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2--语文考前最后一课
自主选材之六——考前叮嘱——————————————————皖智语文组2012.5.27第1页共24页让我轻轻地告诉你——语文老师考前叮嘱昐望着,昐望着,高考的脚步近了,收获梦想的时节到了……你们就像展翅欲飞的雄鹰,很快就要离开怀抱,飞向蓝天……此时此刻,老师的心情和你们一样激动,有许多话要叮嘱你们……语文考前最后一课——考场答题做题总原则:一分钟拿一分,150分。选择题稍快点,提前5分钟左右。首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然后拿起笔,进入到第一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的答题阶段: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第一部分:一、一般论述类阅读(9分,每小题3分)(1-3题)【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自主选材之六——考前叮嘱——————————————————皖智语文组2012.5.27第2页共24页【二】:选择题的解答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下面结合高考题来例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金开诚任何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艺术形式上的深刻表现之一,就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存在着心照不宣的“默契”。[1A]“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谅解、定势、求美、求新等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1D]谅解和求美是“默契”的基础。同时,因为有心理定势在起作用,所以“默契”具有稳定性;[1B]又由于创作欣赏双方都要求出新,所以“默契”又不是凝固不变,而是变动发展的。但这变动乃是在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作用中自然出现的;任何一方如果突然间严重破环“默契”,那么创作与欣赏的相互依存关系便趋于破裂,[1C]艺术作品也就不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果。就京剧的伴奏而言,使用简单的民族乐器早已形成“默契”。这种“默契”还不仅仅是出于谅解与定势,而且也符合求美求新的愿望。因为对许多老观众来说,主要以京胡伴奏唱腔自有其美妙的感受,[2A]特别像徐兰沅、王少卿为梅兰芳伴奏,在老观众心中都已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增加更多的音响只会起消极的作用。客观地看,这些伴奏与演唱之间也确有水乳交融之妙。虽然这样的珠联璧合已不易见于当世,但因心理定势的关系,老观众仍感到以苍劲或细腻的琴声来伴奏各种风格唱腔是最符合听觉要求的。同时老观众也并不保守,在伴奏的发展中,京胡加上了二胡,又加上了月琴;名琴师们还不断设计一些花过门、花点子、并在托腔①时准确运用琴声与唱腔的离合变化,这都已被接受并受到欢迎,所以双方的“默契”事实上也是处在发展之中的。[2B]但是,当伴奏突然变为庞大的交响乐队时,由于背离原有的“默契”太大了,所以表示不能欣赏。[2C]这自主选材之六——考前叮嘱——————————————————皖智语文组2012.5.27第3页共24页种不能欣赏,是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默契”运动规律的制约的,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生事物。[3A]不过,艺术“默契”虽然是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事情,是在创作与欣赏这个大系统内所出现的一种规律性互动,却也必然受到系统之外的种种社会历史因素的制约。[1D]现在只就新观众对京剧演唱与伴奏的听觉感受来说,由于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未能入于唱腔与伴奏是过于单调以至于陈旧的。[3B、3D]但从美学上说,京剧的佳妙是客观存在的,它的确蕴藏着中华民族创造的大量艺术精华。因此许多创作人员和热心人士深感对它的继承与发扬负有历史的责任,为此而进行种种探索以求改革振兴,试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就是这类探索的一种。[2D、3C]这种探索,特别需要得到懂行的老观众在精神上的赞助与支持,[3D]这也是一种社会性的默契。[注]①托腔:戏曲演出时用乐器衬托演员的唱腔。1.下列对“艺术默契”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艺术所持有的一种理解和认识。B.艺术默契的稳定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的谅解、求美心理决定的。C.艺术默契的变动是由创作者和欣赏者相互依存关系趋于破裂而导致的。D.艺术默契的形成是受到艺术运动的规律和种种社会历史因素制约的。2.下列对京剧伴奏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使用以京胡为主的简单民族乐器为京剧半奏,获得许多老观众的充分认可。B.增加了二胡、月琴等民族乐器,标志着传统京剧伴奏的逐渐变化和发展。C.使用交响乐队为京剧伴奏,就完全背离了创作者和欣赏者之间的默契。D.京剧伴奏引进新乐器新形式,是为了振兴传统京剧艺术而作出的新的尝试。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D]A.要接受现代庞大的交响乐队为传统的京剧演唱伴奏的表演形式,老观众就需要抛弃因循守旧的观念。B.只就听觉感受来说,即使训练听力并改变听觉的粗略状态,新观众也很难进入京剧艺术的佳妙境界。C.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意味着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将逐渐退出京剧艺术的舞台。D.有懂行的老观众的精神支持和缺乏听力训练的新观众的用心贴近,京剧探索中新的默契就可能形成。参考解析:1.正确选项D,区间主要在第一段。第一段有“‘默契’的形成和发展是……的结果”的说法,第三段开头又有“大系统内……,系统之外……”的说法。文章开篇就说“任何艺术……”;而A项说“艺术默契”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双方对“京剧……”,概念的外延过小,以偏概全。B项对“艺术默契的稳定”归因不全,原文还有“同时,……心理定势在起作用……”。C项与原文的说法混淆颠倒了因果关系;原文是说,严重破坏“默契”(即变动),“那么……依存关系趋于破裂”。2.正确选项C,区间主要在第二段。注意两处,一是“庞大”,一是“背离”。使用“庞大”的交响乐队,才出现“背离”太大的情况;而背离“太大”与“完全”背离又有差别。3.正确选项D,区间主要在第三段。原文有“不能简单地视为因循守旧”的说法,A项不正确。原文“听的能力缺乏训练而……”是已然,而B项“训练听力并改变……”那是未然的东西,不能混淆现实与设想、或然与必然的关系。用交响乐队来伴奏京剧清唱,只是探索的一种;并不如C项,绝对排斥传统的京胡、二胡、月琴等简单的民族乐器,或者它们之间的融合。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我们对文言文题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只要稍稍作一点准备,就会发现,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自主选材之六——考前叮嘱——————————————————皖智语文组2012.5.27第4页共24页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古代科技短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会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但倡导并弘扬真善美是永恒的时代主题,结合当前反腐倡廉和社会舆论看,对忠臣廉吏的价值判断依然会影响高考文言文的选文。如何读懂文言文文段先做最后一道选择题(往往落足在对全文思想的把握上),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再做其余二道题。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文言实词题】答题技巧: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实词理解:将给出的词义带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任务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看清题目要求,一字一词地琢磨。选出一两句不相符的,排除部分选项。照应上下文,一般作者评论性的话不能作为选项,别人赞誉的话可考虑。☆【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总之: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所以不难读懂意思,只是落实到个别字词,倒是颇让人费神,不过如能胆大,心细,也不可怕。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若不影响做题目就不要钻牛角尖,不懂就不懂也没什么!★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文言文断句与翻译题】(1)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断句: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欤)”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语,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
本文标题:2012--语文考前最后一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02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