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7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
07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1.小明弯曲手中的锯片,感觉到所用拉力大小与弯曲程度有关,同时他猜想,拉力大小可能还与锯片的长度有关,于是他和同学合作进行了如图1所示实验,将长度不同的同种材料组成的两根锯片分别夹于厚书内,伸出的长度(简称长度)用L表示,锯片形变量(弯曲程度)用末端量x表示,对锯片的拉力用F表示,其大小等于弹簧秤读数。实验数据分别如下表一、表二所示:表一:实验序号1234567长度L(厘米)25252525252525形变量△x(厘米)1234567拉力F(牛)0.060.120.180.240.300.360.42表二:实验序号891011121314长度L(厘米)15151515151515形变量△x(厘米)1234567拉力F(牛)0.090.180.270.360.450.540.63(1)分析表一、表二中1-7组数据或8-14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表一、表二中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归纳出初步结论是: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当形变量大小相同时,所用拉力随长度的减小而增大。(3)某同学对表一、表二中的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综合分析,他计算出表一中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都为0.06;表二中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都为0.09。由此他归纳出如下结论:(a)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相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相同;(b)同种材料组成的长度不同的锯片,拉力F与形变量x的比值不同。你认为该同学的(a)结论___________,(b)结论___________。(均选填“正确”或“错误”或“合理但不完整”)(4)综合上述结论及相关条件,如果要定义一个描述同种材料构成的锯片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的物理量k,你认为k=____________。(松江区)2.为了研究物体在两个力作用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与受力情况之间的关系,某小组同学利用两辆小车、光滑平直轨道、测力计、秒表、刻度尺等实验器材,做了如图2所示的实验:用方向相反的两个水平拉力F1和F2拉着小车在光滑平直轨道上运动,用测力计测出F1和F2的大小,用秒表、刻度尺等器材测出小车在不同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m小车1m小车2)图2实验次数F1和F2的大小时间(秒)路程012345678图1图3实验一F1=F2=10牛(小车1)路程(厘米)000000实验二F1=F2=10牛(小车1)路程(厘米)0246810121416实验三F1=10牛F2=5牛(小车1)路程(厘米)01491625364964实验四F1=20牛F2=10牛(小车1)路程(厘米)0281832507298128实验五F1=20牛F2=10牛(小车2)路程(厘米)0312274875108147192(1)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一对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___________(选填“改变”或“不变”)。请你根据所归纳的结论,把实验一中的数据补完整。(2)分析实验三或实验四中的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在水平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将发生改变。(3)综合分析实验三和实验四,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物体受到共线、反向的两个差值不同的力作用时,在相同的时间内,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程度不同,且。(4)综合分析实验四和实验五,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物体在水平方向的受力情况相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某同学对后面四次实验进行综合分析以后,认为:“当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物体就会运动”。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是__________的(选填:A正确;B合理,但不完整;C错误)。(浦东新区)3.某小组同学为了探究电学某一问题,用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电键、不同阻值的电阻多个和若干导线,根据电路图3连线,他们先将导体甲接入电路中,分别测量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并将三次实验的数据记录在表一中。然后将导体乙接入电路重复刚才的实验,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他们还分别计算了表一、表二中的电压和电流的变化量,记录在表一和表二的后两列中。表一(导体甲)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电压变化量(伏)电流变化量(安)1U1=1.5I1=0.152U2=3.0I2=0.30U2-U1=1.5I2-I1=0.153U3=4.5I3=0.45U3-U1=3.0I3-I1=0.30表二(导体乙)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电压变化量(伏)电流变化量(安)4U4=1.5I4=0.305U5=3.0I5=0.60U5-U4=1.5I5-I4=0.306U6=4.5I6=0.90U6-U4=3.0I6-I4=0.60(1)该同学是在做验证_____________定律的实验。(2)该同学探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该同学在选择导体甲的实验过程中,3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该同学在选择导体乙的实验过程中,3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经运算后得到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后两列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普陀区)4.如图4所示是为了“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在该装置中,A弹簧秤下挂一体积为V的圆柱形金属块,弹簧秤B下悬挂一空筒。某同学利用该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他分别将金属块浸入甲、乙两种液体中,并通过弹簧秤A的示数变化得到金属块受到的浮力,通过弹簧秤B的示数的变化测得金属块排开液体的重力。下表记录的是实验测得和求得的数据。液体实验序号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物体所受浮力(牛)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牛)甲1V/40.50.52V/21.01.03V2.02.0乙4V/40.40.45V/20.80.86V1.61.6510AB510A图4(1)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1与2(2与3,1与3)或4与5(5与6,4与6)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上表中的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可知:当物体浸入液体体积相同时,。(3)分析上表中的数据还可得到:。(南汇区)5.某小组通过实验研究盛有液体的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强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两种液体(水和煤油)先后装在规格不同的烧杯中(如图5所示)。用仪器测出液体的密度ρ、深度h,容器底面积S,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表一(ρ水=1.0×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12345液体深度h(米)0.050.050.100.150.15容器底面积S(米2)0.0050.020.020.020.01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49049098014701470表二(ρ煤油=0.9×103千克/米3)实验序号678910液体深度h(米)0.050.050.100.150.15容器底面积S(米2)0.0050.020.020.020.01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P(帕)44144188213231323(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3、4(或7、8、9)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数据,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底部面积大小无关。(3)甲同学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6,2、7,3、8,4、9,5、10有关数据,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液体深度相同时,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请判断,甲同学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填:“错误”、“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合理且结论完整”)(闵行区)图56.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入30克和60克的水,实验时,用两只完全相同的酒精灯分别对甲、乙两只烧杯中的水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升高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吸收的热量相等)(1)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水的质量一定时,水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成正比。(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或第四列、或第五列、或第六列)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a)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初步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嘉定区)7.某小组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们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做光源,并在光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d,如图6所示。他们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并调节好实验装置,在光具座上固定焦距为f1的凸透镜,按表一中的物距依次进行实验,每次都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并将相应的像距与像在光屏上的高度记录在表一中。然后他们换用焦距为f2的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表二中。(已知f1f2)(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不同的凸透镜,当它们成实像时,物距相同,像距不同,表一m1=30克升高的温度(℃)05101520加热时间(分)01234表二m2=60克升高的温度(℃)05101520加热时间(分)02468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130150.5d220201.0d314352.5d实验序号物距(厘米)像距(厘米)像的高度430200.7d524241.0d614846.0d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f1)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f2)图6焦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2与3或4、5与6等数据中的物距与像距的变化关系及像的大小,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析比较表一、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07年各区模拟考试题表格试题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6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