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六呼兰河传(节选)1.学习作者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我”眼里祖父的形象。2.品味作品的语言,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的方法。3.体会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性美的追求。萧红(1911—1942)现代小说家。黑龙江呼兰县人。1933年与萧军合著的小说散文集《跋涉》出版。在鲁迅的关怀与扶持下,萧红成为30年代文坛上活跃的女作家。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列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1935年12月出版,鲁迅亲自校阅并写了序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旷野的呼唤》、散文集《回忆鲁迅先生》和《萧红散文》、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呼兰河传》创作于1940年,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式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成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创作了这部小说。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它一方面不同于一般的自传和回忆录,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作者或自述主人公为原型。蚂蚱..()倭.瓜()蝙.蝠()韭.菜()趴.下()1.读准字音màzhɑwōbiānjiǔpā晃动()晃晃眼()溜达()溜大溜()鸟笼()笼笼罩()蚌壳()壳躯壳()huànghuǎngliūliùlónglǒngkéqiào2.写清字形yú()树chú()头谷suì()呼xiào()榆锄穗啸wwi()ōě()瓜推bng()bng()ā捆ǎ邻pio()pioáā水()带shu()l()òì闪沙倭诿绑邦瓢飘烁砾3.理解词义(1)马马虎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凡:____________(3)___________:没有来由或没有效果地做;胡闹。(4)__________:不结果实的花,如南瓜、西瓜等的雄花。马虎,随随便便。凡是。瞎闹谎花4.整体感知(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答案:文章回忆了“我”童年时和祖父在后花园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2)文中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热爱劳动、慈祥善良、尊重孩子的天性、对孩子倾尽了爱心和耐心。1.赏析下面的句子。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答案:这句话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写景。“金的”“绿的”绘颜色,“嗡嗡”是摹声音,“胖圆圆”是状形态,“飞”“落”是写动作。用儿童的眼光来观察和辨别颜色、形态,充满孩子的欢愉和真挚。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阳光下榆树叶子发光、闪烁的特点。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步骤如下:1.判断修辞手法。分析句子的特征,确定所用的修辞手法。2.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描写对象的特征,建立所用修辞手法和描写对象之间的联系。3.紧扣主旨,分析感情,体会表达效果。结合文意、内容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答题模式: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效果,如生动、深刻、准确等)地写出了……(描写对象)的……(特征),表达了……(感情)。3.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写法?刻画了孩子的什么特点?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也许把蚂蚱腿就绑掉,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答案:采用特写镜头的方法,抓住了最有趣的一个镜头“线头上只拴了一只腿,而不见蚂蚱了”,刻画出孩子的顽皮、可爱。4.作者为什么把大花园写得这样详细?答案:因为大花园是“我”童年的乐园,在“我”眼中,大花园里有那么多小昆虫,花园里明晃晃的,新鲜漂亮,充满生机和情趣。
本文标题:《呼兰河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88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