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中发﹝2018﹞43号)精神,实施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加快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建设,打造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示范区,制订本行动计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导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在创新资源协同融合、产业体系协作分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市场体系统一开放、智慧服务水平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领域重点发力,加快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不断提升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二)基本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引领。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进,积极构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积极对标国际一流都市圈,推动改革先行、制度先试,以“鼎新”带动“革故”,以增量带动存量,全面形成统一市场、构建更加完善的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都市圈共建共治,更好发挥政府在空间开发管制、基础设施布局、公共服务供给、营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坚持功能互补,合作共赢。突出“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城市各扬所长,共同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形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调、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都市圈一体化新格局和同心、同向、同力发展的工作格局。坚持远近结合,精准发力。既紧密对标对表长三角一体化行动计划,把各项任务细化、量化、项目化、具体化,锲而不舍抓好一批现实急需、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落地实施,又始终瞄准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这个战略目标,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谋划部署一批长期任务,推动都市圈整体竞争力提升。(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一体化程度较高、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级现代化都市圈,创新融合、市场融合、交通融合、生态融合、智慧融合等更加紧密,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服务长江经济带、服务“一带一路”、服务全国大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初步建成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合作示范区。——协同创新格局基本形成。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完善,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更加凸显,初步建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产业协同利益分享机制更加健全,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初步形成,培育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隐形冠军,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初步打造一批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地标。——快联快通格局基本形成。交通基础设施从互联互通向快联快通加快转变,南京国际门户型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交通快速通达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解决“断头路”问题,轨道交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多种交通方式顺畅换乘、无缝对接,都市圈快速通勤水平明显提升,基本实现都市圈城市交通一卡通互通,建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文明体系加快构建,区域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治理,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协同机制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功能复合的区域生态网络,努力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绿色美丽都市圈,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品牌。——优质生活圈基本形成。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全面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合作领域和深度不断拓宽,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机制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文体旅游等领域具有更多获得感,努力建设和谐幸福都市圈。二、重点任务(一)打造创新驱动合作示范区1.推进区域协同创新。放大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辐射外溢效应,打造开放合作的都市圈创新体系,重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创新版图。加强都市圈城市与上海、合肥两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深度合作,积极构建上海—南京—合肥创新发展链,推进国家实验室等创新资源开放共享,联合推动布局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国际化创新大学、打造技术创新中心。2.培育壮大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产学研合作,探索建立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加快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构建都市圈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联盟、研究会、商会等合作组织作用,促进联盟开放创新与国际合作。发挥南京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推进扬州新兴科创名城、淮安智慧谷、滁州高教科创城、宣城宛陵科创城等平台机构协同创新,加快集聚国际高端创新要素。3.深化创新资源共享共用。优化创新公共服务,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构建都市圈知识产权保护联盟和综合保护平台,建立都市圈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供需对接工作制度,率先形成产权创造、保护、交易、运用及管理的良性循环。充分利用都市圈各市政府门户网站、都市圈产业合作平台专栏网站等资源,建设都市圈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推动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4.完善创新政策体系。增强都市圈创新政策协同性,实施创新券互认工程,统一科技创新券服务标准、内容和平台,建立网上注册、合同备案、创新券申领兑付一体化服务协同机制。开展都市圈内创新技术、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建立都市圈技术交易市场联盟,探索建立企业需求联合发布和财政支持科技成果的共享利用机制,完善技术成果转让中介服务体系。(二)打造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1.共建现代产业体系。