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交通运输 > 刘宝红的微博及物流沙龙中的下载
1刘宝红的微博及物流沙龙中的下载产品链或(供应链)“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交易成本(包括物流成本)降低,但生产成本增加(很难达到规模经济);——分:生产成本降低(规模经济/专业化生产/质量水平高),但交易成本(包括物流成本)增加。你们公司有没有供应商管理凡是个公司就有采购,但不一定有供应商管理,年营业额成千上万亿元的大公司也不例外。听上去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不然。如果你探究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知道为什么了:(1)公司有没有清楚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从供应商分类、选择、签约到供应商绩效管理和集成?(2)公司有没有统一的、职责清晰的供应商管理组织?(3)公司有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KPI体系和信息系统?就流程而言,不要混淆订单层面与供应商层面的流程。很多公司有的只是订单层面的流程,而订单层面的流程替代不了供应商层面的流程,也解决不了供应商层面的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国家有招投标法,要求国企达到一定金额的采购项目一定要公开招投标。招投标流程挺完整(尽管并不一定合理),“一标一议”,力求每一标都最优化。招投标是订单(项目)层面的流程,看上去解决了订单层面的问题,但是几年后回头一看,发现供应商层面的问题来了:采购开支非常分散,本来某个采购项有3个供应商就足够的,结果有N个供应商在供货。这意味着采购得去管理N个供应商,管理资源摊得太薄,哪个也管不好。采购额太分散,公司对哪个供应商来说都不是主要客户,一有大范围的短缺,哪个供应商也不把你当回事。年度降本很难谈:你就采购那么一点,还要我年复一年地降价?质量问题也是,引不起供应商足够的重视,摁下葫芦起了瓢。这些都成了供应商后续管理的灾难。所以,订单层面的流程是小优化,没法达到供应商层面的大优化。没有标准的供应商管理流程,一旦有了需求,供应商选择、谈判、签约就如扔骰子,怎么选、选什么,完全取决于经办人的个人能力,质量和结果很难预计。这样就难保选准最合适的供应商,导致后续的供应商管理就成了生存挣扎,不但是供应商,而且是采购方。这种情况,公司大了,就更成问题。看看国内的大型国企、央企,哪个没有几十个分公司或分部?动辄成千人的采购团队,遍布全国甚至全世界,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流程,就不可能有一致的、可预见的供应商管理结果,即在寻源阶段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在后续管理上最大化供应商的绩效。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好理解,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似乎难以理解:那采购部门算什么?其实在很多公司,采购不过在名义上是管理供应商的对口部门,供应商管理的职责由多个部门承担,政出多门,采购并没有起到协调、领导相关部门一致对外的作用。所以,这些公司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管理组织,自然就没有系统的供应商管理。举个例子。针对一个大客户,有个供应商的销售分三个班子:与采购对接的是一个班子、与产品设计对接的是另一个班子、与生产运营对接的是第三个班子。为什么有三套班子?因为在供应商眼里,这客户不是一个,是三个,三者之间往往不通声气,得靠供应商沟通。这是在总部层面。这个大客户在全球还有几十个分公司,各分公司的采购在很大程度上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对每一个分公司,供应商又得设立三套班子来支持。所以,名义上采购是管理供应商,实际上是几十个实体的采购、设计、运营部门在一起履行2供应商管理职责。这么多的实体、部门,可以想象,在公司层面形成合力该有多困难,导致公司的规模优势被肢解,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容易被各个击破。人人都在管,其实就是没人管。不信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公司去年在最大的供应商身上花了多少钱?保准能难倒一大片采购人。有个公司,供应商管理是如此分散,以致有的供应商因严重的质量事故、廉政问题被总部取消交易资格,下面的分公司还在继续做生意,因为下面没有系统的渠道知道这些,而总部也没能力执行这些。