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诗歌鉴赏之炼句专题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鉴赏的炼句类型和常见题型。•2.掌握炼句类诗歌鉴赏的答题步骤。考纲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炼句题常见的设问方式(1)某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赏析某句的妙处。(3)某句在诗中最有表现力,谈谈你的理解。(4)谈谈你对某句的理解。(5)某句,另一版本用了另一句,你认为哪一句更好?考点精析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话就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赏析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基础积累】高考对佳句赏析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三类关键句子上:特点例句作用名句内容精彩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抒发了作者不愿虚度年华、迫切要求建功立业、报仇雪耻、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形式完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巧妙地运用声色静动对比,诱发了人们丰富优美的想象,诗中有画,画中有声,声中有情。主旨句诗歌中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的句子。在表情达意上,它一般是议论性或抒情性的,其位置常在诗词的后半部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的傲气和不屈,其中当然也流露着对权贵的蔑视。表达精彩句或是在表达情感上极尽曲折,或是在手法上极具夺目之处。考查这样的句子,多是从炼字或表达技巧角度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特别提醒】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致、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赏析诗歌炼句艺术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涉及内容、情感,又包括了炼字、表达技巧。因此,赏析炼句艺术,一定要从句子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切入,而且要紧紧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方法归纳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答题步骤(1)释句意:解释该句的含意。(2)点手法: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3)析结构: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首句、过渡句、尾句)(4)明情感: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经典例析】(2017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①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之所。②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③席:犹言列坐。④衔枚:古代行军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⑤乡里:犹言“郡县”。先德行:以德行为先。⑥列爵:分颁爵位。《尚书》“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三公九卿,泛指考中的学子们。⑦耗:无,尽。⑧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王、梅等人。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答题,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分颁爵位等待着三公九卿。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欧阳修一生最喜奖拔才士,本诗写出他主持礼部考试时,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他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诗歌大意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⑴释句意:考生在纸上作答的沙沙声,像春蚕嚼食桑叶⑵点手法:以声衬静、以声写声(比喻)、借景抒情⑶析结构:呼应上句,写考场之寂静⑷明情感:对有序应试、一展才华的考生(人才辈出)的赞美;为国选拔人才的喜悦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规范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用“春蚕食叶”描摹考生在试卷上奋笔疾书的声音(手法,1分),生动形象描绘了认真应试、埋头作答的士子形象(形象,1分)。2.以声衬静(以动衬静)(手法,1分),呼应上句考生“无哗”,用细碎的蚕食桑叶的声音,来烘托考场的肃静(作用,1分)。3.作者见到考场中英才济济,考试场面寂静、肃穆而充满生气,他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感情)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规范答案:1.用比喻的手法,以声写声,用“春蚕食叶”描摹考生在试卷上奋笔疾书的声音(手法,1分),生动形象描绘了认真应试、埋头作答的士子形象(形象,1分)。2.以声衬静(以动衬静)(手法,1分),呼应上句考生“无哗”,用细碎的蚕食桑叶的声音,来烘托考场的肃静(作用,1分)。3.借景抒情(手法,1分),作者以考生认真应试来表现英才济济,为朝廷得添新人而由衷地感到喜悦。