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北语汉硕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难点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这一章还是比较重要的,出简答题的资源点较多,不排除出论述题,因此要重点把握。1、影响一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因素包括: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外来因素以及社会政治结构。2、中国古代的社会政治结构有两个特点影响中国文化: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完备而系统;二是专制主义严密。3、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是理解中国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与确立1、由于自然环境和各地居民生活方式的不同,血缘关系在居民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表现形态也有很大的差异。地中海沿岸国家较早从事海上的工商业贸易活动,形成了以地域和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城邦社会。中国人则过着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较多地保留了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2、宗法制度是氏族社会的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产生于商代后期。主要内容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3、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第二节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1、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有四:一是家天下的延续,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家族统治史;二是封国制度不断;三是家族制度长盛不衰;四是家国同构。(简记:家族国构)2、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断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如郡县制、官僚制、俸禄制、符玺制、上计制、耕田制等。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施中央集权,废分封制,行郡县制,实行编户齐民。4、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影响中华民族的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的一直延续。5、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6、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夫权和族权。族权是从父系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即是政权的补充,又能起到政权无法起到的特殊的社会作用。宋代以后族权膨胀与宋明理学学发展宗法制度的推波助澜是分不开的。7、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中国传统社会家与国的组织系统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受中国长期以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影响,中国的国家结构一直有着很深的家族结构的印记。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8、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9、商鞅制定连坐法,把百姓按5家一伍,10家一什的户籍办法编制起来。第三节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1、欧州政治与文化源于地中海沿岸国家,主要有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古希腊。2、欧州封建皇权的专制一直受到宗教力量的抗衡,宗教势力一直制约着皇权。3、中国从迈向文明开始,统治者就凭借武力使神职人员成了它的奴仆,形成了以个人为核心的权力专制体制。4、中国君主专制的阶级基础是奴隶主和地主,所依赖的经济基础是小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5、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有四:一是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二是经济基础稳固,土地国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维护了专制者的统治;三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以皇帝与以丞相为首的百官共同决策的机制逐步被皇帝独断所取代;四是对人身控制严密。(简记:武控长经基固专极端人控严)6、从春秋时期开始,以郡县制为其外在形式的君主官僚政体产生,这种新的专制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末期。7、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专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有三:一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二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三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简记:伦理型政治型两个化)第四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一章内容比较多,需要全面把握。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1、中国文化中的上古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阶段,此时正是中国文化发端的初始阶段。2、有人就有了历史和文化;中国文化的起源与中国人的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文化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其间产生出来的工具(火)不仅是人类物质文化的开端,而且直接标志着文化的起源。3、中国先民的原始观念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原始宗教和原始艺术,其中原始宗教是主流。4、中国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分为三大类:一是自然崇拜;二是生殖-祖先崇拜;三是图腾崇拜。5、中国原始社会组织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其中母系氏族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开始,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父系氏族社会铜石并用,也就是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五帝是指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ku)、唐尧、虞舜。6、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经过征战和磨合,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第二节商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至商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2、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文献。3、商人尊神重巫,体现了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这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4、神本文化也就是尊神,率民以事神。5、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开始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其契机便是商周之际的社会大变动。6、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意义。7、周人维新,首先表现在宗法制度的建立。这种兼具政治权力统治和血亲道德制约双重功能的宗法制,影响深入中国社会机体。8、周人的另一个文化创新,就是确立把上下尊卑等级关系固定下来的礼制和与之相配合的情感艺术系统,即“制礼作乐”。