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语文文学常识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二、《氓》中“抱布贸丝”中的“布”一说为布匹,其实“布”还为古代的名称。诗歌总集钱币三、《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中“高阳”是指。A.黄帝B.颛顼C.帝喾D.舜B三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农(农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四、《离骚》“朕皇考曰伯庸”中“皇考”是对的美称。已故父亲五、“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中“床”是指一种。一种坐具六、1079年苏轼因被贬黄州,并写下了著名的“赤壁三文”。乌台诗案七、“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中“既望”是指。农历十六六、“巾帼不让须眉”人们为什么称呼女士为“巾帼”?源自古代妇女头饰七、我们所称的“一甲子”是指多少年?六十年八、“耄耋之年”是指哪个年龄段?八九十岁九、《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于孝悌之义”中“庠序”是指学校;商叫序,周叫庠。《诗》《书》《礼》《易》《乐》《春秋》十、韩愈《师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六艺”是指十一、古代祭祀时的“三牲”是指哪三种动物?猪牛羊十二、明清科举殿试前三名分别称什么?状元、榜眼、探花十三、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以人名代指“酒”杜康是我国酒的发明者十四、科举考试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叫:殿试十五、在人与人交往中,礼貌称呼是很重要的,它有“尊称、谦称、雅称、婉称”等书面语,下面属于他人母亲雅称的是()A、椿萱B、萱堂C、泰山、泰水D、巾帼【雅称】一种美称。自家父母称“椿萱”,他人母亲称“萱堂”,岳父母称“泰山、泰水”,妇女称“巾帼”,男子称“须眉”,同学称“同窗。【尊称】也叫敬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他家房居称“尊府”。对帝王的敬称有万岁、圣上、圣驾、天子、陛下等。对皇太子、亲王的敬称是殿下。•16、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解析:及笄jī之年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而立之年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之年是指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花甲之年指老人六十岁。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C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十三四岁女子。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天命是男子五十岁。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ào)耋(dié)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中国古代,交朋友总是有很多说法。下面叙述朋友交往说法正确的是:()•A、竹马之交——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B、患难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C、布衣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D、贫贱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A•解析:•竹马之交――竹马: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莫逆之交――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患难之交――共同经历患难的朋友。•布衣之交――平民之间的交往,也指显贵者与没有官职、地位低贱的人相交往。•贫贱之交――指贫困时结交的知心朋友。•金兰之交――像金石般坚固的交情。金兰: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忘年之交――指年龄、辈分不相当而结交为友。•忘形之交――指彼此以心相许,不拘身分、形迹的知心朋友。17、我国农历采用“干支”纪年,2008年是农历戊子年,我国喜迎奥运。2010年世博会又在我国上海召开。2010年是农历()A、丁亥年B、己丑年C、庚寅年D、辛卯年C1.求天干的方法。用公历年减3除10的余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23456789102.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减3除12的余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3456789101112根据求天干的方法,2011年的余数是8,天干为辛;根据求地支的方法,余数是4,地支是卯;最后得出2011年是年辛卯(兔年)。•中国古人用“天色纪时法”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ú)中、日中、日昳(dié)、晡(bū)时、日入、黄昏、人定。从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开始第一个时辰,依次循环。下面根据天色的变化理解的时辰正确的是:()•①《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句中“鸡鸣”是凌晨01时至03时;•②《孔雀东南飞》:“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句中“黄昏”是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③《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句中“夜半”是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④《李愬雪夜入蔡州》:“晡时,门坏”,句中“晡时”是下午17是至19时。•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B•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夜半时分(夜晚23时至凌晨01时),计第一个时辰。•鸡鸣,又名荒鸡:鸡叫时候(凌晨01时至03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夜日交替。(凌晨03时至05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太阳初升。(清晨05时至07时)。•食时,又名早食等:早饭时间,(早晨07时至09时)。•隅中,又名日禺yú等:临近中午。(上午09时至11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中午时候(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日昳dié,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下午13时至15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晚饭时间(下午15食至17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太阳落山。(下午17是至19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天地昏黄。(晚上19时至21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安歇睡眠。(晚上21时至23时)。•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下面关于“月相纪日法”用法分析正确的是:()•①《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望”阴历三月十五日。•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初的一天;朔:阴历月末的一天。•③《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就是阴历七月十六日。•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指六月初一至初九。•⑤“道光元年辛巳冬十月朔五日”,“朔五日”指这个月初五。•⑥“正月晦日巷死。”“晦日”,正月末的一天。•⑦“宋嘉定宁宗八年乙亥四月朔四日”,“朔四日”指这个月初四。•A、①③④B、②⑤⑥C、③④⑦D、③⑤⑦D•解析:•②《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晦:阴历每月末的一天;朔:阴历月初的一天。•④“今当六月朔日,乃是妃子诞辰。”“朔日”是指六月初一。•古代诗歌中包含着古代重要城镇的文化内涵。下列诗句描述古代重要城镇理解正确的是:()•A、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姑苏”指“杭州”。•B、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锦官城”指“成都”。•C、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金陵”指“开封”。•D、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钱塘”指“苏州”。B•解析:•“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代张继《枫桥夜泊》)——“姑苏”是“苏州”的典雅别名。•“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唐代杜甫《蜀相》)——“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因成都蜀锦出名,曾设锦官和建立锦官城以保护蜀锦生产而得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是“南京”同义词,是指现在的钟山,“金陵”是南京古时别名。•“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望江台》)——“钱塘”是现在号称“人间天堂”杭州城的古称谓,也可以指钱塘江。•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一种制度,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科举制度中参加县府考试、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及其合格者,分别称为:()•A、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B、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殿试——进士•C、会试——贡士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D、殿试——进士院试——秀才乡试——举人会试——贡士B•解析:院试是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的一种考试,也叫章试。各地考生在县府里参加考试,由省里的提督学政主持,考取者称生员,俗称秀才(茂才)或相公。明清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由翰林或部院官员主考,考试合格者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由礼部主考,合格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考试合格者为进士,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连续考中乡试、会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连中三元”。•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二十四史乃是中华文化遗产的精华,而“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精华。“前四史”是指:()•A、《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B、《国语》、《左传》、《战国策》、《史记》•C、《左传》、《战国策》、《史记》、《资治通鉴》•D、《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A•解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种形式。司马迁著《史记》,其史学观念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又称前汉书,东汉班固撰,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一部史书。•《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下面对传统节日习俗描述正确的是:()•A、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重阳节•B、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清明节•C、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春节•D、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D•解析:•寒食禁火、祭祖扫墓、踏青插柳——清明节•扫尘守岁、爆竹门神、祭祀神佛、祭奠祖先——春节•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重阳节•赛龙舟、吃粽子、佩香囊、悬艾叶——端午节•成语典故指关于成语产生、形成、流传的故事传说。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既代表了一个故事典故,又是一种现成的话,很多又有比喻引申意义而被广泛引用。下面成语与人物搭配理解正确的是:()•A、投笔从戎〔祖逖〕韦编三绝〔苏秦〕•B、鞠躬尽瘁〔诸葛亮〕闻鸡起舞〔班超〕•C、高山流水〔俞伯牙〕胯下之辱〔韩信〕•D、悬梁刺股〔孔子〕洛阳纸贵〔左思〕c•解析:•投笔从戎:东汉时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笔决心去边疆从军打仗,
本文标题:2019文学常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82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