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应急预案编制(PPT54页)
安全标准工地评选管理工作一、安全标准工地管理工作理念项目安全标准工地管理工作的目的:就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思想,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提高工程项目现场管理综合水平,规范项目安全管理的各项工作,全面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安全标准工地评选的实际意义:安全标准工地的评选就是对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考核评价,是对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综合评价。安全标准工地称号是相应主管部门对项目施工现场安全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认可和安全管理工作成绩的肯定。安全标准工地评选的依据:集团公司安全标准工地的评选依据是《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安全标准工地评选办法》(中铁三安[2012]507号)和;《魏文王问扁鹊》魏文王问:“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王曰:“可得闻耶?”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处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阁。若扁鹊者,鑱(chan)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二、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发展阶段。——2003年之前,应急管理工作的萌芽时期;——2003至2008年,应急管理工作快速发展时期;——2008年至今,应急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时期。三、应急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加强预防,快速反应,以人为本,损益合理,分级负责,联动处置,专群结合,资源整合,依法规范,责权一致。四、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是根据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事先研究制订的应对计划和方案。从重要性来说,应急预案是一份经过审批的文件,它描述了文件的编制与实施单位的应急响应功能、组织、设施和设备,以及与外部应急组织间的协调和相互支持关系,有专门的执行程序加以补充。四、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一案三制:“一案”指应急预案。作用: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管理工作不在无据可依,无章可循;明确控制和防止事故进一步恶化的响应程序;对事先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建立了与上级单位、部门应急救援体系的衔接关系;利于提高职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四、应急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一案三制中“三制”指应急工作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管理体制: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运行机制: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法制:应急管理依法行政,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五、应急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表现:旧有的观念不适应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新理念,旧有的工作方法不适应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旧有的工作手段不适应当前应急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原因:一是应急管理机构不健全;二是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和协同能力有待提高;三是应急管理基础薄弱;四是全民防灾意识教育滞后;五是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制还不够完善。应急预案编制内容提要:一、应急预案编制概述。二、综合应急预案的编制。三、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制。四、现场处置方案的编制。五、预案编制过程中常见问题。《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于2006年9月20日发布,11月1日实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标准号为AQ/T9002——2006。《导则》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导则》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编制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程序、内容和要素等基本要求。一、应急预案编制概述《导则》内容:范围、术语和定义、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预案体系的构成、综合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专项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现场处置方案的主要内容、附件等。《导则》高度概括了企业编制应急预案的重要性:一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具体举措;三是一旦发生事故,可以有效的保证生命安全,减少财产损失、降低环境损害、消除社会影响。一、应急预案编制概述事故致因理论——事故的本质是潜在危险物质和能量的失控。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着潜在危险物质和能量;这些危险物质和能量一旦失去了控制,发生了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这就是事故。事故基本特征就是会对正常的生产过程造成破坏,对职工生命安全造成威胁。这实际上从理论上回答了生产经营单位为什么要编制应急预案的问题。(一)编制预案基础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职业病防治法》;《消防法》;《危险化学品条例》;《使用有毒物品场所劳保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特种设备监察条例》;《山西省安全生产条例》;《山西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等。总局《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山西省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办法》。(二)编制依据及参考资料。坚持有备无患,原则上只要存在紧急情况和潜在事故的都需要编制应急预案。紧急情况指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不容拖延的形势或状况。通常主要指导致或可能导致重大后果的事故(灾害)或突发事件;潜在事件主要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灾害、火灾、爆炸、毒物泄漏或事故性溢出,及一般预期有可能发生的需要应急响应救援的事故或事件。(三)应急预案编制原则。