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西汉初立》秦汉统一王朝PPT课件
西汉初立一、西汉的建立1.西汉的建立(重点)(1)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2)建立者:刘邦,刘邦就是汉高祖。(3)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江苏徐州的刘邦塑像刘邦西汉长安前202年汉兴,接秦大弊……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西汉初建,统治者面临怎样的局面?解散大量军队,让士兵回乡务农;让逃亡人口返乡,恢复原有的田宅和住宅;因饥荒自卖为奴婢者,释放为平民;减轻田租,实行十五税一,减免赋役。汉初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措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怎样认识汉初统治者的“无为而治”?几个原因,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黄老学说最适合战乱后的中国休养生息。秦朝使用严苛的法家制度,国家机器的玄绷的太近,所以需要更改国策。另外,张良他们应该也是黄老学说的拥护者吧。“汉并天下”瓦当(直径约17.5厘米,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二、“文景之治”(教学重点)1.出现时间: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80-前141年)。2.文景之治的措施(1)继续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三十税一,并把徭役从一年一月减少为三年一个月。(2)汉文帝、汉景帝还提倡节俭,文帝在位期间没有修建皇宫,并减少宫中用度。(3)废除了秦律中的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重视“以德化民”,努力创造安定宽松的局面。3.表现经过汉文帝、汉景帝几十年的治理,西汉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汉墓壁画女子夜纺图第二,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汉文帝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由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景帝即位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徭役方面,汉文帝把每年服一个月减至每三年服一个月。景帝则把徭役起征年龄从17岁推迟至20岁。他们还限制贵族征用民役,减轻农民负担。第三,提倡节俭,节省政府开支文帝在位23年,宫室苑林、车骑服饰都没有增添,并明确下令,自己的陵墓不得以金银雕饰,陪葬品都用寻常的瓦器。汉文帝陵寝遗迹第四,减轻刑罚,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缇萦上书(北京古城公园塑像)淳于缇萦,女,临淄人。她的父亲淳于意由于得罪权贵被罗织重罪,按律当押送京城处以肉刑,家人特别是五个女儿因此都哭泣不止。淳于意责备说:“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闻听此语,他的幼女缇萦更加伤心,毅然随父赴京,并上书汉文帝,痛陈父亲无罪,表示自己愿意充作官婢且代父受刑。文帝受到触动,不仅特赦了淳于意,而且下令废除肉刑。经过汉文帝、汉景帝39年的治理,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刑网疏阔,风气笃厚。“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文景之治”的出现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文帝和景帝重视农业生产。他们多次减免田租赋役,定田租为三十税一,开放山林川泽,鼓励农民进行副业生产,活跃商业市场。(二)改革法律,废除秦朝的株连,关心民众疾苦,用笞[chī]刑取代某些伤残肢体的肉刑。这里还有一个缇索救父的故事。缇索,汉太仓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淳于意没有儿子,只有五个女儿。文帝时,淳于意有罪要受刑,诏命解送长安,当时肉刑尚未解除,淳于意临行骂他的女儿说:“我没有儿子,遇到急事,你们一点用处也没有。”缇索便跟着父亲到了长安。上书给皇帝,表示愿意卖身为官婢来赎父罪,文帝怜悯她,下令废除肉刑,赦免了淳于意。景帝继续减轻刑罚,各级官吏亦断狱从轻。善思(三)提倡节俭,反对侈糜,减省财政支出。文帝统治期间,宫室苑圃,车骑服饰,都无所增益。史载文帝为了节省黄金百斤罢建露台,他说:“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景帝尚节俭,对地主商人中正兴起的侈靡之风,多少会起一些制约作用,与秦始皇的大兴土木,“阿房宫,八百里”,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有何表现?