9、周代的礼制是周代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集中体现,它既是典章制度的总汇,又是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的准则。第三节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1、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辉煌,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大变革时代为各个阶级、集团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进行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同时也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契合。一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土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度中解放出来,产生了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文化创造的阶层。二是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规模日盛,多因素交织,提供了文化重组的机会。三是竞相争霸的诸候列国,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为多种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是周天子共主地位丧失后,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下次向下层,推动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2、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因为此时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第四节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1、秦汉文化的主旋律是对宏阁的追求。2、秦始皇统一文化的主要措施:一是进行文字的整理与统一工作;二是统一车辆形制;三是统一度量衡;四是统一人们的文化心理,设官专掌教化;五是实行郡县制,废除封建制。3、西汉末古文经出现,学者内部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派别。4、今文经是指以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为依据写成定本;古文经是指用古籀文写成的儒家经书。第五节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1、魏晋南北朝战乱和割据打破了帝国的一元化政治与集权式地主经济体制,出现了文化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表现在一是玄学的崛兴;二是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三是儒、玄、道、佛相与激荡。2、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的,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3、玄学对魏晋文化思深潮的影响:一是玄学的思维特点是超脱多样化的现世实物而直接诉诸本体,因此使魏晋学术富于谈玄析理。二是玄学与美学联系在一起,成为魏晋美学的精魂,促成了重神理而遗形骸、重自然而轻雕饰的美学观念;三是玄学的现实意蕴对魏晋人的理想人格提供了理论上的建构。4、道教酝酿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到南北朝时基本定型。第六节隋唐:隆盛时代1、隋唐文化气象恢宏,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刻变化休戚相关。在门阀世族衰落的同时,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地位上升。2、唐文化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是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3、唐代诗、画、书、文都有着巨大的成就。第七节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1、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有着昂扬的生命活力。2、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3、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强调以天理遏人欲。4、两宋的土大夫文化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宋词、宋画都是这方面的体现。5、两宋的市民文化逐步兴起。6、瓦舍勾栏是指市民文化表现自我的固定游艺场所以及专供演出的圈子。7、宋代官学的特色:一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8、指南针、印刷术、火药武器的发明是宋代科技最为突出的成果。第八节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1、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双重效应是指:一方面,两宋汉人因被动挨打而产生的忧患文化意识;另一方面是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2、元朝,程朱理学开始成为官学。3、元杂剧的文化意义是谴责黑暗,讴歌非正统的美好追求。4、元代有了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表现在:一是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形成了回回民族;二是元代中西交通的开辟,为基督教入华创造了有利的气候和土壤;三是亚欧大陆的沟通,为东西方旅行家远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如马可波罗及其《马可·波罗游记》。第九节明清:沉暮与开新1、明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阶段,也是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程。2、文字狱是指以文字之过定罪处罚的案件,始于明初,盛于明清,大批儒生士大夫因文字而遭横祸。3、明清时期文化专制的表现一方面是盛行文字狱,在文化领域制造恐怖;另一方面是崇正宗,灭异端,明朝以朱理学为宗。乾隆发动了19年的禁书活动。4、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文化专制主义空前,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不少具有市民反叛意识的早期启蒙思潮。如以“致良知”之说打破程朱理学一统局面的王阳明。5、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都对封建社会晚期的正宗文化——程朱理学提出了批判。6、明代中后期市民文学是城市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社会现实反映,其理论代表是李贽的童心说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说,代表作是《金瓶梅》和三言二拍等。7、明清两代进入中国古典文化的总结时期。大型类书〈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8、西学东渐起始于明末清初,进展不快,在雍正年间几近中止。9、明清文化的特点:一是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二是早期的启蒙思潮;三是古典文化的大总结;四是西学东渐。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复试面试经验技巧易研教育认为,考研面试是对综合素质的考察。这些综合素质包括:继续深造专业的专业素养(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辨别综合事物所表现出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研思维能力等。面试的形式决定它能够弥补笔试的不足,深入考察学生的许多必不可少的软素质,就普遍情况来说,一般各大高校的导师都不会选择高分低能的考生。备战考研复试,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面试的形式面试的考官一般是7位本专业的导师组成,学生一般按照抽签的方式,分好组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先后进入教室接受面试。像北京大学在复试面试前都会提前在教室门上贴上一张计划表,相同专业的考生会在同一组里面接受面试。一般以半结构面试为多,就气氛而言,多数属于半压力面试或无压力面试。这就要求广大考生在面试中落落大方,表现
本文标题:2016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考研《中国文化要略》重点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0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