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1资源信息表标题第一章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关键词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描述本教学设计包括:一、教学任务分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重点与难点四、教学资源五、教学设计思路六、教学流程七、教案示例学科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册第一章1.1节语种汉语媒体格式.doc学习者学生资源类型文本类素材课程类型初中基础型课程作者成晓俊单位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地址上海市自忠路455号Emailxjc19742003@yahoo.com.cn2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执教:上海市卢湾区教师进修学院成晓俊一、教学任务分析《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在初中物理学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知识要求不是很高,但声音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信息来源之一、是组成美好生活的一个要素,声音与日常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观看视频录象“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引出课题;从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再通过阅读和实验,知道声波及其传播的形式、内容和特点。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通过观看视频录象“天坛回音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知道回声的概念,了解回声的利用和削弱;通过阅读和观看多媒体动画,知道声波的接收器官——耳。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了解回声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体验物理与生活和技术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耳的认识,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2)知道发声体的振动是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且只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4)知道回声及其应用。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归纳、得出发声体发声时共同特征的过程,感受“观察”在探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观看回音壁录象资料等活动,激发民族自豪感。(2)通过了解回声的利用和削弱,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体验物理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广泛应用。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难点:在空气中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四、教学资源31、器材:多功能播放机、鼓、钢尺、保鲜袋、带耳机的收音机、钟罩、真空泵、电铃、蜡烛、火柴、包有橡皮薄膜的玻璃杯、泡膜塑料小球、音叉、水槽、纵波演示器。2、课件:耳接收声波的多媒体动画。3、录像: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天坛回音壁。五、教学设计思路本设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声波的产生和传播,二是回声和声波的接收——耳。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小实验为基础,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教师点拨,逐步形成对声波的产生与传播的初步认识。通过观看视频录象和交流讨论,了解回声及其在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通过阅读资料和多媒体动画,认识声波的接收器官——耳。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方法是:通过大量实验,观察、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归纳得出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振动。通过实验体验声波能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与“真空铃”实验对比,感悟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方法是:通过阅读课本和观察演示实验,把振动在弹簧中的传播情况类比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知道声波在空气中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本设计通过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知识构建的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录象资料,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完成本设计的内容需2课时。六、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情景Ⅰ视频录像活动Ⅰ实验探究活动Ⅱ演示实验活动Ⅲ演示实验阅读理解活动Ⅳ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声波及其传播的形式、内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活动Ⅴ提出问题思考、阅读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情景Ⅱ视频录象回音壁活动Ⅵ阅读理解讨论交流活动Ⅷ应用活动Ⅶ观看动画42、流程图说明情境Ⅰ视频录像播放不同时期的两段电影(有声、无声)片断,引入课题。活动Ⅰ探究实验使物体发声,观察并归纳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活动Ⅱ演示实验通过鼓面振动引起橡皮膜上的泡沫球的振动,引发学生思考。活动Ⅲ演示实验,阅读理解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阅读课本,帮助学生理解声波是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信息和能量。活动Ⅳ学生实验,演示实验通过实验归纳得出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活动Ⅴ提出问题,思考阅读通过问题,引发学生思维,声波的传播需要时间;通过阅读课本,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情境Ⅱ视频录像播放视频录象“天坛回音壁”,引出“回声”。活动Ⅵ阅读理解,讨论交流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交流,理解回声及其应用。活动Ⅶ观看动画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地了解耳是如何接收声波。活动Ⅷ应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实验探究通过交流关于声音有哪些困惑,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发声体发声,归纳得出任何发声体都在振动;通过振动在弹簧中传播的演示实验、敲击鼓面和听水声等活动,知道发声体的振动是通过介质以疏密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来,且只向外传播声源振动的信息和能量;通过声波在气体、液体、固体和真空中传播的实验,进而归纳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第二环节,交流讨论、实际应用通过阅读资料和交流讨论,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通过观看视频录象“天坛回音壁”,知道回声的概念;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回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阅读和观看多媒体动画,知道声波的接收器官——耳;通过自制土电话,探究材料对通话效果的影响,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七、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引入51.播放不同时期的两段电影片断,寻找其不同的时代特征,引出“声音”。2.教师说明声音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义。3.组织学生交流关于声音有哪些困惑的问题想跟大家一起讨论,选取本节课主要研究的问题。(二)新课4.提出问题1(1)哪些物体能发出声音?怎样才能使它发出声音?(2)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共同特征吗?5.实验探究1(1)学生实验①用手摸着喉头,体验一下喉头发声和不发声时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②使桌上的橡皮筋发出声音,观察橡皮筋发声时是怎样运动的;把手轻放在发声橡皮筋上,体验一下手的感觉。③如图所示,将钢皮尺的一端用手紧压在桌边,另一端用手去拨动,使其发声,观察它在发声时的情况,体验压着的手的感觉。④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1(如右图)。(2)交流归纳学生交流实验情况,并归纳得出结论:发声体都在振动。6.提出问题2(1)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2。(教师击鼓,学生观察并描述橡皮膜上的泡沫球的运动情况,推测产生原因。)(2)发声体的振动在空气中是如何传播的呢?7.解决问题(1)演示实验①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4。观察要求:(提一个观察要求,观察一次。)a弹簧圈与圈之间的间隔是怎样的?→“疏密相间的”b疏密相间的形状向哪里传播?→“向前传播出去”c中间的某一圈弹簧是怎样运动的?→“在原处来回振动,它本身并不传播出去”教师:a这就是弹簧中的疏密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跟它相似。b声波一般向什么方向传播?你是根据什么现象得出的?c声波传播出去的又是什么呢?(停顿。再演示。)②播放两段水声,判断水的状态。(一段是水沸腾声;另一段是流水声)③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3。6结论:声波传播的是信息和能量。(2)阅读和理解教科书P14页最后两段。用声波知识解释学习活动卡P16页观察和描述2中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的原因。8.提出问题3声波可以在空气中传播,它能否在其他介质中传播呢?9.实验探究2(1)学生实验学习活动卡P17页活动1、2。(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中传播)(2)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P17页观察和描述。(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的传声效果不同。(三)小结这节课对你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知识和方法两方面)关于声波,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想跟大家讨论?第二课时(一)引入1.提出问题1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二)新课2.解决问题1(1)回忆下雨天打雷时,是否在看到闪电的同时听到雷声。(2)阅读教科书P15页声波的传播第二段。3.实际应用讨论:百米赛跑时,假如终点的计时员在听到起跑的枪声后才开始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准确吗?为什么?计时员应该怎样做才能减小误差?你的依据是什么?(与下雨天打雷时情景类比)4.情景播放视频录象“天坛回音壁”,引出“回声”。5.提出问题2回声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应用?6.解决问题2(1)阅读和理解教科书P15~17页回声。7(2)讨论交流回声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7.提出问题3声波是如何被耳接收,形成听觉的?8.解决问题3(1)播放耳接收声波的动画。(2)阅读和理解教科书P17页声波的接收器官——耳。9.应用(1)用回声知识估测距离。(2)讨论交流生活中回声的利用和削弱(3)学习活动卡P18页活动(4)解释活动中的现象(三)小结学完本节内容后,你能归纳出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如何产生、传播和被我们接受的吗?(四)作业布置学习活动卡P18页进一步探究自制土电话,探究材料对通话效果的影响
本文标题:1.1声波的产生与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2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