“文景之治”减轻了刑罚,缓和了矛盾,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减免田租或不收田租,“无为而治”,农业生产发展,粮价大幅降低,汉初粮一石值五千钱,文帝时降到一石仅值数十钱至十余钱。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汉武帝的大一统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实力。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西汉陶仓海内安宁,家给人足。——《资治通鉴》三、“削藩”1.汉初的封国制度(1)分封的目的:拱卫中央,巩固政权。(2)分封的危害:诸侯王的权势不断膨胀,严重威胁中央政权的统治。2.汉景帝的“削藩”(1)“削藩”提出的背景:王国势力尾大不掉的局面出现。(2)提出者:晁错。(3)内容:削夺王国的一些封地。(4)影响:导致吴、楚等七个王国联合叛乱,史称“七国之乱”。3.平定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兵东征,平息了叛乱。此后,规定诸位王在王国内只能收取租税,其他权力收归中央。4.王国问题七国之乱后,景帝也对诸侯王的权力进行了一些限制,但并没有彻底清除诸侯王国的势力,他们对于西汉王朝中央集权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你知道西汉王国问题的由来么?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引者注:大者王,小者侯)。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汉书·诸侯王表》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他分封给同姓诸侯王的土地面积甚至都超过了中央直辖的土地面积。诸侯王在封地内可以任免官吏,收取租税,铸造钱币,甚至拥有兵权。诸侯王国的权势膨胀,会带来哪些影响?汉文帝时,济北王刘兴居率先谋反。刘兴居的父亲是汉高祖的庶长子、齐王刘肥,封国占地70余城。在平定诸吕之乱中,刘兴居兄弟功劳显赫,曾谋划事后立长兄刘襄为帝。结果众大臣推举其叔刘恒继位,即汉文帝。文帝即位不到两年,刘襄等先后病死,刘兴居心怀恐惧,趁匈奴犯边而起兵造反,失败后自杀身亡。西汉齐王墓出土的铁甲(复原品,现收藏于山东省临淄市博物馆)江苏徐州西汉楚王墓的随葬品价值连城,玉器尤其精美,足显墓主骄奢。第三代楚王正是“七国之乱”的主角之一。中国“四大名玉”:1、新疆产出的“和田玉”;2、辽宁岫岩县产出的“岫[xiù]玉”;3、河南南阳产出的“独山玉”;4、湖北郧[yún]县等地产出的“绿松石”。御史大夫晁错是汉文帝的潜邸旧人,深谙文帝的担忧。景帝二年,晁错率先提出“削藩”的主张,建议严查诸侯王的过失罪行,依律相应削减他们的封地,严重者可以只许保留一个郡,其余各郡由中央收回管理。为此,他还专门修改法令三十章。这种大张旗鼓的激进措施损害了所有诸侯王的利益,他们纷纷痛骂晁错。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河南许昌晁错墓吴王、楚王等联合发动“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兵东征,平定叛乱汉代武士蹶juě张像此后规定:诸侯王在王国内只能收取租税,其他权力收归中央但是,一些大的封国仍然拥有连城数十的辖域,诸侯王骄奢淫逸,暗蓄实力。长信宫灯和金缕玉衣(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河北满城汉墓考古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因谋叛而被废迁蜀郡,并死于途中。其子刘安继承爵位,辖境虽缩小,但仍有15个县。“七国之乱”爆发时,刘安一度企图响应叛军,但因为人心不齐和朝廷防备得当而中止。此后他广延人材,招抚百姓,暗中准备叛乱。温故知新联系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废分封,立郡县”,再到汉初分封诸侯后又“削藩”的反复,总结一下不同朝代实行不同制度的理由。答:分封制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从目的看,是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从具体做法看,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从本质上看,分封制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属于上层建筑,主要是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奴隶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但次要矛盾有时也居主导地位。分封制作为我国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上的。实施分封制的意义有:⑴它总结了历史经验,把建立地方政权与巩固自己统治有机结合起来,周王朝在分封诸侯的过程中,又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使王室能有效地对整个领土进行控制。