以重塑产业品牌、增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为导向,聚焦打造新能源汽车、新型显示、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制造业产业地标,大力推进钢铁、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发展。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和业态,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和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和高端商务商贸、健康文旅产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培育一批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强化主导产业协同。强化发展规划战略引领,在“十四五”规划中重点开展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战略研究,共同编制《南京都市圈城市主导产业空间协同与发展战略》。按照国家关于产业转移有关要求,细化各市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目录和引导优化调整的产业目录,构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推动都市圈产业链深度融合,依托创新链撬动产业增长点,瞄准前瞻性产业完善创新链,引导人才、资金、载体等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先导产业创新集聚区。3.合作共建产业平台。整合沿江开发区、产业园区、孵化器等优势产业平台,推进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和园区转型升级,加大低端落后产能淘汰力度,打造都市圈沿江特色产业集群。创新跨区域产业合作模式,以高技术园区为重点,鼓励通过总部—生产基地、产业链合作、园区共建、整体搬迁等多种形式共建产业园区。推进宁淮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宁淮新兴产业科技园、苏滁现代产业园、宁丹产业园、红太阳当涂生命科技循环经济工业园等共建园区提档升级,适时研究启动共建宁宣、宁滁产业园。推动建立都市圈轨道交通等产业联盟,引导都市圈产业双向转移、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南京软博会、南京智能制造大会、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镇江国际低碳大会、芜湖科普产品交易博览会、海峡两岸(马鞍山)电子博览会等重大经贸平台作用,搭建多层次的都市圈产业对接交流平台。4.加快商贸文旅产业联动。推动都市圈电子商务联动发展,有序引导重点电商平台发展新零售业。开展环南京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建设,共同打造优质“菜篮子”基地。推进都市圈物流体系协同发展,合理布局物流节点设施,提高商贸物流标准化水平。探索建立都市圈文旅大数据平台,推动都市圈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文化消费能力。推动江浙沪入境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向都市圈城市覆盖,统一入境免签过夜游客在都市圈重要景区旅游、购物、交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借助高铁、高速联动效应,把都市圈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机组合,加快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形成旅游线路串联、国际客源互送、优质旅游产品联动的一体化旅游格局。(三)打造综合交通枢纽示范区1.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加快构筑都市圈轨道交通体系,打造都市圈“一日生活圈”“一小时通勤圈”。优化完善铁路干线网络,加快推动南沿江、北沿江铁路建设,形成沿江高铁环线。加快推进宁合、镇宣、宁淮、宁宣、宁滁、宁扬宁马城际等铁路建设以及南京北站规划建设,推动宁句城际轨道、宁芜铁路电气化改造等项目建设,实现南京都市圈城市全部通行高铁或城际铁路,构建以南京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网络,实现都市圈内主要城市半小时高铁通达。联合编制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建设规划,促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铁融合”,支撑和引导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2.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基本建成以南京为核心辐射都市圈地区的“一环两横一纵十五射”放射状高速公路网格局。积极推动宁盐、宁常沪、宁杭第二高速、宁和、宁黄、来六、盱眙至明光、金湖至宝应等高速公路规划建设,尽快开工建设宁宣杭高速高淳段、南京绕越高速新篁互通工程。加快五峰山过江通道公路线、328国道扩建、宁马高速改扩建、宁芜高速改扩建等工程进度。逐步撤销或减少都市圈城市间普通公路收费,研究推进宁镇扬区域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通行试点。重点推动主枢纽、主景区、主城区之间的快联快通,加密过江通道建设,加快形成宁镇扬、宁滁3011交通圈,即30分钟的快速通勤圈、1小时的休闲旅游生活圈、1小时的生产要素物流圈。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滚动编制打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年度计划,提升都市圈公路通达能力。3.提升空港枢纽能级。发挥组建东部机场集团优势,形成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为核心,扬州泰州机场、淮安涟水机场、芜湖宣城机场为辅助,通用机场为补充,功能清晰、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区域机场体系。实施禄口机场T1航站楼改造工程,将禄口机场打造成为中国大型国际门户和枢纽机场、中国航空货物与快件集散中心,创建全国服务最优机场。支持淮安涟水机场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航空货运枢纽,支持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打造区域中心枢纽机场及江苏旅游集散中心。拓展加密国际航线,提升货邮吞吐量,构建干支联程、国际中转航线网络,实现全球联通、洲际直达,进一步提升南京航空枢纽机场服务都市圈的能力。4.加强港口群联动协作。提升都市圈港口群整体能级,形成规划统筹、战略协作、优势互补、市场合作的都市圈现代化港口群。加快宁镇扬组合港、芜马组合港、宣州综合码头、定埠港建设,推进都市圈区域港口资源整合与协调发展,共同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近洋航线。加快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建设,推进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建设,实施滁河等长江南北两翼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完善集疏运体系,协同推进滁河航道整治项目,推进水阳江航道(高淳段)整治项目规划衔接和开工建设,更好地服务都市圈城市。5.创新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鼓励探索都市圈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新机制新模式,促进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制定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管养运投融资政策,构建投资、融资、建设、经营、偿债良性循环机制。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和产业投资基金、保险资金参与都市圈重大项目建设。建立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年度清单制度,共建都市圈PPP合作项目库。(四)打造绿色生态共保示范区1.共抓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深刻领会并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把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严格保护跨区域重要生态空间,共筑长江生态廊道、太湖生态保护圈、西部丘陵等重要生
本文标题:南京都市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6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