(感情,1分)4.借景抒情(手法,1分),作者通过“春蚕食叶”这一充满生机的想象,表达了作者身为考官对考生们肩负家国重任的殷切希望(作者身为考官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喜悦之情)。(感情,1分)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高考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实战演练】1、(2012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初见嵩山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初见嵩山》是宋代诗人张耒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没有具体地描写嵩山,而是另辟蹊径,通过看山的过程表现作者览景的喜悦,从而烘托嵩山的迷人魅力。诗中用曲折的笔墨描写嵩山的独特景物,表现了诗人仕途失意之后借嵩山来慰藉情怀的思想感情。全诗造语新奇,人景合一,在写景中反映了诗人的精神气质与追求。•(1)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五岳中的中岳。•(2)鞍马困:鞍马劳顿,指辛苦奔走于道路。•(3)豁我怀:使我开怀。豁,舒展。•多少年来,鞍马劳顿,被困于尘埃之中,尘世污浊,我的呼吸都有些不畅了。还好有青山在,它稳健、挺拔、耸立,它披一身青翠,迎接清风雨露,送走晚霞明月。青山的豁达,让我也有了驰骋的胸怀。天色渐晚,北风萧萧,吹走一片云雨,此时,晴空一碧,几座山峰就从云后面走出来了,原来它们是那么的清瘦挺拔、不染一丝尘埃。•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夏秋之交,诗人张耒赴任洛阳寿安县尉,途中作此诗。其《书曾子固集后》一文提到,此行先舟楫,后鞍马,又病六十日,辛苦劳顿,自不待言。然而劳顿并非始自今日,而是多年如此,所以说“年来”。诗人原任临淮主簿,据《临淮主簿厅题名记》记载,任职的三年中,文牍劳形,单调寂寞,唯有遇佳山秀水时,闷怀才豁然开朗。“年来”二句,写己为鞍马所劳,为尘埃所困,只有青山才可使自己惬意开怀。这是诗人宦游生活的真实写照。•此诗标题中“初”就是关键字眼。而第二句中“豁”则是抒情字眼,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是一首写山的诗,却没有采用常见的“开门见山”的写法,而是为山的出场先做下了一系列的铺排,诗人所见的对象——嵩山直到末句才出现,增添了嵩山的神秘感。“数峰清瘦出云来”,是此诗最精彩的一句,但如把这一句提前,让嵩山一开始就露面,诗的意味就会变得索然。诗人巧妙地激发了读者急于相见的欲望,使嵩山在千呼万唤中隐现,而其一旦出场,全诗便在高潮中平稳结束,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诗人首二句不是写嵩山,而是从作者仕途失意落笔。“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作者奔走风尘,在困顿和疲惫中,全赖青山使他的情怀有时能得到短暂的开豁。这样,青山便在未露面之前先给了人一种亲切感,引起人们想见一见的愿望。一个“困”字,形象的展现了诗人疲劳困顿的精神状态,以及空怀一腔抱负在官场中左冲右突,却不得施展的惨淡景象。•第二句宕开一笔,转而去写奔波中的一点安慰,晓畅的语言骤然拉近了诗人与山的距离。青山的出现不仅使诗人得到精神的满足,更是一种自然流畅的情感寄托,吸引读者同诗人一样抬头绰望。所谓”近山而志高”,在这里,诗人对青山的亲近实际上就是对高洁傲岸的人格操守的亲近,也是对含蓄豁达的人生态度的亲近。•第三句“日暮北风吹雨去”,为嵩山的出场渲染了气氛。“日暮”言天已傍晚,落日余辉中更见嵩山的深幽巍峨。“北风吹雨去”,嵩山在风侵雨蚀后愈加清新朗润,但这只是诗人的想象,未见嵩山,心中已对嵩山的景象做了一番描摹。诗人采用渲染的手法,为嵩山的出现展开序幕。•前面一系列的铺垫成就了第四句的点睛之笔,“数峰清瘦出云来”,全诗只有这一句写嵩山,但诗境格外豁朗。嵩山终于在层层浮云中耸现出来,它一出现便淡化了所有的背景,其峭拔清瘦的形象是那么的清晰明朗,其高洁超脱的姿态是那么的卓尔不群,因而深得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出云来”三字抓住嵩山从云端现出的一刹那,表现出诗人的满足与喜悦,并紧扣“初见”二字。诗中鲜活清晰的意象往往是诗人情感的外化,寄予了诗人一定的审美理想与艺术追求。在这里,诗人精心挑选了“清瘦”一词来形容嵩山,写得有血有肉,极富灵性,不只赋予嵩山以人的品格、人的风貌,更体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引人想象雨后嵩山的特有韵味和诗人得见嵩山后的一番情怀。至此,全诗感情达到最高潮,全诗平稳结束,却言有尽而意无穷。•这篇诗作写的对象是嵩山,但在很大程度上它又是表现诗人自己。人们在精神上以什么作为慰藉,往往能见出志趣和品格。困顿于仕途,赖以慰藉情怀的是嵩山,诗人的情志也表现了出来。同时山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艺术作品里,也往往受作者的主观感情支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这里有着主观感情对象化的问题。此诗用“清瘦”形容嵩山,不光是造语比较新奇,而且在诗人审美意识活动中也反映了他的精神气质与追求。•中国士大夫中一些高人雅士,正是常常留给后世以清瘦、清竣的印象。如王维给孟浩然画像,“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就是典型的清瘦。因此,“数峰清瘦出云来”,虽是写嵩山,却又是人与景物融而为一,体现了诗人感情的外化。这首诗,将嵩山的面貌以及诗人的精神风貌,同时展现给了读者,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艺术技巧上看,该诗渗透着醒豁通透的人生态度,拥有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又将自己刚毅超脱的品行与之融为一体,是张耒诗风的全面写照。参考答案•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答出拟人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
本文标题:诗歌鉴赏之炼句专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330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