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物尽其用!货畅其流!掌握物流即掌握市场物流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之一!它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现代的中国!改变着以往#重生产!轻流通$的旧观念!将更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物流业%做好全中国的物流!需要从区域物流做起一、介绍课程地位《区域物流》是我系最新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物流是一门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科学。若根据物流研究的范围,大体上可以分成宏观,中观,微观物流。其中国民经济物流是指在一国范围内由国家统一计划、组织或指导下的物流,是宏观物流过程。国民经济物流的重点是构架地区间和企业间的运输联系。国际物流是指物资进口国与物资出口国之间形成的物流,属大宏观物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物流,它属于宏观物流;从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它属于微观物流,企业物流属微观物流;(消费者、生产企业所从事的物流活动,物流活动以企业为范围,面向企业。城市物流和区域物流属中观物流;是一种中观尺度的物流,它介于宏观物流与微观物流之间,世界上所有物流都以城市为中心,但并不是所有的城市物流都是一样的。一个城市物流的发展要与其所在的区域经济发展及交通发展相适应。物流都处于同一法律、规章、制度之下,都受相同文化及社会因素影响,都处于基本相同的科技水平和装备水平之中,因而,都有其独特的特点,都有其区域的特点。二、介绍教材,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关于区域物流理论方面的探索在我国物流领域还比较少,所以关于该课程的教材也比较少,我们所选的这本教材《区域物流学—发展与管理》以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湾区域物流发展的实践为基础,来介绍我国区域物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所以在这本教材中我们系统总结六篇内容,分别为。。共36课时,前九周每周两课时上课,第十周开始每周增加两课时上机课,课程学习总54学时.三、课程要求每班分6—7组,每周一名同学来讲述物流E资讯,最好是关于区域物流的资讯,没有其他也可以,要求做课件,最后评分,作为平时成绩加分,做好课件之前给老师发一份。第一章区域物流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区域物流的内涵(一)引导: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区别物流:反映的是商品由供应者到需求者的过程,包括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流通加工,信息处理八大环节。物流是社会再生产得以进行的保障!同一经济区域内物流发展具有一定共性!这是由于相同的法律#制度#文化社会背景以及相似的科技装备水平条件所导致的!这使得区域内物流发展的模式#阶段等呈现出区别于其他经济区域的特性!这是区域物流概念产生的缘起!区域物流:区域物流是以经济学中的区域概念为基础,研究在该区域内物流活动的规律。更多地反映为区域经济中物流的地位、作用和对经济的贡献以及本地区各种物流形态高效协调发展的要点和规律,是物流宏观、综合、多层面的总体反映。是一个相对企业物流来说宏观的物流概念,而对于国际这样一个大范围又比较微观的概念,所以说他是中观物流。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区域物流的概念。(二)区域物流的概念区域物流是指全面支撑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而建立的适应区域环境特征、提供区域物流功能、满足区域经济、政治、自然、军事等发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间结构和服务规模,实现有效组织与管理的物流活动体系.国际学术界对区域物流的定义尚未统一,一般来说,现代区域物流,就是组织货物在有着地缘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的区域范围内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合理流动过程,是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几个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从宏观层面来看,现代区域物流是按国际分工协作的原则,依照国际惯例,利用现代的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物流技术,实现货物在区域间的流动与交换,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过程。从微观层面来看,现代区域物流是选择最佳的方式与路径,以最低的费用和最小的风险,保质、保量、适时地使货物从区域内一国的供方运到另一国的需方的活动。区域物流是在某一经济区域内!物资从供方向需方的物质实体流动过程!它实现了物资的空间效用&时间效用和形质效用!是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几种功能的有机结合体(三)区域物流中的“区域”那么具体这个区域是如何划分?区域是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专家在讨论区域这一概念时候,强调区域是空间的特化,是被赋予了特定的资源、环境、人口和经济特征的空间范围。通俗来讲,这个概念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区域的物理含义,即实际是一个空间范围,有一定的边界;二是区域的特化性,指的是区域在某些方面和其他区域具有差异性。所以区域是一个特化的空间范围,那我们就可以从行政体系上进行划分,而区域物流中的区域并不仅仅是指行政区域的划分,更多的是指一个经济区域。物流活动属于社会经济活动,因此物流区域的划分应该是依据其所服务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特点,划分一定的经济活动区域,而不是仅仅依据地域上的界限。此外,在这个经济区域中,有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经济中心,该区域的物流活动仅仅凝聚在其周围,这个中心也就是该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例如可以将我国划分为九大经济区:(1)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物流区域;(2)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东北物流区域,(3)以青岛为中心的山东半岛物流区域,(4)以上海、南京、宁波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物流区域,(5)以厦门为中心的东南沿海物流区域,(6)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物流区域,(7)以武汉、郑州为中心的中部物流区域,(8)以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西北物流区域,(9)以重庆、成都、南宁为中心的西南物流区域所以区域物流是在一定的区域地理环境中,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以区域经济规模和范围为基础,结合物流辐射的有效范围,将区域内外的各类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进行有效的实体流动;根据区域物流基础设施条件,将公路、铁路、航空、水运及管道输送等多种运输方式及物流节点有机衔接,并将运输、储存、装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有机集成,以服务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提高本区域物流活动的水平和效率,扩大物流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幅射其他区域,提高本区域的综合经济实力。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物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的产生,往往是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的结果,因此,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区域物流的基础。