那统一的供应商管理KPI呢?我接触过挺多非生产性公司(国内500强的公司,大多划入此类),说起供应商绩效,大家都说在统计。那你们怎样统计按时交货率?答案往往是我们发问卷调查,给各分公司、部门的当事人,让他们打分。再问你们有没有ERP,跟供应商的业务是否是订单驱动的,答案多是肯定的。那为什么不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呢?这时候你就会听到各种答案,大多都是有道理的,但结果都一样:我们没法在订单层面统计按时交货率。这里不想探究为什么不能,这里想说的是,按时交货率直截了当,你要么是按时,要么是不按时。如果连这样的指标都不能客观统计,这公司其实没有供应商管理的KPI体系;有的只是一些人对供应商绩效的主观映象。既然你连按时交货率那样客观、直观的指标都没法客观统计,那几千几万人的公司,职能差别、地域不同、激励机制不同,你能准确量化、统计主观映象的可能有多大?你的供应商绩效KPI的可信度又有多少,指导供应商层面决策的价值又有多大?供应商自然知道这些都是人的主观映象,所以他们的精力就花在让相关统计人满意上,而不是真正地改进他们的组织、系统、流程,把绩效真正做上去。这KPI的后面也反映了信息系统问题。对于大公司来说,信息系统的问题有两重性:一方面是没有通用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是系统太多——总部和分公司大都有自己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大都是孤岛,没有统一的材料编码,没有统一的供应商编码,要统一、集成就无从谈起。结果就是苦了一帮干活的,从经理到职员,大把的时间花在搜集、整理数据上。同一供应商,或者同一采购项,最后数张Excel表单合并到一起的时候,张三跟李四统计的数字如果能吻合,概率就如中彩票。就这样,跟供应商有关的信息就支离破碎,隐藏在多个系统里。支离破碎的信息注定支离破碎的管理和决策,而公司层面、供应商层面的决策就注定难以优化。回头对照上述三个问题,没有统一的流程、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统一的KPI和信息系统,供应商管理注定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系的,注定达不到供应商管理的期望,即在战略寻源阶段确定最合适的供应商,在供应商后续管理阶段达到最佳绩效。支离破碎的供应商管理没法形成公司层面的合力,削弱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影响了公司的总体绩效。知道了这些问题,解决方案就很直观,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中继续探讨。供应商管理:大批量与小批量的区别大批量行业受人工成本影响较大,会不断向更低成本地区转移。而小批量行业呢,由于技术含量相对更高、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相对更复杂,往往更难转入低成本地区。比如在过去110多年里,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大国,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就是靠小批量行业支撑。作为一个制造大国,我们的未来也在小批量行业。大批量行业相对竞争比较充分,供应商管理可以更多地依赖市场竞争。一旦到了小批量行业就不是这样。在小批量行业,必须要修正大批量行业以市场竞争为基调的诸多做法:第一,不能完全依赖市场竞争管理供应商。小批量行业一般技术含量高,在关键零部件上,供方市场往往不是完全的竞争,因为只有那么几个供应商能做。除了技术因素,批量小也阻止了企业导入更多的供应商,你没法通过2+1或者3+1的方式来制造竞争、管理供应商(即一个料号,两个或三个供应商在做,还有一个资格化好了,随时待命)。我有一次培训一个小批量行业的公司,区区几亿的营业额,有N多种3产品,批量之小可以想像。该企业的供应商绩效跟不上,成本做不下来、交期做不上去,产品部的意见很大,要导入关键零部件两点寻源的做法。量那么小,小到连一个供应商的兴趣都引不起,分配到两个供应商能更好吗?我说这些,并不是说市场竞争会失效——市场竞争当然存在,也是管理供应链关系的基本依据,但得换个方式,比如竞争不再是在料号层次导入(这样是在料号层次是单点寻源,即一个料号归一个供应商做,保证料号层次的规模效益),而是在商品层次导入(这样在同类料号层次有两个或多个供应商,维持商品层次的竞争)。第二,短期关系需要被长期供应商关系代替。在很多大批量行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短,比如手机从上市到下架大致就18个月,一般消费者也是每两年左右换一次手机。