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16年福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第1页共8页连江尚德中学2016届高三3月模拟检测理科综合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蛋白酶处理生物膜可改变其组成,其通透性也随之改变B.在一定条件下,大鼠脾细胞与兔造血干细胞的细胞膜能够发生融合C.在生长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过程中,生物膜发生了结构和功能上的相互联系D.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生物膜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易错点】兴奋的传递和传导【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形式传导;而在神经元间传递时,突触前膜是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出神经递质。2.为研究高光强对移栽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某同学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并进行纸层析,如图为滤纸层析的结果(I、Ⅱ、Ⅲ、Ⅳ为色素条带)。据此叙述正确的是()A.强光下的幼苗相比正常光照下的绿色更深B.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C.强光照可能抑制叶绿素的合成,促进类胡萝卜素的合成D.操作中如果滤液线触及层析液,会缩短得到四条色素带的时间【答案】C【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色素的溶解度大小【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解析】I、Ⅱ是类胡萝卜素,颜色发黄,A错;四种色素在层析液中溶解度大小是I>Ⅱ>Ⅲ>Ⅳ,B错;操作中如果滤液线触及层析液,色素会溶于层析液中,不会得到色素带,D错。3.科学研究发现:癌变前衰老的肝细胞能被由肿瘤抗原引导的免疫反应清除。利用该成果可对癌变前衰老的细胞进行抗原特异性免疫监测。下列推测合理的是()A.衰老的肝细胞内基因的表达停止,多种酶活性降低B.肝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膜蛋白C.免疫系统被抑制的患者体内,衰老的肝细胞不会积累D.细胞癌变后将脱离正常分化,细胞内酶活性进一步降低【答案】B【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第2页共8页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解析】细胞的癌变伴随细胞性状的改变。在肝细胞衰老的过程中,会产生与癌细胞相似的膜蛋白4.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来实现的B.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会导致组织液增多、淋巴减少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D.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由消化、呼吸、循环、排泄四个系统共同完成【答案】C【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易错点】细胞外液的变化【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解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作用是通过分级调节和负反馈来实现的,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会导致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多;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内环境稳态的调节由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完成。5.森林被砍伐殆尽后,经历较长时间仍可恢复成森林。关于这一演替过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这一演替过程中无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B.初期,群落生产大于群落呼吸,有机物质不断积累,种类增加C.中期,物种多样性增加,营养结构逐渐趋向复杂,抗干扰能力加强D.后期,群落的有机物收支接近平衡,这是群落达到顶极的重要特征【答案】A【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群落的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物质的变化【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解析】在此演替过程中,有机物总量不断增加,因此有机物循环更加开放,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加快。6.某生物基因(a)由正常基因(A)序列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形成。研究表明,世界不同地区的群体之间,杂合子(Aa)的频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下列相关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地理隔离必然导致不同地区基因型频率的不同B.基因a的产生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C.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方向和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D.基因a增大了种群的基因库,为进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第3页共8页【答案】D【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选项,作出判断【解析】基因重组导致基因型频率的不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不同地区基因突变的方向和频率因环境的差异而不同;基因库是这该种群全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了更多原材料。29.(9分)AMP﹣PCP能与细胞膜上ATP跨膜受体蛋白结合,科研人员用AMP﹣PCP溶液处理菜豆叶片,测定其光合速率,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回答.(1)测定净光合速率是以单位CO2的吸收量为指标,测定的数据(需要/不需要)加上遮光处理的数据.【答案】(1)时间、叶面积(2分)不需要【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净光合速率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易错点】净光合速率【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测定净光合速率是以单位时间、叶面积CO2的吸收量为指标,净光合速率已经去除呼吸消耗量,不需要再加上遮光处理的数据(2)由图可知,随着AMP﹣PCP浓度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推测原因是AMP﹣PCP限制了ATP运输到,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从而抑制了反应.【答案】(2)降低细胞外暗(碳)【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易错点】暗反应过程【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由图可知,随着AMP﹣PCP浓度增大,叶片的净光合速率降低.推测原因是AMP﹣PCP限制了ATP运输到细胞外,导致气孔开放程度下降,从而抑制了暗反应.(3)要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可用溶液处理菜豆叶片,以作为对照进行实验,第4页共8页测定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作用速率.若实验组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速率均对照组,证明上述推测成立.【答案】(3)ATP蒸馏水大于【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单一变量原则【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要验证上述推测是否正确,可用ATP溶液处理菜豆叶片,以蒸馏水作为对照进行实验,测定叶片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作用速率.若实验组的气孔开放程度和净光合速率均大于对照组,证明上述推测成立.30.(11分)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有一层脂质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是引起冬季流感的主要病原体,患者常表现为畏寒、发热、头育、全身酸痛、乏力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免疫功能降低。【答案】(1)非特异性免疫【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免疫的三道防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免疫的三道防线【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侵染人体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使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从而引起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降低。(2)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给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过程:流感病毒→→靶细胞裂解死亡。【答案】(2)吞噬细胞T细胞抗原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2分)【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细胞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细胞免疫过程【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经吞噬细胞摄取处理后,病毒表面的糖蛋白突起被传递T细胞,刺激该细胞产生淋巴因子。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在免疫学上称作抗原。病毒侵入人体细胞后,细胞免疫发生作用,用文字和箭头表示该过程:流感病毒→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裂解死亡。第5页共8页(3)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内电位为。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答案】(3)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正电位冷觉【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神经—体液调节的过程【解题思路】结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研究表明:发热症状产生的原因之一是淋巴因子刺激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其一方面通过神经支配,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另一方面,引起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以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进产热,从而引起发热症状。此时,体温调节中枢细胞的膜内电位为正电位。发热时,体表与外界温差增大,体表散热增多,皮肤内冷觉感受器兴奋,继而引起畏寒的感觉。(4)全身酸痛是由于流感病毒影响了机体呼吸机能,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造成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等离子发生作用,以维持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答案】(4)HCO3-、HPO42-【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缓存物质【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全身酸痛是由于流感病毒影响了机体呼吸机能,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增多造成的,该物质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浆中HCO3-、HPO42-等离子发生作用,以维持血浆PH值的相对稳定。31.(9分)某地野苹果林因遭遇“外来生物”小吉丁虫肆虐,受灾面积高达六成。小吉丁虫将卵产于树干表面,幼虫从果树表皮进入内部蛀食皮层,成虫则以树叶为食,导致果树迅速干枯死亡。(1)调查小吉丁虫卵的密度可采用法。小吉丁虫产卵需要适宜的温度与光照,温度与光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答案】(1)样方(2分)物理【考查方向】本题主要考查了种群密度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易错点】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解题思路】结合知识分析题干完成【解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适用样方法;温度与光照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第6页共8页(2)这片野苹果林构成的群落中,野苹果树最高,居于最上层,各种杂草较矮,居于较下层,说明该群落具有结构;杂草在野苹果树分布较为稀疏的位置比较茂盛,而在野苹果树
本文标题:2016年福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生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22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