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自然灾害的成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课程标准解读核心素养聚焦知识体系构建[课标下载]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学习目标]1.认识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2.了解自然灾害损失大小的影响因素。3.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危害。1.查阅资料,找出近些年我国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描述其造成的主要危害,并分析形成原因。(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走访当地气象、地震等部门,了解家乡常见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强基础自主诊断析疑难合作探究提能力分层集训刷习题巩固提升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基础素养]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1.概念:是指因或者快速变化,造成、、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2.灾损的影响因子:自然灾害损失的大小不仅与自然异变的、有关,而且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3.按损失程度排序:依次是、、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风雹和。自然异常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强度速度人口密度产业布局地震洪涝滑坡泥石流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判断]1.有时人类活动也会触发或者诱发自然灾害。()2.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伤亡人数越多。()3.一般来说,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则越小。()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因此旱灾最严重。()答案:1.√2.√3.×4.×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二、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1.地震(1)概念及分类概念:一定区域内的现象叫地震。按成因机制划分: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地面震动构造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2)构造地震发生机制:构造运动使岩石变形积累能量,从而发生和错动。地震构造:下图中C为,B为,BC为,AB为震中距。D位于线上。破裂震源震中震源深度等震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特别提醒]等震线是指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3)震级与烈度震级:划分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的等级。烈度:衡量地震的指标,与、震源深度、,震区的地面组成和等有关。破坏程度震级震中距房屋结构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环太平洋大洋中脊两大四大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素养盘点1.列举两条地震灾害的主要危害。(综合思维)提示: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2.我国地震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间,内部断层众多。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判断]1.地震是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2.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3.震级越大,震源越浅,离震中越近,人口越密集,地震灾害一定很严重。()4.大洋中脊地震带位于板块的挤压边界上。()5.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震带是我国四大地震带之一。()答案:1.×2.√3.×4.×5.√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2.洪涝概念洪河湖水位滩地或堤坝高度而发生的现象或导致的称为洪水。若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就会形成涝若洪水或者雨水,城市或者乡村,就会形成危害直接危害对城市和工农业等各部门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间接损失冲击社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超过溢流堤坝溃决水流下泻洪灾集聚涝灾淹没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发生机制自然因素、冰雪、河道堰塞、海啸、等都可能导致洪水,涝灾的形成还与有关人为因素毁林开荒、、过度抽取地下水、全球变暖、城市化等也会诱发或者加剧洪涝灾害暴雨快速融化围湖造田风暴潮地势高低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特别提醒]洪水与洪灾不是一回事。洪水形成后,如果对人类造成损失,才会成为洪灾。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素养盘点3.我国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是什么?(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提示:自然原因:我国降水集中程度高,季风气候不稳定,降水的年际变化大。人为原因:破坏植被、围湖造田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河道、湖泊淤积。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3.滑坡、泥石流滑坡泥石流概念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的现象大量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在作用下向下的特殊洪流特点都具有特点灾害、道路、房屋,堵塞河道,,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发生机制不稳定的;岩土;触发因素。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巨大水流。发生过程分为蠕动变形→急剧滑动→渐趋稳定三个阶段重力向下滑动混合物重力快速运动突发性摧毁桥梁埋没农田山坡形态软弱面沟谷坡度突发性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判断]1.较陡的坡面是滑坡发生的必要条件。()2.充足的水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动力条件。()3.我国西北地区松散物质多,是泥石流多发区。()4.河流侵蚀、降水等对岩土软弱面有润滑作用。()5.破坏植被、乱开乱挖都可能触发或者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6.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台风、暴雨、干旱灾害的多发区。()答案:1.×2.×3.×4.×5.√6.√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自主诊断]1.下列现象属于地质灾害的是()A.冻融B.台风C.干旱D.暴雨答案:A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2.下列属于气象灾害的是()A.海啸B.风暴潮C.干旱D.泥石流解析:干旱属于气象灾害,海啸、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答案:C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3.地震震级大小取决于()A.震源深浅B.释放能量多少C.破坏程度大小D.震中距远近答案:B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4.图中正确反映地震烈度、震级与震中距关系的是()答案:D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读华北海河某支流流域图,完成5~6题。