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观课议课是提高教研效率的新方式
观课议课是提高教研效率的新方式苍南县灵溪一中教育集团叶宗安一、我对观课议课的认识:1、听课与观课所谓听课,自己认为就是拿个本子和笔,“对”个耳朵和眼睛,听授课教师哪些地方做得好值得自己在教学中借鉴,哪些地方做得还不够有待改进。它只是单纯的“听”,而不思考——思考别人的教学行为,也反思自己的课堂。观课就与听课有很大区别了,它不但要求教师用眼看、用耳听,还重点要求教师用脑思。特别是它对观课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那就是观课前要首先确立观课主题,有“观”的侧重点,问问自己准备在此节课上关注什么;其次,观课时要依据自己确定的主题重点观察与思考:授课教师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他想得到什么效果?是否达到?如果是自己会如何处理?等诸多问题,这样观课者才真、才实,观得才有效。虽然观课者肩上的担子重了,感觉累了,但效果往往使观课者受益匪浅,那就是你会发现这样做不仅从授课教师那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自己在不断的思考——选择——排除——确认——再反思的过程中提高研修能力。2、评课与议课所谓评课,自己认为就是将听课时发现的问题、闪光点或者是一些建议说给授课教师听,将书面文字变成口头语言表达出来,使授课教师了解即可。它没有过多的思想交流和碰撞,没有知识的再次提升和飞跃。议课就与评课有极大不同了,它不是下结论,不是单纯地使听课者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而是解决问题,不断地对所提问题进行质疑,并且关注解疑问难的过程。如:课堂上发现授课教师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效果不明显,自己就要首先思考: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思考?怎么设计?这样设计效果如何?同时,还可以问一问授课教师:对于这个环节原来你是怎么设计的?今天怎么会这样设计?原来那样设计效果如何?今天做调整后感觉如何?今后再上此节课会再做什么调整?为什么这样做?像这样不断地问,不断地思考,我们的议课主题才会不断深入,议课质量才会不断提高。“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仅仅是换了一个词语,而是教师研究课堂的一个质的飞跃。就像陈教授说的:评课是句号,而议课是不断的问号和逗号。只停留在听课评课层面上,那是在重复沿袭课堂,对学生、对教师都没有过多的意义和价值。相反,若提升到观课议课层面,才是对课堂有了真正的研究与探索。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一名年轻教师,我们必须尽快走上观课议课这条路,以研修的生活状态走课改之路,使自己真正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二、我校是如何开展观课议课活动例如灵溪学区“有效教学”课堂研讨会主持人叶宗安有效教研实施步骤:(一)确定教研主题“有效教学”上挂“校园网理论”学习栏目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教学策略初探摘要:目前中学的阅读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很有必要。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即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有效阅读的关键是教学设计的“优化”和教学结果的“有效”。学生有兴趣是有效阅读的前提,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有效阅读的关键,学生有收获是有效阅读教学有效的体现。关键词有效阅读教学效益优化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该怎么上?这个问题是笔者自从教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近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吸引了大家关注的目光,请看文中对一段课堂教学片段的记录:《我的叔叔于勒》写在黑板上,学生们正四人一组探究着文本。师:这一组同学通过合作提出的问题,挺有意思。现在我有个问题请大家思考,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是“我”,那这个“我”和作者莫泊桑之间有什么关系?生:莫泊桑塑造的“我”(生笑)生:我觉得作者是从文章中的“我”这个角度,发表了作者对这个社会的感慨。师:显然大家都知道一个常识,小说中的“我”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就像刚才同学说“我”是莫泊桑塑造的,对,确实是这样。关键是这个叙述者和作者是什么关系?有同学说了,他们的立场基本是一致。也就是说,莫泊桑选了一个可靠的叙述者,这个叙述者基本就代表了莫泊桑的态度。由此引申出一个小问题,为什么选择一个孩子作为叙述者,而不是于勒?生:因为在人们的心中,孩子是最纯真、最真诚的,孩子一般不会故意的去掩饰什么。作者从一个孩子的角度,更好地批判了这个社会,这个资本主义社会除了钱,什么都不重要了。(生鼓掌)师:好,请坐。这个同学说的挺好的。也就是说,孩子的眼睛是纯真的,用孩子的眼睛来展现他父母那丑陋的一幕幕,这种讽刺意味就非常明显了。另外,我想补充一点,在孩子身上是否也寄托着莫泊桑对这个社会、对人类的一份希望?回想一下,咱们学过的同是法国作家的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叙述者是谁呀?生:也是一个“我”,也是一个小孩。师;为什么选择他来叙述呀?能不能让韩麦尔先生来叙述故事?生:因为“我”经常逃学,厌恶学法语,上最后一课却那么热爱法语,就更好的表现了爱国的主题。师:对,祖国的感情这时候占据了一切,使他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选择一个孩子,选择这样一个小人物,凸显出爱国的主题。韩麦尔先生呢,他前后变化也有,但没有那么强烈。与莫泊桑同时期的许多法国作家,都善于通过写小人物来表现大主题。莫泊桑和都德都选择了“孩子”作为叙述者,而且都是“可靠的叙述者”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精心设计了两个问题(1)这篇小说的叙述者“我”与作者莫泊桑的关系,是否是作者本人?(2)为什么选择一个孩子作为叙述者,而不是于勒?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对文本的主题即对资本主义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对人性的扭曲有了更深刻的体验。学生的回答正表明这个设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阅读教学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这就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目的。有效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有效阅读的关键是教学设计的“优化”和教学结果的“有效”。如何实施呢?首先学生有兴趣是有效阅读的前提。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是由学科内部的刺激唤起的生理机制的潜能而产生的一种驱使学生去学好该功课的巨大动力。现代心理学认为,青少年心智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一种内在的认知需要。与所有的学科教学一样,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乃至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有效的参与,有了积极有效的参与,学生才会进入到课堂对话中来,才会有独特的阅读感悟,阅读教学才会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从这个意义上说,激发并使学生保持持续的阅读兴趣是衡量有效阅读的前提。