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论辛弃疾农村词的人文精神论文
论辛弃疾农村词的人文精神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词人,其爱国词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高度评价,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提要》评辛弃疾的爱国词云:“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突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其实,辛弃疾的农村词也写得同样出色。在中国文学史上,自苏轼在词中开辟农村词这块领域后,后继者并不多,真正加以继承和发扬者是辛弃疾。辛弃疾于1181年至1203年,基本上闲居江西带湖、漂泉一带,他徜徉于农村的山水之间,挚爱着农村的风俗人情,并关注着农村的生活环境,并以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创作了二十余首农村词。但对辛弃疾农村词的研究,历来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其农村词蕴涵的人文精神,更是鲜有人论及。其实,辛弃疾的农村词,常常用通俗浅近、朴素清新的语言,宁静安详、优雅闲适的情调,描写农村生活的许多侧面,展示了其丰富的人生情趣,体现了其独立的人生价值,表现了一种博大的人文精神。辛弃疾农村词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一、讴歌农村风光,抒发对农村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南宋时期,他是一位伟大的爱国志士。宋·范开《稼轩词序》评曰:“公一世之豪,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他一生志在恢弘,渴望驰骋疆场,却被排斥罢官,被迫闲居,壮志难酬。当他闲居在江西农村时,他的爱国情感并未消失,他把目光投向了农村,农村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一方面给予了他心灵上最大的慰藉,另一方面也激起了他对祖国农村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他在词中尽情讴歌农村风光,表现了其关注农村、热爱农村的人文精神。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上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紧扣“夜行人”的活动,精心选择了一系列的典型景物来描绘农村夏夜的迷人风光:月明星稀,乌鹊惊飞,清风徐徐,蝉鸣树枝,稻花飘香,田蛙欢唱。这是一片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词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写蛙懂得说丰年,从而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也映衬了农民丰收在望时的欢情,透露了词人对农村的关爱。又如《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全词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江南村景。小路旁的桑树吐出嫩芽,东邻家的蚕宝宝破壳而出,黄犊在低冈上啃吃细嫩的青草,不停地发出鸣叫,夕阳斜照在暮鸦悠闲安息的山林上,寒山上一条曲折的小路蜿蜒延伸向山头,山中座落着沽酒人家。画面上洋溢着浓郁的春天气息。词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是将城中的景色和农村的景色加以比较,城中的桃李虽然美好,但却有风雨之愁,而荠菜花是城里人不当花看的,它尽管平凡,却不愁风雨,它可以在农村溪边自呈春色,而胜过桃李。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人对仕途风雨的厌恶,对农村朴素自然景色的喜爱。再如:“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陇,雪堆蚕簇”(《满江红·山中即事》);“春入平原荠菜花”(《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朱朱粉粉野蒿开”(《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宿路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新柳树,旧沙洲,去年溪打那边流”(《鹧鸪天·戏题村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清平乐·村居》)等词句,都是朴实清新,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辛弃疾对农村的一虫一鸟,一鱼一雁,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一房一舍等景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极富感情的把它们吟咏成篇,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村风光画卷,为描写农村风光的农村词注入了纯真的情感色彩。二、塑造农民形象,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文人由于阶级局限性,大多都瞧不起农民,真正创作农村题材的文人并不多。在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有些文人描写了一些战争对农村的毁坏的作品,但这仅仅是描写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严格地说,不能称为农村题材的作品。真正创作农村题材的诗人是陶渊明,他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他的田园诗反映了劳动生活,歌咏了农村幽美、宁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及对纯洁的田园的热爱之情。陶渊明之后,几乎无人真正涉及农村题材作品,直到唐代,才出现了王维、孟浩然、杜甫、自居易等诗人,创作了一些反映农村题材的诗文。但孟浩然的作品缺乏劳动生活体验,王维的少数作品也只不过是用农村风光来点缀他的消极避世的生活情趣,杜甫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也不多,白居易也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写农村题材,晚唐皮日休、聂夷中、杜苟鹤等人创作一些农村题材作品,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但功力有限。