⑵分封制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诸侯国中得以普遍实行,周王室用权力与义务的规定,使周天子成为名副其实的诸侯之君,改变了夏商时代国王为诸侯之长的状况。⑶分封制促进了诸侯国社会历史的迅速发展,统一的奴隶制度在各诸侯国得以建立和发展,使奴隶制经济有了繁荣的基础。⑷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其土地,进行了文化渗透。众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众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郡县制一、秦朝采用郡县制是对秦国设县及商鞅变法的沿革秦作为最晚被封的诸侯,看到了周分封制“大臣太重,封君太久,上逼主,下虑民”(《韩非子·和氏》)的弊病。加之,秦国处于与犬戎相接的西陲边境,军事的需要迫使秦设县,管理边境偏远地方。楚、晋先后在边地设县也是对秦设县有影响的。二、吸取西周分封制的失败教训分封制令诸侯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周天子后来形如摆设,诸侯战乱不已,百姓苦不堪言。可见,分封制的失败教训正是借鉴之处。三、郡县制的采用是适应中央官僚体系的需要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上承丞相,下接郡县。郡守由皇帝任命,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体系。郡县制正好与这种官僚体制相配合。四、军事及地方控制的需要秦朝建立后,北方匈奴是秦的主要威胁。为了抵御匈奴入侵,秦朝在边防地区设郡县,这是因为郡县制的集权特征和其军事性质能更好地调动一切资源。这种集权性质的地方行政制度能很好地组织军事力量抵御外侵。秦统一六国后,领土空前广阔,大部分为六国故土。为了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秦在六国都城设郡,这也是粉碎六国故民复国精神的措施。同时,便于秦朝各项制度的实施,更好的加强文化思想控制,削弱六国旧都的文化影响。五、秦始皇个人及其宗亲家族因素嫪毐làoǎi叛乱使秦始皇认识到更加不能实行分封制。一旦分封权臣侯王,他们有了封地,便招会揽门客,配置自己的势力,等到实力壮大,便会对中央政权形成威胁。秦始皇家族人员太少,秦孝文王没有子嗣继承王位,收嫡嗣子楚为子,子楚曾在赵国做人质,在吕不韦帮助下做了秦国的君主即庄襄王,他只有赢政一子。庄襄王死后,赢政即位,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38岁,长子扶苏才二十岁,其他子女更小。那么,秦始皇既无叔兄可封,子嗣又少,所以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分封制不具备条件。综上所述,秦朝推行郡县制是各种因素的汇聚,当然也有许多因素隐藏在历史的背后,不为人知的奥秘也是人们探索历史的力量源泉。郡县制是当时历史发展的一种趋势,是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郡县制巩固了秦朝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代王朝的统治具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对现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也是影响深远。西汉是分封和郡县并行的,即分国制(郡国并行制)。西汉是承秦而建立的,西汉初时,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大都或是按照秦时的标准来,或是吸取了秦时的教训进行了改变。在西汉初年,人们总结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秦朝实施了彻底的郡县制,所以在中央危险的时候,得不到地方的支持和救援。在刘邦看来,如果实施分封,那么各国控制了全国的部分地方势力,皇帝控制中央和郡县,如果有地方造反,那么即使中央无力进行镇压,也可以由分封的各国提供支援和保护。毕竟分封的各诸侯王大都是亲戚!尤其是在刘邦剪除了几乎所有的异姓王后,所有的王国首脑都是同一家族里的人,有血缘关系,在刘邦等西汉创建者看来,血缘关系明显是相当可靠的。这个和三国之后,晋重新实施分封制的情况差不多的,在三国时候,魏虽然封了很多王爷,但是诸王并没有封地,结果导致司马家掌权后曹家无人可以抗衡,所以晋建立之后就重新用起了分封制。这个涉及到权利,所谓的分封制,分出去的土地是自成一国的,也就相当于属国。而削藩就是拿掉这些藩王的权利归中央,所有的官员任免、税收都归中央。一来可以避免藩王坐大造反,二来避免藩国互相残杀。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刘邦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
本文标题:《西汉初立》秦汉统一王朝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40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