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课件(人教版必修3)
导入新课河北省会石家庄京津城际高速铁路2009年5月18日,京津冀三省市规划、交通、旅游三个“一体化”合作协议的签署,彻底打破了之前各自为战的格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时代全面开启。“京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就是河北。”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18日表示,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区域合作、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表现。“而随着首钢搬迁唐山,天津滨海新区崛起,未来河北将会在京津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中受益。”韶关梅州河源广东省省情研究中心2009年8月3日发布的报告中指出,截止去年底,广东已批准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26个,主要分布在韶关、梅州、河源、惠州等山区和东西两翼。产业转移是广东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战略,指将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设立产业转移工业园,为承接和发展新的产业腾出空间。珠海佛山产业转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由之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一些发达区域,正在经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在悄然进行中。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转移的基本规律。运用案例,分析理解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能力目标:通过读图,学会利用图表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通过模拟活动,表达、交流、反思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一问题的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主动获取资料的做法,提高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的训练。注重形象思维与人文素质的培养。教学重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产业转移概念和分类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区域产业转移(国内的产业转移)国际产业转移(跨国的产业转移)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关于产业转移简单说来,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但从更深刻的意义上说,产业转移则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产业在一国内部或跨国间的、以企业为主导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产业转移往往是广义上的,包括产业的生产环节以及产业的研发设计、服务、销售等环节发生的转移,也就是说同一产业内部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不同规模、不同阶段的生产、销售、服务、研发等发生的转移。产业转移的类型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按照其特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的差别,区域产业转移划分为市场扩展型与成本节约型;根据转移的客体差别,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根据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区域产业转移可以划分为垂直转移与水平转移;按照产业转移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两种类型。分类依据分类类型特征转移主体的性质、转移的内在机理的差别市场扩张型为占领外部市场进行的空间移动成本节约型由于外部竞争和内部调整压力围绕成本节约目的而进行的战略性迁移转移的客体差别劳动密集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资源密集型以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资本密集型以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技术密集型以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转移的空间流动方式水平转移在同质区域之间的转移垂直转移在存在梯度的异质区域之间转移转移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国际产业转移空间转移突破国界区际产业转移空间转移没有突破国界城乡产业转移产业由城市中心向周边地区转移国际产业向我国转移的阶段性特征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加快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通过几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全球产业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从结构提升阶段向要素优化阶段的转变,处于拥有现代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经济主导型要素的阶段,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进入了承接重化工业转移阶段。进入新世纪,国际产业转移方兴未艾,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越来越向高新科技产业、服务业方向发展;二是国际产业分工向产品内分工延伸,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由生产环节向研发环节和品牌营销环节转移,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由下游生产环节(终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生产环节(关键零部件生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方式趋于多样化,国际产业结构突破原来单一的直接投资模式,跨国间的企业收购和兼并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式,过去10多年来平均占跨国投资总额2/3以上;四是产业转移规模迅速扩大,发达国家为了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优势,纷纷以国际产业转移为手段,进行大规模结构重组和升级,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产业转移浪潮;五是跨国公司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跨国公司控制着50%以上的国际贸易额,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8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专有权和70%的国际技术转让。它们依靠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实行全球投资,进行跨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生产和经营,推动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改革开放以来,在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我国大致承接了三次。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加快了轻纺产业升级换代步伐。第二次是20世纪90年代,我国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难得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产业发展和出口。第三次是世纪之交,我国抓住加入WTO带来的新机遇,新一轮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大规模向我国转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湾、福建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信息产业基础。经过多年来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东亚区域产业循环中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者,并通过日益扩大的国际产业转移承接规模,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利用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抓住发达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发展了大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加工工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而且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越过初级工业化(轻纺工业化)阶段,开始迈入高级工业化(重化工业化)阶段,需要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加工工业和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日趋明显。总体上看,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个特点: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目前,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经渐成气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趋势还会继续加强。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产业转移的重点由以前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二是生产能力转移不再是个别企业的孤立行为,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整合,也从单纯的制造业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研发业转移,转移的领域更宽、更大;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企业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四是产业转移既给中西部、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传统产业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型产业转移以跨越方式,更注重承接地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这使得承接地机遇和挑战并存。下图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原料供应(日本)加工地(青岛)产品市场(日本)原配件供应(韩国)加工地(北京)产品市场(中国)面料供应(中国)加工地(深圳)产品市场(欧美)a某日本企业投资的纺织厂b某韩国企业投资的汽车厂c某香港企业投资的服装厂我国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思考: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点拨: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思考: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点拨: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思考: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点拨:分析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原料供应日本青岛加工地产品市场日本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面料供应中国深圳加工地产品市场欧美利用我国资源优势,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分析企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1.劳动力因素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廉价的劳动力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求职、招聘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进行生产主要依靠大量使用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其衡量的标准是在生产成本中工资与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相比所占比重较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个相对范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说,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指农业、林业及纺织、服装、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随着技术进步和新工艺设备的应用,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资本密集度也在提高,并逐步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分化出去。20世纪下半叶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主要对象国(地区)的变化年代对象国50年代日本60~70年代韩国我国台湾、香港地区80年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90年代后期我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思考:1.上图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试解释其原因。点拨: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思考: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上图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点拨: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思考: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点拨: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思考: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点拨: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1)内部交易成本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2)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
本文标题:高中地理《52产业转移》课件(人教版必修3)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11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