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唐宋诗中的物候》PPT
唐宋诗中的物候竺可桢宛敏渭春夏秋冬目标一:通过学习本文,懂得文学与自然的关系。目标二:学习本文运用举例说明与分类说明说明事物。目标三:通过欣赏唐宋大诗人诗句受到审美醺陶,同时学习物候知识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说明文文体知识:一、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摹状貌。说明方法的作用:本句运用的说明方法,从而的说明了事物的特点。三、说明文的语言品析一般从两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正音正字:卉()勰()瀛()滹沱()蕃()瀼()涪()xiéyínghūtuófānràngfúhuì二、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1、2段→引出说明的内容及目的。3---7段→具体说明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现象。补充说明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8段→3、4、5段写植物,6、7段写动物课文结构层次课文内容梳理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物候,物候有着怎样的作用。2、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填写表格,师生共同完成表格。请你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然季节的变化。诗人诗文物候规律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2、循环随物候转变。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李白王安石“东风已绿瀛州草……”《扶风豪士歌》“春风又绿江南岸……”物候有区域性李益刘禹锡王之涣毛泽东《临滹沱见蕃使》《竹枝词》《出塞》《送瘟神》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杜甫“西川有杜鹃……”侯鸟与物候的关系陆游《鸟啼》侯鸟与农事的关系•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答案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等。举例法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指出了物候学上的两个重要规律。芳草的枯荣,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这循环随着气候转移,春天到,芳草就苏醒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和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告诉了人们春天到来的标志。唐代诗人李益的“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刘禹锡的《竹枝词》:“江上朱楼新雨晴,滚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指出杨柳抽青,表示初春季节的到来。分类别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内容丰富而不杂乱作者采用分类别等方法,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内容丰富而不杂乱。这一课一方面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很多名作佳作,把科学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使文章不仅有很强的知识性,也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把握物候特点,欣赏句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唐宋诗歌的价值。实用价值:再现物候特点,帮助人们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动脑筋: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通过举的例子,具体说明了。条理清晰的说明了。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1)表示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2)表示夏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①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堂小练⑤②⑦①④⑥③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的季节或物候特征。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冬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登高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秋节古诗中的物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板书设计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古诗石头传语花鸟传语唐宋大诗人白居易王安石刘禹锡杜甫陆游关心百姓疾苦留心物候物候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本文标题:《唐宋诗中的物候》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08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