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体现一级指导一级,一级比一级具体的关联特性,注重各预案的适用性、体现相应的特殊性,避免雷同和泛化,不能在预案体系外的另立预案,也不能出现孤立的现场处置方案。预案的救援措施和技术支持必须有针对性,综合预案应具有一定的宏观概括,专项预案应具有相应事故类型的具体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现场处置方案应具定地域、定事故、定人、定措施的特定可操作性和简单具体的特性。(四)应急预案编制要求。成立预案编制小组,制定编制计划;危险性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编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应急预案演练和实施。(五)应急预案编制步骤。应急预案一般采用A4版面,活页装订。封面——预案编号、版本号、单位名称、应急预案名称、编制单位(部门)名称、编制日期等内容。目次——包括批准页;章(1级要素)的编号、标题;带有标题的条(二级要素)的编号、标题;附件目录排列。批准页——单位主要负责人批准发布。综合预案(按导则规定项目,用序号表明顺序)。专项预案(若干个,按序排列,另行或分列编制装订)。现场处置方案(若干个,按序另行排列或单列)(六)应急预案编制格式。生产经营单位结合本单位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风险种类、生产规模等特点,可以对应急预案框架结构等要素进行调整。基本要素:1.总则;2.危险性分析;3.组织机构及职责;4.预防与预警;5.应急响应;6.信息发布;7.后期处置;8.保障措施;9.培训与演练;10.奖惩;11.附则。二、综合应急预案编制依据从作用上划分为三类:为什么做;怎么做;做的对不对;从层次上划分为四类: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条令条例行业标准、预案导则和评审指南、应急预案及企业安评报告。适用范围说明应急预案的适用的区域范围,以及事故的类型、级别,一般涵盖单位生产过程中各类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原则,一要体现出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二要体现突发事件应对原则: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三要体现应急本义:及时、高效、科学;四要体现上级政府部门应急预案中确定的原则。(一)总则。包括单位概况和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单位概况包含本单位地址、企业性质、从业人数、管理机构设置,主要产品、产量,主要原材料,重点设施设备,重大危险源,生产过程涉及到的危险物品(高危高压的、有毒有害的、易燃易爆的)。风险分析。在应急预案评审指南中要求客观分析危险源存在的风险,实质就是分析危险源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一旦存在要立即消除,没有存在要持续监控,避免出现。(二)危险性分析。危险源三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触发因素。危险源本质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完好存在条件破坏、触发因素安全运行事故危险源种类:(一)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及传染病病原体类危险源;(二)锅炉及压力容器设施类危险源;(三)电气类设施危险源;(四)高温作业区危险源;(五)辐射危害类危险源。重大危险源:《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关于认真做好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安监管协调字〔2005〕62号),省政府2008年底出台了《山西省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规定重大危险源类型为九类:贮罐区(贮罐);库区(库);生产场所;压力管道;锅炉;压力容器;煤矿(井工开采);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和尾矿库。LEC评价法和风险矩阵法。LEC评价法:是一种评价具有潜在危险性环境中作业时的危险性半定量评价方法。它是用与系统风险率有关的3种因素指标值之积来评价系统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3种因素是,L为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E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C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LEC评价结果为风险等级D,D值越大,说明该系统危险性大。风险矩阵法后果严重程度风险概率F不可能发生E极少发生D很少发生C偶尔发生B很可能发生A经常发生Ⅰ灾难性的Ⅱ严重的Ⅲ轻微的Ⅳ可忽略的风险代码1不可接受2不期望3经控制后可接受4可接受一般应该明确应急指挥部、总指挥、副总指挥、应急工作组,设立应急指挥中心。指挥部下设应急工作组,应明确有指挥、救援、协调、保障、警戒、善后、信息等基本功能,每一个组能对应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明确负责人。如果单位规模较小,应急工作组设置指挥、救援、保障即可。如果设专家组,必须明确专家姓名、专业、联系方式等信息。(三)组织机构及职责。《突发事件应对法》42条中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四级,分别用红、橙、黄和蓝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预警信息名称为:一、二、三、四级警报。(四)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和处置是二级关键要素,必须依法依规制定。一是本单位24小时应急值守电话必须明确。二是上级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的电话必须明确。三是事故信息报告程序、内容、时限必须明确。具体规定见《生产安全事故信息报告和处置办法》(总局令第21号)。(四)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产能等基本情况;(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三)事故的简要经过(包括应急救援情况);(四)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五)已经采取的措施;(六)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使用电话快报,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事故发生单位的名称、地址、性质;(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三)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涉险的人数)。(四)预防与预警。响应分级是指针对不同大小的事故,明确不同的响应主体、响应程序。(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五)应急响应。21号令20条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对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社会公布事故信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发布事故信息。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评审指南》(安监总厅应急〔2009〕73)中没有提信息发布。(六)信息发布。后期处置事项主要包括污染物处理、事故后果影响消除、生产秩序恢复、善后赔偿、抢险过程和应急救援能力评估及应急预案的修订等内容。(七)后期处置。要从通信与信息、应急队伍、应急物资装备、经费、交通运输、治安、技术、医疗、后勤等方面明确。坚持有什么写什么,按照我们有什么,我们能提供什么、我
本文标题:应急预案编制(PPT54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