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4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1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总汇血常规临床意义1、红细胞计数(RBC)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新生儿,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脏疾病,脱水)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各种急慢性失血(如:痔出血,月经过多,消化出血,产后或手术后大量出血,钩虫病)2、白细胞计数(WBC)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新生儿、妊娠末期、分娩期、经期、饭后、剧烈运动后、冷水浴及极度恐惧与疼痛等。病理性:大部分化脓性细菌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减少:病毒感染、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再障、极度严重感染、X线及镭照射、肿瘤化疗、非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3、白细胞分类临床意义:增加:中性粒细胞:急性化脓性感染、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术后、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和铅中毒。嗜酸性粒细胞: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术后、烧伤。嗜碱性粒细胞: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转移、铅中毒。淋巴细胞: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腮腺炎、结核、肝炎。单核细胞:结核、伤寒、亚急性心内膜炎、疟疾、黑热病、单核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减少:2中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疟疾、流感、化学药物中毒、X线和镭照射、化疗、极度严重感染。嗜酸性粒细胞:伤寒、副伤寒、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淋巴细胞:多见于传染性疾病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嗜碱性粒细胞:见于速民型变态反应、甲状腺功能亢进。单核细胞:临床意义不大。4、血红蛋白(HGB)临床意义:增加:生理性:高原居住者病理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减少:各种贫血、白血病、急慢性失血。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程度,如缺铁性贫血时,血红蛋白的减少多于红细胞的减少5、红细胞压积(HCT)临床意义:增高:大面积烧伤,各种原因引起的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增多,脱水。减少:各类型贫血随红细胞减少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6、网织红细胞计数(RET)临床意义:增加: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各型贫血尤为显著,恶性贫血或缺铁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或供铁质后显著增多,表示有疗效。减少:再障7、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临床意义: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程度的指针,增大多见于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8、红细胞平均体积(MCV)临床意义:增大:急性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减小:严重缺铁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9、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临床意义:大于正常: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小于正常: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310、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大于正常: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小于正常: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地中海贫血11、血小板计数(PLT)临床意义:增多:见于骨髓增生综合征、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急性化脓性感染,脾切除术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减少:造血功能障碍如:急性白血病,再障;血小板破坏过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SLE;血小板消耗增多如: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血小板压积(PCT)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骨髓纤维化、切除,慢粒。