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以虫治虫课文导入当我们打开那标志“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时,仿佛打开了巨大的百宝箱,里面装满了世上的珍奇,光辉夺目,粲然辉煌。其中有两颗无比美丽的珍珠,灿烂地眨起眼睛。让我们走进它的迷人世界——《梦溪笔谈》二则中的《以虫治虫》好吗?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中重点字字音,如:“蝎”、“喙”、“钳”、“穰”、“傍”、“贻”、“胠箧”等;2、掌握课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词义,如:“岁”、“穰”、“患”、“贻”等;3、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如:“之”、“其”、“以”、“悉”等。检查预习1、你读了《以虫治虫》之后感受如何?随意谈谈。2、你查阅资料了吗?你眼中的《梦溪笔谈》和作者沈括如何?3、你有识记了那些字词,请讲给我们听听。课文感知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译文: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长得像泥土里的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了大地;这种虫遇上子方虫,就用钳子和它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庄稼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课文注释1.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1078-1085)2.庆州:宋代州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庆阳、合水、华池诸县3.生:动词,产生,出现4.子方虫:也作虸蚄虫今称黏虫,危害麦类、玉米、高粱、水稻等多种作物5.方:正要6.为:成为7.之:的8.害:危害(作动词用)9.一虫:一种昆虫课文注释10.狗蝎(gǒuxiē):学名蠼螋(qúsǒu),属于革翅目的昆虫,口器咀嚼式,有强大铗状尾须一对,能夹人、物,杂食性或肉食性。11.其:代词,它们的12.喙(huì):本是鸟兽的嘴,此处指虫子的嘴13.蔽(bì):遮蔽。14.则:连词表顺接,相当于就。15.以:用。16.钳(qián):指长在昆虫嘴上的钳状物。17.搏:搏斗18.之:代词,代指子方虫19.悉:全,都,例如,《出师表》中悉以咨之课文注释20.为:成为21.旬日:十天22.皆:都23.尽:没了24.岁:年成,收成25.以:因为【以只有因为的意思,没有因此的意思,其实后面省略了代词之,其为岁以(之)大穰,以之译为因为这样,就相当于因此。】26.大穰(ráng):庄稼大丰收27.其:那28.旧:过去29.曾:曾经30.之:语气词,不译31.土人:本地人32.谓:叫,称作33.之:代指傍不肯(子方虫的天敌)34.傍(páng)不肯:虫名。意思是这虫旁边容不得害虫。傍:即旁,旁边。感悟课文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正确地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力求了解课文大意。2、小组学习活动,互相质疑问难。3、讨论读法。如:“庆州界生子方虫”的朗读节奏应该是什么?为什么把这一句读成这样的节奏?因为这是按意义划分的节奏。课文感悟读、猜文意。同学们读完之后静想,这个短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哪些句子明白了,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让同学们勾画出来,准备好讨论突破。如“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就可以弄懂。提示:“旬日”,十天。“以”,虚词,表原因,解释为因为,因此。课文感悟请同学们在朗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岁以大穰”的原因是什么?还可以有哪些消灭“子方虫”的方法?比较起来,哪一种最合乎“绿色环保”理念?“傍不肯”制服了“子方虫”使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讨论发挥:现代的农业生产中为什么有“粮食增产了,把人也害惨了”之说,请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来谈谈。小结全文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课后习题1、对照课文把《以虫治虫》译成现代白话文。2、学了这篇课文后,你对“绿色环保”、“生物防治”的理念有何深刻的感想?
本文标题:《以虫治虫》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46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