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7年拓展训练项目四十篇
流通效率及其评价方法研究综述一、效率与流通效率的含义(一)效率的含义“效率”是一个典型的政治经济学概念,由于政治经济学与伦理学特有的知识亲缘关系,经济效率本身也有道德价值纬度。那么“效率”本身就具有狭义的经济学界定方式和包含了道德价值意味的、广义的社会经济伦理定义。按照狭义的经济学的定义,“效率”是指生产性和实质性的效率,它主要通过社会生产率即资源投入与产出之比体现出来。按照广义的界定方式来看,“效率”就不只是纯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性和实质性的效率,而是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等多重价值在内的社会综合性的肯定效应。这种综合性的肯定或积极的效应,不仅仅表现为社会生产资源投入与产品产出的高比例或高生产率,而且体现在包括市场分配、政府调控和道德调控在内的社会公平分配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秩序的持续稳定、充分就业、物价稳定或低通货膨胀、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个体国民生活水平(质与量的水平)的普遍提升。1(二)流通效率的含义流通效率的概念,根据日、美等国对流通效率的研究,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流通效率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流通联结生产和消费,流通效率高可以减少流通过程中的价值损失,如鲜活商品的流通,流通效率越高,价值损失就越小。第二,经济是在生产和消费的循环中发展的,流通沟通在时空上分离的生产和消费,流通效率越高,经济发展就越快。第三,流通职能效率的提高,具有促进其他经济部门提高运行效率扩大经济效果的作用(姚力鸣1991)。2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流通功能的具体体现。功能是指事物所具有的特定用途和现实作用,即其所承担的特定职能。流通功能,简单地说,就是流通对国民经济发展、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能做出的贡献。社会经济运行总过程中的流通功能,指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子系统与生产、分配和消费等社会经济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功效。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和消费的增长赋予了流通越来越多的经济使命,流通自身的发展也不断强化了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职能。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流通功能具有阶段性的特征。流通职能的阶段性特点与社会分工的发展程度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关系。在社会分工发展的初期,生产仍然是社会经济的重点,交换和流通成为“生产及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和消费一方之间的媒介要素”3,流通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担当媒介功能。社会化大生产之后,社会分工和协作的质和量都发生根本变化:劳动过程的协作性不再是可有可无1万俊人,《道德之维——现代经济伦理导论》,第101-10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2李骏阳,《论电子商务对流通效率与交易费用的影响》,《商业经济与管理》,2002年第8期。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402页。的,而是成了“由劳动资料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技术上的必要了”4。在这一过程中,流通一方面继续保持媒介的功能,并且在更广泛的经济运行范围内、更复杂的流通过程中发挥着这一基本功能,另一方面,流通逐渐承担起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组织工作并在期间发挥积极的调控功能。现实中供过于求的市场态势,把整个经济中原有的“生产瓶颈”约束转向了“流通约束”——流通成为宏观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当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它在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媒介生产与交换、媒介生产与消费的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在促进社会分工、协调经济协调发展的调控功能时,我们说流通是有效率的。二、流通效率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下述四个层次对流通效率进行研究和分析:(一)企业层次上的流通效率研究从企业层次来研究流通效率,实际上也就是通常说的企业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是指在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消耗与取得的效果之间的对比关系,即所得与所费之间的关系。它以单个企业为对象,分析其经营成本(投入)同销售额、利润(产出)的关系和变化规律,判断企业经营效益的水平及影响因素。同样的劳动耗费,取得的经济效果好,就是经济效益高,反之则是经济效益低。流通企业讲求经济效益,可以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实现更多的盈利,为企业发展积累资金,扩大企业规模,壮大企业实力,同时可以增加职工收入,提高职工素质,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我国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有一套相对比较完整的评价体系,这一指标体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5:第一个时期是建国后至1993年财政部出台《企业财务通则》前。这一时期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资产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为主要内容,与之相适应,企业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资产、成本、利润方面的内容。第二个时期是《企业财务通则》试行至1995年财政部《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颁布实施前。20世纪90年代后,因原有的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较单一的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已完全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企业财务绩效评价的要求,财政部出台了《企业财务通则》,该评价指标体系由8个指标组成,分别为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销售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分别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获利能力方面对企业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第三个时期是财政部《企业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颁布至1999年《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前。为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财政部于1995年制定和颁发了《企业经营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该套指标由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等10项指标组成。第四个时期是1999年6月1日《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台后的企业绩效评价。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国有企业的绩效评价进行了重新规范,重点是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4项内容,以全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的业绩。