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运设施设备配置指南
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运设施设备配置指南目录1总则..................................................12术语和定义............................................23基本规定..............................................44生活垃圾分类投放......................................64.1小区.............................................64.2单位.............................................84.3公共区域........................................105生活垃圾分类收集.....................................105.1垃圾分类收集站..................................105.2有害垃圾归集点..................................115.3可回收物分拣中心................................125.4大件(木质)垃圾拆解站..........................125.5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136生活垃圾分类运输.....................................146.1分类运输........................................146.2运输车辆........................................157分类设施标志.........................................1611总则1.0.1总则为持续推进全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规范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运设施设备配置,制定本指南。1.0.2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江苏省行政区域内城市建成区居民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分类收运设施和装备的配置。1.0.3内容本指南规定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容器、分类设施配置、分类收运车辆、分类作业和分类标志等内容。1.0.4规范性文件引用规范性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指南。凡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近版本适用于本指南。GB/T19095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标志GB/T25175大件垃圾收集和利用技术要求CJJ27城镇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47生活垃圾转运站技术规范CJJ/T65市容环境卫生术语标准CJJ/T125环境卫生图形符号标准CJ/T368生活垃圾产生源分类及其排放CJJ/T102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及其评价标准CJJ179生活垃圾收集站技术规程GB18597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1.0.5其他2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除应遵照本指南外,同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定义2.0.1可回收物recyclewaste适宜回收和可循环再利用的物品,包括纸类、塑料、金属、玻璃、织物及复合材料等。2.0.2有害垃圾hazardouswaste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中对人体健康、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者潜在危害的物质,如废弃的充电电池(镉镍电池、氧化汞电池、铅蓄电池等)、纽扣电池等、荧光灯管(节能灯等)、医药用品、杀虫剂及包装物、油漆及包装物、日用化学品、水银产品等。2.0.3厨余垃圾kitchenwaste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中的果蔬及食物下脚料、剩菜剩饭、瓜果皮等易腐有机垃圾。2.0.4其他垃圾otherwaste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中除可回收物、大件垃圾、有害垃圾和厨余垃圾以外的生活垃圾。2.0.5大件垃圾bulkywaste城市居民生活垃圾中体积大、整体性强,或者需要拆分再处理的废弃物品,包括家电和家具等。2.0.6装修垃圾decorationwaste指装饰装修房屋过程中产生的金属、混凝土、砖瓦、陶瓷、玻璃、木材、塑料、石膏、涂料等废弃物。2.0.7垃圾分类wasteclassification3为便于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按照垃圾的物理组成、可利用价值等,所实施的垃圾分类别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等系列措施。2.0.8生活垃圾分类设施wasteclassificationfacilities指满足垃圾分类的生活垃圾投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2.0.9“三分类”three-typemethod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2.0.10“四分类”four-typemethod将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按照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进行分类。2.0.11垃圾收集点wastecollectionspot垃圾收集点是放置垃圾收集容器等源头垃圾收集设施的垃圾收集容器间(房)。1.垃圾收集容器包括垃圾桶(60升、120升、240升、600升)、垃圾箱等,适用于居民源头投放处及无法设置垃圾收集容器间(房)的居住小区。2.分类垃圾收集容器间(房)指用于垃圾临时存放的、有遮盖的构筑物。2.0.12垃圾收集站wastecollection&distributionstation用于生活垃圾临时存放、等待装车运走的环境卫生工程设施,一般是面向公众开放的。2.0.13垃圾转运站wastetransferstation用于将垃圾收集车或小型垃圾运输车中的垃圾转载到较大型的垃圾转运车的环境卫生工程设施,通常仅允许专业收集或运输人员出入。2.0.14垃圾分类机具wasteclassificationmachine4用于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的机械和工具。2.0.15垃圾处理设施refusetreatmentfacilities采用技术和工程处理手段,使垃圾达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设施。2.0.16小区以住宅楼房为主体并配有商业网点、文化教育、娱乐、绿化、公用和公共设施等而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生活区,并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0.17单位包括公共机构及相关企业。