到北宋,王安石、苏轼、梅尧臣、欧阳修等作家也创作了农村题材作品,但他们更多的也只是描写农村恬静的田园风光,抒发闲适、恬淡的心情,他们难以突破阶级局限性,很少同情农民。而到了辛弃疾手中,他才真正关注农民,在词中大肆描写农民。从词的发展史来看,最早写农村词的是苏轼,但他也只是偶尔写写农民,这种现象直到辛弃疾才开始有所改变。由于辛弃疾和农民长期的亲密无间的交往,使他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情感,他以农民的欢乐为欢乐,以农民的痛苦为痛苦,在农村词中,极富感情的塑造了一系列的农民形象,让农民在农村词中获得了主人翁的地位,表现了其关爱农民,平等对待农民,尊重农民自身价值的人文精神。如《清平乐·村舍》:“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全词描绘了一位农民一家五口人的生动形象。词人先描写一对老人形象,在茅檐下,溪水前,青草旁,一对白发老农夫妇,在醉酒中,操着柔媚动听的吴音,象一对年轻恋人一样,正在打情骂俏。表现了这对老人单纯恬淡、自给自足的晚年之乐。接下来词人描写两位老人的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大儿正在溪东的豆田除草,中儿也正在专注地编织鸡笼,惟有年纪尚幼的小儿,却正躺在溪头的草地上剥吃莲子。“无赖”二字,把小儿的淘气、顽皮、天真、活泼的形象活画出来了。词人通过这五个形象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勤劳自给、和平安乐的农民的淳朴善良的品格的由衷赞美。又如《鹧鸪天·石壁虚云积渐高》下片:“呼玉友,荐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认是翁来却过桥。”词写一位好客的老人,殷勤邀请朋友来家做客。他在家里准备好了酒菜之后,便拄着藜杖到桥头去迎接客人。由于老人年纪已大,两眼昏花,可能好几次他把过桥的行人认作来客,所以当真正的客人来临时,他害怕又错认急忙回避,等客人过桥后,他定睛一看,却是来客。老人在家里准备酒菜以及在桥头迎接客人的一系列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被词人刻画的惟妙惟肖,表现了词人对诚挚待人,热情好客的老农的无限喜爱之情。再如《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下片:“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词写一位身影娉婷的浣纱女在明月疏星之下的溪水边浣纱,突然从家里传来小儿的啼哭声,少妇于是急忙起身匆匆还家,当她在路上遇见行人时,她只是莞儿一笑,含羞转身而去。浣纱女子的窈窕身段、轻盈体态、羞怯神情及勤劳品质被词人活脱脱地描绘出来了。此外,象“三三两两谁家女,听取鸣禽枝上语。提壶沽酒已多时,婆饼焦时须早去”(《玉楼春·三三两两谁家女》),描写的是一群在树下听禽鸟鸣唱的农家少女形象;“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人过竹边村”(《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描写的是冒雨归家的卖瓜人形象;“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描写的是朴素活泼的归宁女子形象;“父老争言雨水匀。眉头不似去年颦。殷勤谢却甑中尘”(《浣溪沙》),描写的则是丰收在望之际,眉头舒展的老农形象;“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手持长杆,偷打梨枣的淘气孩童,一个是悄悄隐身,静处闲看的童心未泯的好奇老人,一老一少,鲜明活脱。辛弃疾深知农村是由农民组成的空间,他以平等博大的胸怀,把农民和自己等同起来,充分尊重农民的人格尊严,以饱满热情之笔,尽心尽力地描绘了一个个勤劳淳朴、鲜明生动的农民形象,像白发的老农夫妇,年轻的浣纱女子、采桑姑娘,还有山民、渔夫、蚕妇、瓜农以及活泼可爱的村野山童等都被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辛词中,使得辛弃疾农村的农民形象在词坛的人物画廊中显得格外耀人眼目,表现了辛弃疾独特的人文精神。三、描绘农村的生活图画,关注农民生活环境辛弃疾喜爱农民,平等对待农民,尊重农民自身的人文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塑造农民形象的词作中,而且也反映在他的描绘农村生活图画的作品里。他擅于选择农民典型的生活场景,采用白描手法,创造出一幅幅融叙事、抒情、写景于一体的农村生活图画,表现了其对农民生活环境的极其关注。辛弃疾农村词描绘农村生活图画的画面具体可分为两类。1、劳动生活图画。这类词作主要是描绘农民日常的劳动及生活状况,表达农民对安定的农村生活的自我满足。这方面的题材在辛弃疾的农村词中占有较多篇幅。如:“鸡鸭成群晚不收,桑麻长过屋山头”(《鹧鸪天·戏题村舍》),写农民蓄养鸡鸭,种植桑麻;“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写农民车水灌田,买酒煮鱼的劳动、生活场景;“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写农民雨后新耕的劳动场景。在这些劳动生活图画中,融进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纯真质朴的喜爱之情。又如。辛弃疾著名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描写的则是一幅和睦快乐的农家人劳动、生活画面。这家农人老少皆闲:“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正当年的大儿,中儿正在勤劳忙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老中少一家人闲忙各异,词人用白描手法勾勒了一幅和谐宁静的农民劳动、生活图画。诗情画意,含蕴不尽。2、人情风俗图画。这类词作主要是描绘农村淳朴的民情风俗。如:“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满江红·山居即事》);“夜来归梦江上,父老欢予。荻花深处,唤儿童、吹火烹鲈”(《汉宫春·答李兼善提举和章》);“竹树前溪风月,鸡酒东家父老,一笑偶相逢。此乐竟谁觉,天外有冥鸿”(《水调歌头》)等,描绘了农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画。辛弃疾从不同侧面描绘了农村生活图画,他歌咏、赞美农民的劳动、生活、人情、风俗,抒发了他对农村生活及农民父老兄弟的无限热爱之情,表现了其尊重农民,关注农民生活环境的人文精神。
本文标题:论辛弃疾农村词的人文精神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09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