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长汀一中2015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汀一中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高三语文卷面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拟题:胡碧虹审核:赖平生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每空1分)(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2),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3)芳与泽其杂糅兮,。(屈原《离骚》)(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李白《蜀道难》)(5),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6),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朱碧潭诗序[明]王慎中诗人朱碧潭君汶,以名家子,少从父薄游,往来荆湖豫章,泛洞庭、彭蠡、九江之间,冲簸波涛,以为壮也。登匡庐①山,游赤壁,览古名贤栖遁啸咏之迹,有发其志,遂学为诗,耽酒自放。当其酣嬉颠倒,笑呼欢适,以诗为娱,顾谓人莫知我。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其诗不行于时。屋壁户牖,题墨皆满,涂污淋漓,以诧家人妇子而已。贫不自谋,家人诮之曰:“何物可憎,徒涴②墙户,曾不可食,其为画饼耶!”取笔砚投掷之,欲以怒君,冀他有所为。君不为怒,亦不变也。一日,郡守出教③,访所谓朱诗人碧潭者。吏人持教喧问市中,莫识谓谁,久乃知其为君也。吏人至门,强君入谒。君衣褐衣,窄袖而长裾,阔步趋府。守下与为礼,君无所不敢当,长揖上座。君所居西郊,僻处田坳林麓之交,终日无人迹。守独出访之。老亭数椽欹倾,植竹撑拄,坐守其下。突烟昼湿,旋拾储叶,煨火烧笋,煮茗以饮.守。皂隶忍饥诟骂门外,君若不闻。于是朱诗人之名,哗于郡中,其诗稍稍传于人口。然坐以匹夫交邦君,指目者众,讪疾蜂起。而守所以礼君如彼其降,又不为能诗故。守父故与君之父有道路之雅,以讲好而报旧德耳。君诗虽由此闻于人,人犹不知重其诗,复用为谤。呜呼,可谓穷矣!凡世之有好于物者,必有深中.其欲,而大惬于心。其求之而得,得之而乐,虽生死不能易,而岂有所计于外。诗之不足贾于时,以售资而取宠,君诚知之矣。若为闭关吟讽,冻饿衰沮而不厌,其好在此也。人之不知重其诗,焉足以挠其气,而变其所业.哉!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色卑而词款,大指自喜所长,不病.人之不知,而惟欲得予一言以为信也。岂其刻肠镂肺,酷于所嗜,虽无所计于外,而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耶?嗟乎!此固君之所以为好也。君既死,予故特序其诗而行之,庶以不孤④其意,岂以予文为足重君之诗于身后哉![注]:①匡庐:即山西庐山;②涴:污,弄脏;③教:教令,文中指告示;④孤:古同“辜”,辜负。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煮茗以饮.守饮:饮茶B.必有深中.其欲中:合乎C.而变其所业.哉业:从事D.不病.人之不知病:担心,忧虑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体现朱碧潭为人所讥原因......的一项是(3分)()①有发其志,遂学为诗②贫不自谋③徒涴墙户,曾不可食④君不为怒,亦不变也⑤然坐以匹夫交邦君⑥犹不能忘志于区区之名A.①②⑤B.②③⑤C.③④⑥D.①③⑤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朱碧潭虽放浪形骸,不理会他人讥骂,但还是不能忘怀“区区之名”。B.因为太守的礼遇,朱碧潭的诗开始被关注,但人们仍旧不看重他的诗。C.作者对朱碧潭不为世所重深表同情,同时对其痴迷于做诗表示理解。D.太守之所以不计较朱碧潭的狂放,屈尊礼待他,是因为爱惜他的诗才。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人亦皆易之,无以为意者。