减低:见于再障、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13、血小板分布宽度(PDW)PDW是反映血小板体积大小的异质性参数。增大:见于急非淋化疗后,巨幼细胞性贫血,慢粒,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栓性疾病。尿常规1、尿颜色:淡黄色临床意义:深茶色尿见于胆红素尿,见于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红色尿见于血尿,见于泌尿系统结石、肿瘤、感染(包括结核)等;啤酒样至酱油色尿见于血红蛋白尿,见于蚕豆病等;乳白色尿见于乳糜尿、脓尿,常见于丝虫病,或尿内含有大量无机盐类结晶。2、尿透明度:透明临床意义:混浊多见于尿酸盐结晶、乳糜尿、脓尿、血尿。3、尿比重:1.003-1.030临床意义:增高:尿少时见于急性肾炎、高热、心功能不全。尿增多时见于糖尿病。4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大量饮水。4、尿PH值:5.5-6.5临床意义:肉食者多为酸性,蔬菜、水果可致碱性,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可呈酸性。酸性尿见于糖尿病性酸中毒、饥饿、严重腹泻、呼吸性酸中毒、发热等。碱性尿见于剧烈呕吐、持续性呼气过度、尿路感染等。5、尿蛋白定性(PRO):阴性临床意义:生理性蛋白尿属功能性、体位性及摄食性。病理性蛋白尿又可分为肾前性蛋白尿,见于发热、心功能不全、缺氧、恶性肿瘤、多发性骨髓瘤等;轻度蛋白尿:可见肾小管及肾小球病变的非活动期,肾孟肾炎、体位性蛋白尿。中度蛋白尿:可见于肾炎、高血压、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重度蛋白尿:可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及红斑狼疮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6、尿葡萄定性(GLU):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糖尿病、肾性糖尿病、甲亢、内服或注射大量葡萄液、精神激动。7、尿隐血试验(BLD):阴性临床意义:尿血呈阳性,镜下可见大量红细胞时称血尿,不能称隐血。血型不合时的输血、严重烧伤或感染、恶性疟疾、以及某些药物或毒物所致炎症可呈阳性。各种溶血性贫血发作时可能出现血红蛋白尿。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及过敏性血红蛋白尿病人发作期可呈阳性。8、尿胆红素定性(BIL):阴性临床意义:阳性:见于肝外阻塞性黄疸,即总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及胰头癌;肝内阻塞性黄疸,即肝癌、肝脓疡及毛细胆管炎;以用肝实质损害,即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9、尿胆原定性(URO):弱阳临床意义:阴性:完全阻塞性黄疸5增高: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心力衰竭、败血症、恶性疾患及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等。正常结果为弱阳性(1:20)。10、尿酮体定性(KET):阴性临床意义:严重未治性糖尿酸中毒患者酮体可呈强阳性,妊娠剧吐、长期饥饿、营养不良、剧烈运动后也可呈阳性反应。11、尿妊娠定性试验:阴性临床意义:妇女正常妊娠后超过月经期5-14天后呈阳性反应,其后阳性率逐渐增高,50-70天后达高峰,妊娠120天后阳率降低。流产后或死胎后很快转为阳性,但如果子宫尚有胎盘组织存活,仍可呈阳性反应。子宫外孕可呈阳性,但阳性率较低。绒毛膜上皮瘤、葡萄状胎块或睾丸畸胎瘤时亦可呈阳性。12、乳糜尿检查:阴性临床意义:乳糜尿多因丝虫或其它原因阻塞淋巴管使尿路淋巴破裂而形成。13、尿沉渣显微镜细胞学检查。临床意义:(1)、红细胞增多,见于肾结核、肾结石、肾盂肾炎、肾肿瘤或外伤、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移植术后。(2)、白细胞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前列腺炎、肾肿瘤、肾结核及能小球肾炎等。(3)、上皮细胞增多,见于大量的鳞状上皮细胞同时伴有较多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路炎症,小圆上皮肤细胞示肾小管或尿路深层病变。14、尿沉渣显微镜管型检查。临床意义:(1)、透明管型,肾脏有轻度或暂时性功能改变时,如剧烈运动、高热和心功能不全时,尿中可见少量透明管型;肾脏有实质性病变时,可见多量透明管型。(2)、红细胞管型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及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3)、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有化脓性炎症,如急性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等。6(4)、颗粒管型见于肾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肾炎、药物中毒引起的肾小管损伤。(5)、蜡样管型见于重症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晚期,它的出现提示肾脏有长期而严重的症变。(6)、脂肪管型是肾上皮细胞脂肪变性的产物,见于慢性肾炎及类脂性肾病等。正常结果为:无或偶见透明管型。大便隐血试验大便隐血是测定消化道出血的一种方法,主要用于检验肉眼不可见的少量出血。大便隐血试验仍是当今大肠癌普查中使用最广泛而且评估最多的一项试验。