对这4项内容的评价则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专家评议指标3个层次共计32项指标构成,初步形成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发展变化中,多数企业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采用传统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972年版,第423页。5吉宏等,《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比较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12月号。管理会计中的责任中心制度对子公司的绩效进行评价和控制,这种责任中心绩效评价体系在其产生初期,因配合了管理者重视生产和经营的观点,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取得显著成效。但在当前引入和盛行战略管理之际,由于战略管理中战略计划和战略实施两大主要环节均需要有相应的绩效评价体系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和反馈,日益暴露出传统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缺陷:一是传统绩效评价体系无法解决全要素使用中的过程反映、同步监督及管理操作等问题,没有充分考虑相关的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的使用情况及绩效评价;二是指标单一,绩效评价的片面性会误导子公司忽视或损害长期竞争能力而追求短期目标,从而与集团战略管理中所追求的长期竞争优势的思想相悖并损害集团的整体利益;三是因绩效评价体系大都采用传统的责任会计制度,与企业战略脱节,使子公司不明确企业的战略是什么,不清楚本公司的努力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间有何必然联系,进而使得设计良好的战略不能得到很好地实施,也因此而达不到绩效评价的预期效果;四是由于会计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选择性,因此如果在子公司之间以及会计前后期之间选择的会计方法不同,将会导致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较差;五是由于财务指标是综合性的事后指标,因此只能对企业经营决策和活动的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而不能揭示绩效变动的原因;六是财务指标的绩效评价是一种内部化的评价,忽略了对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及其变化的评价;七是非财务指标与未来盈利之间无明显的联系,既缺乏对实现目标改进措施的测评,也不能指出解决问题的方向。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的日益加剧,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提高企业绩效,主要是在充分考虑企业运转支撑体系的客观现状,通过适当简化关键绩效(KPI)指标、熟练运用知识管理工具、实现企业精益化等途径,增强企业持续发展能力。6(二)流通渠道层次或供应链层次上的流通效率研究从这个层面上研究的是整个渠道在协作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效率。流通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的效率提高或下降,会怎样反映到其上下游环节,进而影响整个渠道。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全球制造的出现,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发生了突变,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纵向一体化”的弊端日益显著。同时,顾客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新的竞争环境体现了企业竞争优势要素的改变,导致了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供应链管理思想就是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出现的。有人预言:未来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必须与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顾客紧密配合。因此,供应链管理作为适应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和企业界人士的关注。服从于供应链管理的7Rs目标,即将特定数量(intherightquantity)、合适的质量(therightquanlity)的特定产品(therightproduct)以合适的成本(attherightcost)在规定的时间(attherighttime)送到指定的地点(deliveredtotherightplace)交给特定的顾客(totherightcustomer),对供应链的可以从价值增值性、满意度、协调性和同步性四个方面来评价。7(三)整个流通行业层次上的流通效率研究6郑霞,《提高企业绩效的有效途径初探》,《现代财经》,2004年第11期。7曹振宇,周根贵,《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管理纵横》2003年第7期。在流通的市场组织与企业组织不断完善的情况下,在流通社会化和流通手段现代化的情况下,整个流通业将如何获得效率,如流通费用的节约,意味着同样的流通资本可以实现更多的商品价值。对行业效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规模效益。规模效益分析的是企业规模与长期成本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讲,规模效益是指单位产品的成本随规模提高而降低的规律现象。当然,成本不可能无限度降低,当规模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单位成本下降不再明显甚至开始上升,一般将这时的规模称为最小经济规模,或最小最佳规模,简称MES(minimumefficientscale)。大于等于MES的规模才具有规模效益,所以可视MES为判断是否具有规模效益的临界规模。根据不同规模企业的成本(横断面数据)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规模的成本(纵断面数据),或将两类数据结合,绘制出规模成本曲线,确定规模成本函数,进而依据边际成本最小或成本规模变化率最小的准则确定MES。一般认为,规模效益是工业经济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实际上,流通业也存在规模经济。流通业规模经济的直接成因包括专业化分工和协作的积极性,采用大型、高效和专用设备的经济性,标准化和简单化的经济性,大批量采购和销售的积极性,大批量物流配送的经济性和大规模管理的积极性。这些影响因素,既有经营技术方面的因素,也有交易成本方面的因素。8对行业规模效益评价通常用下面两个指标:1.MES企业的市场份额达到最小经济规模的企业一般简称为MES企业。可用MES企业的数量占全行业企业总数的比重反映行业规模效益水平,比重越大,说明本行业的规模效益越好。当然,仅从企业数量方面来反映是十分粗糙的,比较精确的方法是用MES企业的总产量占全行业企业总产量的比重来反映。这一比重简称D值,D值越大,说明本行业产品来自享有规模效益企业的比重越大,行业平均成本越低,效益越好。2.行业集中度集中度是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反映市场垄断和竞争程度的基本指标。集中是伴随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生产要素的适度集中有助于促进规模经济性的形成,防止过度竞争,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资源和市场容量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和部分企业的规模扩大是相伴随而产生的,因此,对行业集中状况的研究,可以反映行业规模经济的发展状况。常用的测定集中度的指标有三个:(1)绝对集中度。通常用本行业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生产能力(或产量、销售收入、资金等)的累计数占整个市
本文标题:2017年拓展训练项目四十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6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