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5.下列不属于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A.降水集中B.地势低平C.水库较多D.支流众多6.若图示区域雨季正常时间出现,则下列有关该区域洪涝灾害危害的叙述,错误的是()A.淹没村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B.淹没耕地,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C.冲毁公路、铁路,导致交通中断D.冲毁供水、供电设施,导致停水停电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解析:第5题,该河中下游地区多洪涝灾害的原因是地势低平,排水不畅;降水集中于夏季;支流众多,上游来水量大。水库较多不容易发生洪涝灾害,故C项符合题目要求。第6题,图示区域的雨季正常出现时间为7、8月份,此时该区域种植的冬小麦早已收割,故不会造成冬小麦减产或失收。答案:5.C6.B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7.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A.地势起伏大B.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C.植被覆盖较差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解析: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巨大水流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答案:D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8.下面为“醉林示意图”,导致醉林现象发生的原因是()A.崩塌B.滑坡C.水土流失D.地震解析:由图中坡体整体滑动的特征,可以确定为滑坡现象,故选B。答案:B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探究点一地震[主题聚焦]2016年2月6日凌晨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震。震中位于高雄市美浓区(北纬22.93度,东经120.54度),震源深度16.7km。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通过合作探究,得出有关问题的结论。探究1:试分析这次地震的类型。提示:按震源深度属浅源地震;按成因机制属构造地震。探究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吗?为什么?提示:是。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探究3:现实中的等震线是不是同心圆?为什么?提示:不是。等震线是把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同一次地震,震中距相同的各点其受地震波冲击破坏程度并不相同。探究4: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有哪些?提示: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组成、房屋结构等。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核心归纳]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全球地震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这三个地震带都位于板块交界处。另外,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用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如下: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方法技巧图示法理解影响烈度的因素与烈度之间的关系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对点刷题]1.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用地震烈度表示。如果只考虑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和震中距远近对地震烈度的影响,下面3幅示意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地震烈度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乙甲丙丁B.丁乙丙甲C.丁丙甲乙D.乙甲丁丙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解析:依据题干信息,震级越大,地震烈度越大;震源越浅,地震烈度越大;震中距越近,地震烈度越大。综合以上,地震烈度由大到小排序:丁乙丙甲。答案:B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2011年3月11日,日本近海发生9.0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随后福岛核电站发生爆炸及核泄漏。读图,完成2~3题。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2.上图为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示意图。该地区震源深度的分布特点是()A.由北向南深度增大B.由南向北深度增大C.由西向东深度增大D.由东向西深度增大3.此次地震海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原因有()①震级高②震源较深③建筑物抗灾性差④灾情突发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③④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解析:第2题,根据图中不同震源深度图例的位置,可知日本及其附近海域震源深度分布特点是由东向西深度增大。第3题,影响地震破坏程度的因素有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坚固程度、地质构造等,日本此次地震伤亡大的原因有震级高、灾情突发等。答案:2.D3.C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4.下图中a为地下岩层断裂震动处,b为与a相对应的地面上的点,c、d、e、f为地面各点。读图,回答问题。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bf表示________。(2)当ab距离增大时,地表各点所受影响和破坏将________。(3)b、c、d、e、f各点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从大到小排列应是________。(4)图中地面上的三条虚线表示等震线,关于等震线的正确叙述有()A.等震线是震级相同点的集合B.等震线是地面所受影响和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C.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中距相同D.同一等震线上各点的震级不同(5)地震易发区是______________。世界三大地震带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解析: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地面正对着震源的一点称为震中,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地面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受地震的影响和破坏一般是离震中越近越严重。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是地震易发区。世界上三大地震带分别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大洋中脊地震带。答案:(1)震源震中震中距(2)减小(3)bdecf(4)B(5)板块与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返回导航下页上页必修第一册·鲁教地理探究点二洪涝[主题聚焦]新华社北京2017年8月23日电连日来,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遭遇特大洪水,已造成800多人死亡,超过2400万人受灾。随着季风降雨持续,灾情将继续恶化。下图为孟加拉国地理位置及气候资料图。
本文标题:《自然灾害的成因》从人地作用看自然灾害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066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