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化产业如何谈供给侧改革
1文化产业如何谈供给侧改革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文化产业的增速在2005年有统计以来,现在是逐步的往下走的,2005年按照现价的增速,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增速比上年达到35%,2013年按照现价我们增速只有11.1%,也就是从2004年,2005年,一直到2013年,文化产业的增速是在一个下降的斜坡上往下走。这个趋势和整个GDP下降的趋势总体是一致的。今年国家统计局是6.9%,可以预计在未来5年保持6.5%左右的增速就不错了。在这个意义上看2013年应该是文化产业同比增速最低的一年,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数据显示是11.1%,2014年是12.1%,又往上走了一个点。这些年我在做国家文化改革发展相关的前期研究工作,未来五年总体上可以判断文化产业会以将近15%的速度往上走。文化产业是否会逆势而上,未来五年中国的新常态情况下现在看来是极有可能会逆势而上的,会呈现一个“V”字型的上扬,2013年会个底部,2014年再往上走,2015年可以预期的增速还会往上走,但GDP还会往下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文化产业在未来五年总体我觉得会逆势而上,也就是在新常态情况下文化产业会呈现一个超常态的发展趋势,这个趋势显然不是口红效应能解释得了的,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来还是金融效应。也就是文化产业在投资意义上的巨大吸引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宏观经济命题,文化产业是这一命题的一个环节,讨论文化产业的供给侧问题,有从文化产业的宏观角色和文化产业自身改革两个视角。从宏观角色上,文化产业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探讨是从文化产业本身的供给侧展开的。同时,按国家统计局框架,文化产业包含了十个大类,是一个涵盖相当广泛的“产业群”,同质性并不强,为防止涉及面过宽过散,本文是从内容产业角度探讨文化产业供给侧问题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同时关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只不过因时因地关注重点不同罢了。从中长期发展角度,关注供给侧是必然逻辑,但这不妨碍我们通过关注需求侧促进产业的增长。讨论供给侧常要涉及到传统供给理论的萨伊定律。供给侧问题最终要体现在产品(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从文化产业看,“供给创造需求”似乎最明显,因为大部分类型化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都是在生产之后被创造出来。二十多年来,出于刺激文化产业发展的考虑,政府对意识形态痕迹明显的产品的进行严格监管,但对其他文化产品的供给事实上是放任的,对文化产品供给的放任事实上就是对文化消费的放任。而这正应了“供给创造需求”的定律,已经形成了并不良好的消费形态,反过来已经构成了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产品供给的约2束。文化产品监管上总体“管得过严”和“管得过松”同时存在,问题是严峻的,但是,从这个逻辑进行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会落到产品本身和产品监管层面上,如果因此通过简单粗暴的内容监管强化回归到一元主导模式,又必然形成死循环。减税是另一个常被涉及的话题。无论是自由主义的美国供给学派还是后来的供给管理理论,核心都是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新供给经济学汲取了传统供给理论的有价值的部分。例如拉弗曲线对文化产业依然有意义,因为文化产业的确存在负担过重导致供给乏力的现实困境。在这个角度,新供给经济学提出了结构性减税和减少行政干预的“双减”政策主张,这一主张应同样适用于文化产业。但是,税负毕竟主要体现为企业的财务压力,还无法证明目前的税负水平对整体产业的资本形成、劳动供给和生产率形成了根本影响,简单减税或全面减税是无法达到有效供给目的的。况且,从政府角度而言,区别对待的减税政策毕竟需要谨慎采用,因为我们需要扶持的产业太多了。产品供给的背后是要素供给,要素供给的背后是制度供给,这是供给侧三层递进结构,我们需要深入到问题的根本。我曾提出我国文化产业当前的基本状况是三个“薄弱”:要素基础薄弱、机制基础薄弱和消费基础薄弱,这三个方面本质上都是供给问题,也是影响文化产业中长期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要素性投入看,文化产业的总体状况是:资本供给明显薄弱,与文化产业增加值3.7%的GDP占比不匹配,资本市场体系也不完备;土地资源供给与产品产出关联性不强,很多土地供给并未用于生产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挖掘与利用不足;人才资源匮乏;技术创新乏力,知识积累不足等等。新供给经济学主张制度供给应内洽于要素供给体系,这对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尤其重要。2003年以来,国家通过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推动的制度供给,密度和质量可圈可点,但这是在空白基础上的补课,还处于机械排列阶段,制度和机制还未内化于文化产业,还需要精细化整合创新。坚持“双效统一”与坚持文化产业的市场导向是不相悖的,直接监管不如间接监管,事前监管不如事中监管,硬监管不如软监管。文化产业的制度供给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包括建立以市场为主要资源配置机制的市场规则、多元主体参与机制、要素市场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投融资服务体系等。3从新供给经济学角度看,供给与需求两者是“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这一次在宏观经济的供给侧的核心是改革和创新,而且需要更复杂的解构。所以,如果有些人非要和西方经济理论建立某种联系,与其关注萨伊和拉弗,不如多关注熊彼特和创新经济理论。不过,我国新时期的创新应是一种柔性创新,与西方传统的硬创新也是不同的。文化产业的要素供给不仅基于传统的土地(和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更基于技术、知识这些具有创新特质的要素上。从经济发展要素出发,我们在《创新的力量——美丽中国建设路径探析》一书中提出了创新六要素模型,认为技术、知识、制度、文化、管理和人才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创新要素。传统要素的创新体现在利用方式上,而这六个要素的创新体现在其本身,即其本身产生质变并带动产业创新,这种“要素性创新”是最直接的供给侧创新,这一模型对文化产业也是适用的。当然文化产业的要素表述和性质有所不同,例如对应自然资源、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要素常表述为文化资源、创作素材等,并且产品本身又具有形成新的资源的能力。坚持供给侧改革和创新这一核心,就要通过改革进行顶层设计,通过创新在文化产业深层次、全要素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化产业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全要素创新;在落实“双创”战略中,文化产业小微企业众多的生态特征,也将使得大众创业在文化产业焕发巨大的活力和潜能,但需要重点创造创新环境而不是单纯增加创业人口。本文作者:余水工()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标题:文化产业如何谈供给侧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0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