(3分)译:(2)君尝谒予,怀诗数十首为贽。(3分)译:(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目。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3分)(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关于名著的情节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曹操逃回陈留后,散尽家资,招募义兵,并发檄文号召天下共讨董卓。诸侯群起响应,推曹操为盟主,征讨董卓。(第5回)B.吕布杀进小沛,刘备弃家,投奔许都。曹操领兵亲征徐州。陈珪、陈登父子为曹操内应,设计残害吕布,徐州失守。(第19回)C.刘备曾将的卢马送与刘表,蒯越以“骑则妨主”劝刘表将其送还了刘备。伊籍也劝刘备不骑,刘备则说“人死生有命,岂马所能妨哉!”(第34回)D.黄忠和魏延争夺头功,诸葛亮命二人分别工大泠苞、邓贤军寨。魏延贪功,想独打两寨,结果被打的狼狈而逃,幸得黄忠及时相救。(第62回)E.曹真与司马懿打赌料敌,曹真麻痹大意,被蜀军劫了营寨,气成疾病,在营中治疗。诸葛亮得知此事,写信嘲笑曹真,把曹真气死了。(第100回)8、简答题。(5分)下面选段中“将军”指的是谁?请简述“别出奇计以袭之”这一情节。陆逊曰:“将军乘此机会,托疾辞职,以陆口之任让之他人,使他人卑辞赞美关公,以骄其心,彼必尽撤荆州之兵,以向樊城。若荆州无备,用一旅之师,别出奇计以袭之,则荆州在掌握之中矣。”(第75回)x.k.b.1(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告子①曰:“性犹湍水②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③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④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⑤;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孟子·告子上》【注释】①告子:生平不详,大约做过墨子的学生,较孟子年长。②湍(tuān)水:急流的水。③信:诚,真。④就:趋向。⑤颡(sāng):额头。(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告子以流水作比,哪边有缺口就往哪边流,说明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B.孟子认为人性之所以会变得不善,是形势导致的,而不是人的本性决定的。C.孟子认为,水可飞溅可倒流,但那是形势导致,而不是水的本性使然。D.孟子也以流水作比,流水虽不分东西,但可分上下,说明人性是有善与不善之分的。(2)孟子在这段话中围绕人性问题提出什么观点?对此,你有何理解?(3分)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无争议陷阱余秋雨①在我们的心理习惯当中,与创新意识最有抵触的是什么呢?是“无争议陷阱”。中国民众长期以来愿意接受一种“无争议”的成果,一有“争议”,就皱眉存疑。这一点,正好与创新意识水火不容。大家知道任何创新,必然是对既有成果的挑战,必然是对过往信条的否定,必然是对公众公认秩序的撼动,也必然是对原定规则的触犯。因此,也必然会引来一大堆争议,而且极有可能形成包围,构成围猎或者围啄。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争议的创新不叫创新,如果一种创新一旦现身就远近都接受,那一定是利用了权势,不可能是真正的创新。②中国文化把这个“无争议的陷阱”挖得很大,要求一项创新不仅在专业领域里边无争论,而且最好在民众中也无争议。这种从众的惰性对创新而言是一种更险恶的陷阱。历史上哪有一项真正的社会改革方案或者学术研究成果,一出来就广受民众拥护的?我也是民众的一员,我发现,如果以民众的身份来考虑一项不是我们专业的成果的时候,我们的思维标准一定是陈旧的、世俗的、平庸的。这不能怪民众,因为民众面对一种陌生的创新总会缺少精神扶手,总会惊慌失措,以他们的标准,就很少有创新空间。比如我们现在对城市建筑就是这样,新的建筑出来民众一定否定。