区域物流受哪些要素的影响1.区域地理位置区域的地理位置是决定区域物流的区域定位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第一,任何一个地区,不论是世界范围内的各地区或国家,还是同一国家,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差异,客观上形成了区域地理的现实状态,如平原与山区,沿海与内陆地区,边疆与内地等,这种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下,物品的跨区域、跨国际的流动形成了差异,如国际物流的流动,其主要的方式是通过港口以海洋运输的方式,在各港口之间实现转接。因此,港口地区,无疑成为国际物流的物流中心(节点),因此,自然也成为某一国家或某一区域的物流中心。第二,区域地理的差异,往往是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又是形成区域经济的基础,而区域经济的规模、特点、水平和范围,对区域物流的规模、特点、水平和范围提出要求,因此,区域地理位置是决定区域物流的前提条件。2.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化下的区域既不同于国家,也不同于行政区域,主要是一个经济地理的概念。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所有地区和区域特征和差异的消失,恰恰相反,只有当区域差异存在时,并能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经济动力时,全球化才有意义。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规模、结构和水平来描述的。规模的大小,对区域物流规模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它是决定一个区域物流规模大小的主要因素。区域的产业结构往往对区域物流的主要活动形式产生重要影响,如中西部地区,因其原材料工业、农业是其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因此,区域的物流运作的主要活动,是以铁路、水运为运输方式的大宗货物运输;而东部的高新技术产业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制造业,其供应与产成品则可采用多种运输方式,同时,对时间的响应要求较高,对区域的物流企业物流服务的水平要求也较高。因,区域的产业结构及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将对物流基础设施及区域物流服务水平、规模等有着重要的影响。3.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是确定物流区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由于物流活动主要是通过运输、仓储来实现的,而运输和仓储是物流基础设施的主要构成。物流基础设施具体来说是指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航空网等状况(密度、分布、覆盖的范围等),及仓储空间、货场、港口的吞吐量等构成。之所以将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和水平作为区域物流的必要条件,其主要原因:第一,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在短时间难以有很明显的变化。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状况,对物流的发展往往具有制约的作用;第二,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又是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国家整体产业发展、产业政策和基础设施的布局紧密相关。地方政府在物流基础设置的建设上,又必须在国家统一部署下进行。因此,区域的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又受到国家宏观经济建设的影响。就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大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由国家统一安排,地方政府往往是在围绕着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进行一些辅助性的建设。另外各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同,用于建设物流基础设施的资金状况的差异也十分明显。4.距离经济性物流活动的两个基本原理:一是规模经济性原理,二是距离经济性原理。规模经济性原理体现在物流企业随着物流规模的增长,平均物流成本(费用)降低的基本规律。距离经济性原理则反映了物流运输的费用,是随着物流运输距离的递增而物流运输费用递减的这一规律。作为区域物流活动的主体——物流企业,必然遵循这一原理:选择最佳的运输方式和运输距离,以提高利润降低物流费用,而各种不同的运输方式,通常有一个最佳的时间——距离——经济性范围。公路的汽车运输最佳距离范围在500公里以内,超出这一距离范围,公路运输的经济性将下降。另外,从时间角度来看,超过500公里的汽车运输,也难以发挥其及时性、灵活性的优势。铁路运输的最佳距离范围在500~1500公里,航空运输又在1000公里或1500公里以上,由于航空运输方式的局限性,长距离的内陆运输主要是由铁路和水路运输为主。由于物流活动具有距离经济性的一般规律,因此,从事物流活动的企业,在追求企业最佳经济效益的活动中,必然要遵循这一规律,这就使得物流企业的物流活动的范围有一个距离的限制,而这一限制则构成区域物流的主要幅射范围。第二节区域物流的特点区域物流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区域性。区域物流不同于城市物流,区域物流是以区域为范围,尽管强调中心城市在物流方面的作用,但它不同于城市物流,城市物流的主要功能是以满足该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居民生活。因此,其商贸物流是城市物流的主要物品类型,而商贸物流与其他物流在运输的批量、时间的准时化及随季节的变化等方面,有其特殊的规律。——适应性。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规模密切相关。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区域物流的基础,没有区域经济,也就没有区域物流,不同区域经济的水平、规模和产业形态,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区域物流的服务保障,这样才能使得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中心性。区域的地理位置及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物流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区域经济的产生,往往是区域地理位置的差异的结果,因此,地理位置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区域物流的基础。地理位置差异的另一个方面的因素,若一地理位置如沿海城市的港口,上海、广州、深圳等,或交通枢纽武汉、北京、郑州等城市,在物流活动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物流集散地(物流节点)的物流功能,因此,客观上具有区域的物流中心的地位。而中心城市如上海、广州、武汉等,本身又有良好的物流基础设施,是整个国家的交通枢纽,长期以来已成为物流活动的关键节点(物流的中心),同时,中心城市政府的政策对该区域的产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支持、引导作用,进而又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区域物流业的发展。因此,区域中心城市是区域物流业发展的中心。——距离经济性。运输的距离经济性对区域物流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影响。不论在哪一个区域,在发达、健康的物流市场环境下,区域内的物流企业必然是区域物
本文标题:区域物流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498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