其次教学设计的“优化”是有效阅读的关键。萨特曾说过:“阅读是被引导的创造。”那么教师正是学生阅读的引路者,一个足够用心的教学设计,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的情感世界,沉浸于文本所建构的感情漩涡中,体会深层的意蕴。(1)导入过程中的“优化”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①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春》时,善于使用语言的教师,利用亲切的语调中蕴涵的情感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世界。带着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徜徉一番。师说: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了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景,就会觉得有无际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用彩笔描绘着春天,歌颂春天。同学们想一想,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同学背诵:“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我又问: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又是怎样描绘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就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一个学生阅读需要的世界,使学生从中自然可以形成有效阅读的兴趣与体验,让学生与文本呈现和谐的氛围。(2)教学过程中的“优化”如抓住文章中间的过渡句。在教学《孔乙己》时,可抓住文章中间的过渡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为什么使人快活?孔乙己是什么样的性格特征?那些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怎样?后来为什么没有了孔乙己?没有了孔乙己,别人是怎么过的?反映了当时什么样的世态人情?这样一来,有关这篇文章的很多问题就紧紧围绕着这句话展开。《皇帝的新装》中,抓住一个“骗”字,谁骗人?谁被骗?核心人物是谁?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谁没有被骗?为什么?可以说一个“骗”字贯穿了整个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第三学生有收获是有效阅读教学有效的体现课堂学习作为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精神劳动与心理付出,必然要讲求收获和回报。必须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有明显的体现。(1)激励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思考的核心是创新。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发挥学生阅读的创新精神。要让学生学会有效阅读,学生需要阅读过程中善于提问,自主寻找答案。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同时给予延时评价。因为这种延时评价既可为学生准确理解文本内容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又可给那些异彩纷呈的答案预留广阔的空间。如在阅读冯骥才的《珍珠鸟》时,学生对珍珠鸟可爱之处特别喜欢,就反复诵读文本,认真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养宠物的体验去感受珍珠鸟的顽皮,感悟着作者内心的喜悦。让学生对文中主旨句“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层含义给与多体会多理解,有学生认为“人鸟和谐相处是因为我超脱私欲,用爱心为它们营造了宽松自由的空间,是信赖创造出美好,是自由宽容培育了信赖。”另有同学指出“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优劣之分。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用爱心去创造理想境界,对于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些有创意的回答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是欣赏后的再创造。(2)提高学生对文本的鉴赏能力。注重多读,提高鉴赏能力是有效阅读的目标。鉴赏是指鉴别和欣赏文本的语言、写法、结构,鉴别和欣赏文本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从而得出一定的认识和评价。对文本的鉴赏首先是对字词、句的分析,通过鉴赏作品的外部语言,逐步渗入到作者情感的漩涡。学生对文本的字、词、句、篇章、结构、语言的鉴赏能够准确的渗入到作品的内心处,进入文本的深层境界。如刘成章的抒情性散文《安塞腰鼓》主要描写了黄土高原上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所表演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作者在欣赏表演时,从后生们的舞姿、动作、鼓声中感受到黄土高原上炽热生命的赞歌。文本中“急促的鼓点”、“飞扬的流苏”、“蹦跳的脚步”、“闪射的瞳仁”、“强健的风姿”爆发出一场“豪放”、“火烈”的舞蹈,那“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一股劲。这些语言酣畅淋漓揭示了生命的美、力量的美、阳刚的美。(3)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语文阅读活动中,进行美感(即审美)教育,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阅读活动与审美教育有着不解之缘,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所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而且加强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深化语文阅读的效果。冰心的《谈生命》是一篇具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的散文文本,内容深邃、鲜明,文字生动,结构上更像一首散文诗,文中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学生从文本的阅读中感受到冰心老人的奋斗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有效阅读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也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领着学生进入到阅读对象所展示的优美境界,使他们在对美的探究中受到熏陶,引起心灵的颤动,从而培养美好的情感,唤起对美的追求。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放飞有效阅读的翅膀,为万紫千红的语文教学园地中再添一朵奇葩。步骤2:确定执教老师及课题郭扬贵老师(市骨干教师)《台阶》吴星星〈〈白兔和月亮〉〉并上传备课组内试教过的教案《白兔和月亮》教案(吴星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
本文标题:观课议课是提高教研效率的新方式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79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