地方就任)√××√××××B返回高考语文文化常识教育与科举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
本文标题: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古代文化常识2--古代官职课件(共32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