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什么是材料作文给材料作文(供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给材料作文的形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材料:作文所依据的文字信息。2.指令:作文所遵循的规则要求。材料的形式:一篇文章、一条新闻、一个事件、一种现象、一则寓言,还可以是一首诗、一段歌词或者一句格言、一个成语、一个典故、一副漫画等等。•(二)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的主要区别在于在写作过程中材料的作用以及所写文章对材料的处理上面。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只是写作的引子,是写作的由头。话题作文的主题则不必从材料中提炼,而是从话题引发出来的,材料的作用在于阐发话题,启发学生作文思路,就材料本身而言,既可以运用到写作中,也可以不加采用。它对作文的主旨没有限制作用,所写作文只要在话题的范围内即可。话题作文更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对所提供的材料可以不理,文章的主题、体裁自定,只要与材料相关就行了。作文的主题必须直接从材料中提炼、挖掘,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你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尤其是写议论文时,对所给的材料还要“非用不可”。材料作文一旦脱离了材料或偏离较大,就是严重的跑题。材料作文则不同话题作文:你观察过你父母的手吗?你注视过工人、农民、医生、老师的手吗?你看过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一群聋哑人演出的”千手观音”舞蹈吧,那何止是美。想起那双手,你会有无限的联想,无尽的思念,无比的感动,无尚的崇敬……每天,我们靠一双双灵巧的手,一双双粗壮的手创造新生活。请以“手”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诗歌不少于20行)。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审题方法一:找关键词句抓关键词、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词、句(开头、结尾、对话),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柜子里,把钥匙扔进了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立意一:一个人只有真正到了悬崖边,到了绝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和斗志,取得超乎寻常的成绩。立意二:自断退路,逼向绝境,成功的机会就更大。立意三:只有控制欲望,才能制造希望;只有摆脱惰性,才能走向成功;只有断绝退路,才能赢得出路。是的,在漫漫人生路上,往往只有不留下退路,才更容易赢得出路。当我们难以驾驭自己的惰性和欲望,不能专心致志地前行时,不妨也采取一些斩断退路之举,逼着自己全力以赴地寻找出路,走向成功。哪些立意不切合材料主题?【写作提示】•否定“退路”:一个人在生活中,如果事事留有退路,说白了就是败有退路。也就意味着这个人在事情还未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准备要承受失败了,那么他成功的概率肯定小,因为,留有退路的时候,就潜藏着懈怠、自我安慰。发展到最后,可能导致自我麻痹、自我毁灭。到了这一步,“留有退路”的利处,却成了导致失败的“坏处”。而“不留退路,才有出路”则是强调了做事尽量求得事事成功,这样做是负重前进,给自己加压,挤掉“懈怠”“自我毁灭”等不利因素。常言道:有压力才有动力。如项羽的“破釜沉舟”即为“不留退路,才有出路”的典范。论述时一定要体现出辩证的思想。结果狗跑了原因99个铁链都好只有一个坏了审题方法二:以果溯因法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以果溯因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审读材料提取观点以果溯因: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就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审题方法三:多角度分析一般来说,材料的各个立意点,是蕴含在材料所涉及的人和事上的,因而我们可以从材料中的人和事入手,问个“为什么”,提炼出多个观点。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凋谢,而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想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写作指导】•该材料有两个主要形象,一个是牧师,一个是学童。牧师种了很多花,学童爱花,想摘园中的花占为己有,牧师因势利导,学童明白,爱花,就应该将花留在园中。学童接受牧师的建议,将花留下学童留下“一朵花”就是留下了“一座花园”。所以考生可采用由果推因的方法来审题立意,构思立意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从“学童”的角度:爱要讲究方式,爱不得与占有,应学会放手,学会分享,把爱留下,会有更美的风景……•2.从“牧师”的角度:教育的艺术在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没有“随风潜入夜”的教育,很难收获一片芳香,只有善于教育的人,花才会开得越发灿烂……失误一:“审材”失误,拟出的题目与原材料背道而驰,离“材”万里•如:《位置与价值》《人生应该有个归宿》《留在原点》……此类题目明显是考生从“花”的角度拟写的,但对于该材料,“花”根本就不是主要形象,因而也就不是写作的角度。看到此类题目,阅卷教师会毫不犹豫地将此文判为跑题作文。失误二:拟出的题目切入角度太大,属于典型的“大”而“空”•如:《学会变通》《智慧的力量》《换种思考方式》《人生要有智慧》……此类题目,明显是考生从“花农”的角度拟写的。材料中,牧师“教育方式的转变”虽属于“变通”“智慧”的范畴,但这两个概念绝对不能等同。所以此类题目不能说跑题,但会被阅卷教师轻易地判为偏离题文。•失误三:题目中出现明显的偏离材料“内涵”的关键词•如:《换位思考》(“换位”是交换位置,而材料体现的是换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故“换位”与“换种方式”二者不能等同)•《放弃就是拥有》(“放弃”是不再拥有,而材料体现的是“放手”,“放手”可能是为了更好的拥有,故“放弃”与“放手”二者不能等同,“放弃”属典型的偏题作文甚至跑题作文)•《爱的奉献》(材料是谈“爱的方式”,非倡导“奉献”爱,属典型偏题作文)事物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有人做了这样一个试验:用铁链拴住一只狗,不一会儿,狗挣断铁链跑了。原来铁链上的100个环扣中,99个都完好,只有1个锈坏了,结果整条铁链连狗都拴不住。辨明关系:材料中的1个环扣和其他99个环扣之间,是依存关系。据此,我们可立意为:小小的过错或疏忽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因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审题方法四:辨明关系法若多则材料,求同存异,辨证分析。审题方法五:求同存异法例:材料一泾溪石险入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材料二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求同法】几项材料在内涵上有共同性,相通性。审题时,就是要找出材料的共同点。【求异法】如果几项材料中既有正面的又有反面的,那么在审题时,首先,就应找出正反材料之间的对立点,从正反材料的对比中得到启发,提炼观点,立意成文。材料1:追求物质享受,无可厚非,但有人为了满足物欲,竟做出了疯狂的行为:在上海,有人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个小时的队;在安徽,有人为了iPad2,竟然卖了自己的肾;在海外,一些中国游客为了抢到心仪的奢侈品,不顾形象,拿出了百米冲刺的速度……材料2: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市场上闲逛,看了那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审题分析:应该说,这一作文题,虽然是材料作文,且是多材料作文,但审题难度不大。材料1指向的是国人疯狂追求物质享受的行为,材料2说的是苏格拉底醉心于哲学研究,闲逛雅典市场时却惊叹好多东西用不着。两个材料关联的是物质享受与精神充实这一话题。这一话题,也不难把握,要辩证理解,追求物质享受,无可厚非,但不能无比疯狂,应该追求精神的富足和心灵的充实。当然我们在论述时,要注意辩证,不可走极端。在对待物质方面,我们要有“度”的把握,过“诗意的生活”。
本文标题:审题立意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83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