有一些低劣的媒体,有一些小人,却让创新者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当不争议创新项目的时候,大家就去争议这个人,使他的创新无法进行。可见,“无争议陷阱”真正是中国文化产生创新空间的最重要的障碍。③在一个健康发展的时代,“有争议”是一个褒义词,“无争议”是一个贬义词。理由显而易见,就是一切创新都在争议中实现。④当成果缺少争议的时候,社会上有一些小人总是从人格上把创新者变得充满争议。这个问题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⑤据我所见,多数创新即使不被人家争议,创新者本身在待人接物上也确实有很多缺陷。因为他们要把极大的精力投注在创新项目上,没有时间上下应酬,多数不太合群。他们在创新的时候保持着挑战状态,往往有点骄傲,因为过于谦虚就没法支撑他们的心理动力。他们有时候会面对失败,因此也经常暴露出他们的怨恨、衰弱、愤怒,却又未必有明确的对头,很可能在愤怒自己,就情绪不好。艺术上的创新者那更是这样了,独特的灵感,独特的灵魂中的灵感使他们产生非常怪异的习性,对现实世界的超越使他们很难认同世俗的潮流,甚至他们也故意不遵循世俗的规范。因此无论从脾气到外型常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⑥对这一切,正常的社会都应该理解和容忍。不能设想一切创新者都是温良恭俭让的完人和圣人。据我观察,一个温良恭俭让的完人是几乎不可能有任何创新的。如果说,对所有创新项目略有争议是可以的,但对创新者的人品却绝对不要争议,因为没有争议的理由。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⑦我们真正要防范的是什么人?要防范的是以“争议”为名目来扼杀创造者的人。在现在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的总数很大,他们是勤恳工作人的百倍,是创造者的百倍。有人说真正的比例可能比这个更大。很奇怪,他们制造了一个个可“争议”的人物,但是自己却避开了“争议”。他们自己就成了洞察一切的评判者,只等待着一切被他们“争议”了的创造者投去求饶的目光。对于这样的人,我觉得我们要用两个定义来消解它。第一个定义是:那个一心为别人制造争议而自己避开了争议的人,就是小人,这是第一个定义。第二个定义是:什么叫伟大的时代?那就是谁也不把小人放在眼里的时代。后面这个定义,是美国一位传媒大王说的。(节选自凤凰卫视《秋雨时分》)10、下列对于“无争议陷阱”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无争议陷阱”是与创新意识相抵触的一种心理习惯,这种习惯长期为中国民众接受。B.“无争议陷阱”要求创新项目在民众中最好无争议,这成为中国文化创新的重要障碍。C.“无争议陷阱”缺乏宽容和理性的精神,不但争议创新项目,还会争议创新者的人品。D.“无争议陷阱”以“争议”为名目扼杀创造者,在当今中国已经引起人们重视和防范。11、作者为什么说“如果老是去争议创新者的人品、习性、性格,那么中外文化史上那些可爱的人一个也不可能留存”,请简要阐述你的理解。(3分)答:12、作者认为应从哪些方面来抵制“无争议陷阱”?请简要概述。(3分)答:(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l5题。可以预约的雪林清玄⑴东部的朋友来约我,到阳明山往金山的阳金公路看秋天的菅芒花。说是在他生命的印象中,春天东部山谷的野百合与秋季阳金公路的菅芒花,是台湾最美丽的风景。⑵如今,东部山谷的野百合,因为山地的开发与环境的破坏,已经不可再得,只剩下北台湾的菅芒花是惟一可以预约的美景。⑶他说:“就像住在北国的人预约雪景一样,秋天的菅芒花是可以预约的雪呀!”⑷我答应了朋友的邀约,想到两年前我们也曾经在凉风初起的秋天,与一些朋友到阳明山看菅芒花。⑸经过了两年,菅芒花有如预约,又与我们来人间会面。可是同看菅芒花的人,因为因缘的变迁离散,早就面目全非了。⑹一个朋友远离乡土,去到下雪的国度安居。⑺一个朋友患了幻听,经常在耳边听到幼年的驼铃。⑻一个朋友竟被稀有的百步蛇咬到,在鬼门关来回走了三趟。⑼约我看菅芒花的朋友结束了二十年的婚姻,重过单身汉无拘无束的生活。⑽我呢!最慈爱的妈妈病故,经历了离婚再婚,又在
本文标题:长汀一中2015高三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48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