公共机构包括党政机关,学校、科研、文化、出版、广播电视等事业单位,协会、学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车站、机场、码头、体育场馆、演出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相关企业包括宾馆、饭店、购物中心、超市、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2.0.18公共区域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公众的活动场所。主要指城市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两侧的人行道、公交站台,广场绿地等公共场所。3基本规定3.0.1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的配置应符合城乡规划,坚持布局合理、卫生适用、节能环保、便于管理,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和环境污染控制。3.0.2设区城市建成区应在“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厨余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进程,积极推进“四分类”;其他城市和地区可因地制5宜确定实施“三分类”或“四分类”的区域与时序。3.0.3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应与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系统和生活垃圾产生量、收运频率要求相适应。3.0.4新(改)建建设区或建筑物应将生活垃圾分类设施设备配置纳入相关规划或制定相关计划,统筹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3.0.5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应干净整洁、美观适用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3.0.6垃圾分类收集点(房)应固定,方便居民、不影响市容观瞻、有利于垃圾分类投放和机械化收运作业的要求。3.0.7垃圾分类收集站宜设置在市政设施较完善的地方,满足供水、供电、污水排放等要求,尽可能靠近主次干道,进出通道应满足垃圾收运车车辆高度、宽度等通行条件。3.0.8各地新规划建设(改造)的垃圾转运站,应综合考虑垃圾分类、分选、预处理等功能。3.0.9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机具)和运输车辆应按分类收集作业的需要配备,不得混装混运。收集机具应分类标识清晰、外观干净整洁、无残缺和破损;分类运输车辆应保持车况完好、车容整洁、车辆密闭、标志标识清晰。厨余垃圾等易腐垃圾应采用密闭性能良好的专用车辆收运,不得滴漏。3.0.10物业服务企业或居民小区垃圾清运单位应安排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等集中至对应垃圾收集点、转运站,实行定时定点清运。3.0.11有条件的既有大中型垃圾转运站、环卫停车场等作业与管理设施,应整合拓展作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基地(窗口)。64生活垃圾分类投放4.1小区4.1.1实施“四分类”的小区,应配置规范的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收集容器。实施“三分类”的居住小区,应配置规范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三类收集容器。4.1.2小区应逐步推行定时定点相对集中的分类收集方式。4.1.3新建和条件较好的既有居住小区宜逐步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点,对生活垃圾进行定时定点相对集中收集。4.1.4垃圾分类收集点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小区宜设置不少于1处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间(房),并设置明显标志;每处的面积一般不小于20平方米,服务户数一般不超过1000户,服务半径不宜超过300米,垃圾收集容器间(房)内应按照垃圾分类方式要求对应配置厨余垃圾、有害垃圾收集容器。有条件的应设置可回收物暂存场所;鼓励在单元地下室设置可回收物存放点。2.垃圾收集容器间(房)的地面应作硬化处理,配置给排水、照明、通风等设施设备,满足卫生、消防、运输等要求,并安排专人进行管理和垃圾分类督导,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和日常监管人员责任制度。配置厨余垃圾收集容器的空间应定期冲洗,并采取消杀等措施,保持室内清洁卫生,鼓励安装除臭装置。3.垃圾收集容器间(房)应设置分类投放指引牌,内容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要求一致。4.垃圾收集容器间(房)可结合小区装修垃圾、绿化修剪废弃物、大件垃圾等的临时堆放点合并设置。结合设置时垃圾收集容器间(房)具备条件的,可设大容量专用收集装置。74.1.5垃圾分类收集容器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1.暂无条件采用垃圾收集容器间(房)集中投放生活垃圾的小区,可采用分散设置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容器)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分散设置的垃圾分类收集点(容器)宜逐步减少,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应根据需要单独或相对集中设置投放点。2.分类垃圾桶采用塑料垃圾桶时,应符合《塑料垃圾桶通用技术条件》CJ/T280的规定。收集容器数量应以满足居民投放需求为准,宜采用240升收集容器,并应及时维护或更新,确保容器外观整洁、标志规范、密闭性好。3.采用“四分类”的小区,宜按单元或楼栋在适宜位置分别设置收集厨余垃圾、其他垃圾的垃圾容器;实施“三分类”的小区,可仅设置其他垃圾的收集容器,但应考虑今后实施“四分类”时厨余垃圾收集容器的设置。同时,高层住宅按照每栋,小高层和多层住宅按照每1-2栋,别墅等低密度住宅按照每3-4栋设置一组可回收物收集点(容器)。有害垃圾收集容器宜在小区各主出入口设置,并应采用满足有害垃圾处理要求、具备分隔作用的专用收集箱。4.小区设立公共宣传阵地的,宜同步配置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四类收集容器;分类投放容器的数量、规格、间距应根据垃圾产生量和收运频率确定,形式应与垃圾分类收运车辆的装载方式相匹配。5.废旧衣物收集箱应密闭、防雨、防潮、防腐、阻燃,并具备专人开启功能。废旧衣物进行单独收集的小区,宜按照每个小区的中心广场或主出入口设置1处废旧衣物收集箱,并应由主管部门核准的回收单位进行收集,并存有可追溯的台账记录。5.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具有智能辨识类别功能、自动计量的垃8圾分类宣传展示智能投放设备作为补充。4.1.6新建小区和有条件的既有小区宜在合适区域设置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绿化垃圾等收集点,收集点应建有层高不低于3米封闭构筑物,并设置明显标志,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进出通道应满足车辆高度、宽度等通行条件;大件垃圾收集点宜结合装修垃圾收集点合并设置。既有小区应根据实际情况,指定装修垃圾、大件垃圾、绿化垃
本文标题: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与收运设施设备配置指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83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