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人家书思乡情: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人生自古多离别。一年将尽,离别已久的人们终于盼来相聚的日子。归心似箭的人们,恨不得眨眼之间就能回得家中去。那奈天公不作美,漫漫的风雪隔断人们归乡的路。有家,却难归。在这个手机、电脑、QQ、电话一个都不能少的时代,在不能回家的时刻,我们该用什么来表达我们的乡思,我们的深情?也许给父母、家人写封盖邮戳的家书,遥寄绵绵的情思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古代人不论是在烽火连三月的兵荒马乱年代,还是在风平浪静的和平年代,都不忘欲寄彩笺兼尺素,在白纸墨迹间表达摞摞的深情和乡思。家书抵万金,隔了千百年,我们依然能掂量到家书在人生中的分量,那么沉甸,那么芬芳。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不论是今人,还是古人,萦绕在家书里的百般情怀千缕情思,皆是一样。游子像风筝,家书是一根长长的线,纸短情长。古人称书信为尺牍、尺素、书札、书牍、简札等。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使用最早见于三国。方寸家书,绵延到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收揽了千年的烟云,万里的风雨。现存的两封中国古代最早家书是战国末期时的木简。1975年时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西郊睡虎地4号墓出土。这两件木牍两面均有墨书秦隶,为从军出征的士卒黑夫和惊兄弟俩写给家里兄弟中的家信。据专家考证,这两封家书写于秦始皇二十四年,即公元前223年。从汉代开始,随着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不再在竹简上书写家书,家书的应用也变地更为广泛了,无论是名人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开始在家书上表情达意,如刘邦有《手敕太子文》,刘向有《诫子歆书》,诸葛亮有《诫子书》、《诫外甥书》、陶渊明有《与子俨等疏》,骆宾王有《与情亲书》,苏轼有《与侄千之书》等,家书如一朵奇葩在历史的长河中迎风绽放。明清时,古代家书发展到了高峰时期,不少文人学士开始在自己的文集中收录家书。最为有名的是莫过于《曾国藩家书》和《傅雷家书》。曾国藩在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小至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陈,如交友和旅游的内容,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如用人、修身、学习、理财、等内容,一部家书,让人捕捉动荡时代,知识分子复杂的容颜。堪称家训典范,深得世人敬佩,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翻译家傅雷给留学海外的儿子傅聪的近百封家书,字里行间,盈满父爱,亦是家训和谈艺录的完美结合。如1954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留学波兰。傅雷给傅聪写信说:聪:车一动,大家都变成了泪人儿,呆呆地直立在月台上,等到冗长的列车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出站时沈伯伯再三劝慰我,但回家的三轮车上,个个人都有止不住流泪,敏一直抽抽噎噎。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这场景在我的脑海中一再放大,直至也想流泪,因为这场景是那么地深情和熟悉。《傅雷家书》再版了五次、重印了十九次、累计发行逾百万册,可以算是对当代中国人影响甚大。沈从文写的家书,让妻子张兆和感喟我是全北京最富有的人了。谁说不是呢,古代人在很早就知道家书是抵万金的。家书对每个人来说,意义都是同样的一样的,富人爱写,穷人也爱;文人爱,商人也不例外。那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逐渐向北京地区发展时,晋商韩荣章于1900年曾给家人写过一些家书,其中不仅蕴涵了深厚的情感,还因涉及到义和团运动的有关史实,成了一段真实历史的见证。叩禀母亲老大人:堂前万福金安,身体康泰。......京都荒乱一事,皆因北京洋鬼子大闹,现有义和团民等在京剿灭洋鬼子,天主教民死者无数,焚烧洋楼,天主教房,亦无千代数。庚子六月初四日平安信男韩荣章叩寄在人类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家书是饱含着丰富情感的文明。连西方人也称家书为最温柔的艺术。曾经言而有信的岁月,让家书在现今渐渐成为收藏品和抢救对象。写封家书吧,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你会觉得更温暖。
本文标题:古人家书思乡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20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