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教材内容重构的研究
为了更好的教与学-------------对新教材内容的重构研究娄山中学萧平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本市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也不断地深化。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突出重点、点拨思维”和“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要求,以后又逐步确立“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的指导思想,到“二期课改”阶段形成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随着改革的推进,学生的物理学习,由偏重于获取知识转向着眼于形成学力、由重在继承转向重视创新和发展、由强调统一要求转向关注不同需求,中学物理教学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作为最早二期课改试点学校的物理教师,我连续几年来在初三担任物理教学工作,新的教材,对我的物理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过去几年的物理教学中,我也从二期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受益匪浅,坚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积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的教学理念。整体来说,我觉得二期课改很好的体现了让学生在生活和实验中学习物力,探索科学奥秘,培养科学观念的主旨。但是,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对初三上学期几个知识点的教学的前后秩序的安排上,有不同的理解,在此提出,以供大家指正。初三上学期第一个知识点是密度,紧随其后是浮力,然后是压强。作为初中物理力学的重点,对学生力学的学习至关重要。连续两年的教学,带给我的困惑是:无论哪一届学生,在浮力这一环节的学习的掌握情况都明显比学老教材时要差,可供证明的数据是:每届学生浮力这一章节的单元测试平均成绩都只有60多分,每个班总有十几位同学不及格。学生普遍觉得难懂。是我们的教学除了问题,还是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我和同组的老师都在思考。第一年不好,第二年在授课上针对上届学生的难点我们有意放慢了教学节奏,但教学评估下来,情况并没有大的改变。我们认为,这是学生在学习上认识的难度的跨越太大,导致学生中相当比例的理解偏差,产生畏难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让我们来做个对比,老教材中,密度这个知识点涉及到质量和体积两个物理量,接下来的压强涉及的是力和受力面积两个物理脸,考虑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中的形变这一较容易理解的知识点,从思维上说,是密度知识的简单重复和适当的提高,其后的液体压强等也是如此的情况。而二期课改教材中密度知识后接着学浮力,虽然从生活经验来说,浮力比压强更为人们熟知,但理解上却涉及更多更复杂的因素,在浮力的理解中,涉及到物体的体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之间在不同情况下的区别判断,涉及到物体以实心体方式还是以空心体方式浸没在液体中的探讨,涉及到物体的重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对比,以及因之而来的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改变这些复杂的关系,学生需要思考的内容明显增多,学习的难度和综合性要求提高太大,导致学生不能彻底理解,而最终选择放弃。同时,二期教材的学生在应用数学公式对物理知识加以理解的知识迁移能力也相对较弱。同样是一种正反比关系,如果你以数学的方式出现,他们能分清y和x成正比,但是如果是以物理公式的方式出现,那么变量和自变量是什么关系就搞不清了,这自然会影响他们对概念性的题目的正确判断和解题速度,而这和学生在初二的这方面的训练不足有关。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这两年初三的教学中,我们把压强和浮力的教学顺序作了一次调整,总体的反馈是:学生方面没有觉得特别难,从教学考试的情况看,我们使用的几乎是同一张试卷,而学生的均分明显提高,而同期授课教师没有发生变化,另外的辅证是:我们学校的初三数学教师也是原来的几位教师,同期的数学测验卷,平均分却比前一、二届要低。同时从学生的反馈角度,感觉初中物理难度比列下降,特别是女生不再看到物理就头痛,对物理学习失去信心。合理地重构课堂教学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地确定教学容量、安排实验、选用教学资料;要把握内容的逻辑联系和发展线索,进行结构性处理和教学法加工;还要合理规定作业的内容和控制作业的总量等,从而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个人认为根据新教材教学要求,在教学中对教学有所拓展的宗旨,我们可以也应该对压强与浮力的教学顺序调整,这对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的维护是有益的尝试,毕竟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和实验密切相关的学科,而作为一门中考必考的文化课,学生对知识的要求不仅仅是知道就可以了,所以,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首先不怕物理,觉得物理学习是有益的,才能让他们真正关注物理学习中的一些细节要求,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命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物理课本提供了基本的教学内容,但教师在教学时不应仅局限于课本所呈现的内容,而应在理解课本编写意图的基础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进而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本内容作出适当取舍、调整和补充。教材的变化并不意味降低学习的标准,初中物理是知识普及的教学,但自然科学的可观性和延伸性奠定了初中物理教材的理论性应是一条必须注重的主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横、纵两个方面的补充。横向补充是指在进行每一单元教学时从理论系统化的高度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新教材中对物理学科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从客观事物中去感受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中对整个理论在各个知识点的作用和地位了如指掌,并根据内容设计各个理论的延伸及补充方案。纵向是指以高中物理学习的必需知识为依据,补充对应缺失的知识,不拘于教材编写内容而进行包括学法培养在内的纵向补充是学习的必要,也是新教材编写的内涵所在。高中内容的部分下放及初中教材内容的部分删减都是必要的和必需的,但如果就以此为据而不去考虑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所需,是一种浅见的行为。教师是知识的有效传播者,更是能力的培养者。探究式学习是教育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新教材的编写正是建立在这种学习方法的结晶上。教材留给了教师和学生较大空间,编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物理的方法,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增加一些探究性实验和演示实验,组织开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本人认为适当进行教材横向的补充,次序的调整,内容的重构,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去感悟教材内涵正是新教材的灵魂所在。
本文标题:新教材内容重构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