对于供应商来说,产品售出后,全生命周期的售后服务就很少,所以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短期关系或许OK。但小批量行业则否。比如天上的飞机,机龄二三十年的比比皆是。再比如半导体生产设备,几百万美金一台,用个一二十年算不了什么。像大型的发电站、电厂、生产设施,都是几十年、上百年乃至更长的设计寿命。这意味着其后面的供应链也得长期存在,比如维修服务、关键备件等,交易关系是多次的、长期的。这也注定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是长期的。大批量行业的短期关系、一次性交易得让位给长期关系、多次交易。如果说短期关系是流寇式的“搭伙求财”,长期关系就像家庭关系。当然有人会说,长期关系了,供应商“不服管教”怎么办?比如他们知道这生意是他们的,在价格谈判上不让步。作为采购方,你还是有足够的办法来应对,就如我在《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一书中多次提到的,供应商可以在这个料号上把你扣做人质,但你可以把他们从今后的生意中淘汰掉;在小批量行业,客户要淘汰关键供应商很困难,但供应商打入一个新客户也需要很长时间。另外就是得改变管理方法,不能用简单的、粗暴的、单纯基于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那只能让供应商关系更紧张。还有呢,就是改变杀鸡取卵的短期心态,谈判降价节制着用,更多地推动流程优化和设计优化等高阶段降本。第三,粗放管理得向精细化管理过渡。单纯地靠市场竞争来管理供应商就如靠天吃饭,是粗放经营的表现。这就如以前的“多子多福”:因为医疗条件差,孩子的成活率低,所以生得越多,成活的相对越多;同样因为家庭、社会教育不完善,所以生得多,希望总有一个能成器。经济越不发达,孩子生得越多。同样,管理越粗放,供应商也越多——希望供应商越多,有个好供应商的可能也越大;管理能力弱,拿不到企业应该能得到的,就导入更多的供应商,通过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来管理。大批量行业这么做,经济规模大,或许OK;小批量这么做,则注定是灾难。小批量行业要求少生少育、优生优育,需要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需要更有资质的人。小批量行业太杂太分散,变化太多,系统和流程很难设计得面面俱到。这就得在员工素质上来弥补,那就是雇佣一流的员工,在有基本系统和流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没有高资质的员工,没有良好的系统和流程,就只能借助市场竞争来管理供应商,这是小批量行业的一些公司的通病。因为同样的原因,这些公司的采购和供应链管理不能很清晰地解释这点,所以得不到公司资源来雇佣更有资质的人,只能继续在“小采购”的泥淖里打滚。小批量行业需要精耕细作。就如在动物界,“大批量”的青蛙一次可产几十甚至上千只卵,但产下后就不管了,最后能变成蝌蚪、成长成青蛙的屈指可数;“小批量”的狮子一次通常只生2到4只小狮子,生下后就精心呵护,成活率就高多了。“大批量”的青蛙主要靠大自然(“市场”),“小批量”的狮子则主要是靠自己的管理。你就知道为什么狮子为什么比青蛙高等了。从两栖动物到哺乳动物是很大的飞跃,大批量行业过渡到小批量行业也是。在我国,大批量行业正在死去。人工成本连年以两位数的速度上升,我们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越来越小。有读者问我,如何才能提高我们在成本上的竞争优势?我说那不可能。为什么不可能?我说你今年赚20万,明年给你15万你干吗?这是大环境,是趋势,也是好事情。大批量行业从“四小龙”转移到中国沿4海,再从沿海转到内陆,以及未来从中国内陆转入更低成本的地区,是趋势。作为个体,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你没法逆转趋势,就如撒哈拉沙漠上的雨季过了,绿洲逐渐枯萎,食草动物迁徙到别的地方去了,强如狮子者也只好跟着走。所以,放弃往往是最好的战略。放弃低附加值的大批量,转入高附加值的小批量行业,这是欧美企业走过的路,也是我们必将要走的。相应地,我们要在供应链、供应商管理上改变做法,让我们在小批量行业更加成功。逆向物流偶然看到DHL的一张幻灯片,是从物流的角度讲集成供应链管理,挺有意思,尤其是讲到逆向物流的部分。这供应链从供应商开始→配送→生产商→生产商加工后→配送到销售渠道→经过销售渠道的增值服务→最后到了用户手中。相应的是正向物流,即从生产物流(跟生产有关的产品流动)到供应物流(送货到生产商)再到配送物流(送货到销售渠道)。这些都相对容易。困难的是售后的逆向物流,即从最终用
本文标题:刘宝红的微博及物流沙龙中的下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4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