此项试验快速简单,而且无痛。注意事项:1、粪便标本在粪块中央挑取,不能混入肛门、直肠的出血,粪便应新鲜,为提高检出便中血液的几率,可多次采集大便样本。2、试验前3天内不要食用动物血、肉、肝、铁剂(硫酸亚铁,枸缘酸亚铁、红色补丸、富马酸铁)、富含叶绿素的食物(菠菜、青菜),避免假阳性反应;亦不可大量服用Vc或其他有还原作用的物质,避免出现假阴性反应。3、牙龈出血,鼻出血、经血亦可导致阳性反应。4、用具应杀菌处理临床意义:1、上消化道有出血:OB呈阳性2、消化性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断性阳性,治疗粪便外观正常时,OB仍可持续5-7天阳性,此后若出血停止OB可转阴;只要消化道出血大于5ml,即可出现阳性,但不作为诊断的直接依据;若OB呈强阳性提示消化性溃疡合并出血3、消化道癌症:阳性率95%,呈持续阳性,可OB可作为消化道癌筛选指标4、流行性出血热:阳性率84%,OB为重要佐证5、药物导致胃粘膜损伤(Eg阿司匹林、消炎痛、糖皮质激素等)肠结核、溃疡性结膜炎、结肠息肉、钩虫病等,OB显示阳性。凝血四项一、凝血因子测定: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秒数:25-37,需与正常对照比较超过10s以上异常。7临床应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是检查内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因子Ⅷ、Ⅸ、Ⅺ的缺陷或是否存在它们相应的抑制物,同时,APTT也可用来凝血因子Ⅻ、激肽释放酶原和高分子量激肽释放酶原是否缺乏,由于APTT的高度敏感性和肝素的作用途径主要是内源性凝血途径,所以APTT成为监测普通肝素首选指标。临床意义:1、延长:(1)因子ⅧⅨ和Ⅺ血浆水平减低,如血友病甲乙,因子Ⅷ减少还见于部分血管性假血友病患者。(2)严重的凝血酶原(因子Ⅱ)因子ⅤⅩ和纤维蛋白原缺乏,如肝脏疾病,阻塞性黄疸,新生儿出血症,肠道灭菌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口服抗凝剂,应用肝素以及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3)纤容活力增强,如继发性,原发性纤溶以及血循环中有纤维蛋白(原)降解物(FDP)。(4)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抗因子Ⅷ或Ⅸ抗体,SLE等。2缩短:(1)高凝状态,如DIC的高凝血期,促凝物质进入血流以及凝血因子的活性增高等。(2)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塞、不稳定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变、糖尿病伴血管病变、肺梗死、深静脉血栓形成、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肾病综合征等。2、凝血酶原时间(PT):秒数:11-14,需与正常对照超过3s以上异常。临床应用:凝血酶原时间是检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种过筛试验,是用来证实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时用于监测口服抗凝剂的用量,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首选指标。据报道,在口服抗凝剂的过程中,维持PT在正常对照的1-2倍最为适宜。临床意义:(1)、延长:先天性因子ⅡⅤⅦⅩ缺乏症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见于DIC、原发性纤溶症、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口服抗凝剂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ⅤⅦⅩ的抗体。(2)、缩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药、高凝状态和血栓性疾病。(3)、口服抗凝剂的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是监测口服抗凝剂的常用指标,在ISI介于2.2-2.6时,凝血酶原时间比值在1.5-2.0INR在3.0-4.5用药为合理和安全,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应用口服抗凝剂时INR的允许范8围:非髋部外科手术前1.5-2.5;髋部外科手术前2.0-3.0;深静脉血栓形成2.0-3.0;治疗肺梗塞2.0-4.0;预防动脉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术3.0-4.0。3纤维蛋白原(FIB):2-4g/L临床应用:纤维蛋白原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过程中的主要蛋白质,FIB增高除了生理情况下的应激反应和妊娠晚期外,主要出现在急性感染、烧伤、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糖尿病、妊高症及急性肾炎、尿毒症等,FIB减少主要见于DIC、原发性先溶亢进、重症肝炎、矸硬化和溶栓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三者同时检测已被临床用于筛查病人凝血机制是否正常,特别是心胸外科、骨科、妇产科等手术前检查病人的凝血功能尤为重要。临床意义:(1)、纤维蛋白原减少:(1,5g/l)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原发性纤溶症,重症肝炎和肝硬化,也见于蛇毒治疗(如抗栓
本文标题:24检验科项目临床意义总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1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