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3年八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上海市八校2013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卷2013.3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一、选择题(1-30题每小题2分,31-35题每小题3分,共75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代表该选项的字母填入答题纸中相对应的位置内。)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崇儒尚佛、兼收并蓄D.以法为教、焚书坑儒2、“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3、文学是西方文化的主要载体,其源头可追溯到古代世界,其中对西方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A.《大藏经》、《荷马史诗》B.《旧约全书》、《古兰经》C.《荷马史诗》、《旧约全书》D.《古兰经》、《荷马史诗》4、下列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示意图,其演化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①④②③D.②③④①5、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A.地方豪强势力膨胀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6、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7、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该国王褒奖18位勇士的主要原因是他们()A.最早绕过非洲最南端,开辟了前往东方的航道B.横跨三大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C.第一次到达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D.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8、宋朝的海外贸易极为发达,当代中外学者把宋代的商路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这条道路的起点在()A.泉州B.广州C.上海D.宁波9、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2012年2月20日在会见友好城市南京市代表团时,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存在。下列反驳河村的史料最直接的是()A.《东京日日新闻》(1937.12.13)B.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遗址C.南京大屠杀纪念馆D.电影《南京!南京!》10、下列关于列强在中国获取下列特权的先后顺序是()①领事裁判权②公使驻京权③协定关税权④开矿设厂权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③①④②D.①③④②11、《十三行史料展》记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广州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客观上造就了一个时期里著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历史上令世上瞩目的经济文化的辉煌时代。”导致十三行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民间贸易的兴盛和发展B.三角贸易的形成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2、康有为曾说:“设上下议院,无事讲求时务,有事集体会议,议妥由总理衙门代奏。事虽议于下,而可否之权仍操之于上,庶免泰西君民争权之弊。”这种观点主张()A.议院的功能在于限制君权B.议院独立于政府之外C.议院是朝廷的咨议机构D.议院由民选,君民共治13、在近代中国,改名成为一种时尚,如胡适原学名胡洪骍,他在上海因听人讲解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进化论原理,而改名为胡适;诗人柳亚子原名慰高,号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字人权,号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够谦逊,改为亚子。上述材料反映了()A.崇尚西方思想文化B.改名已趋向政治化C.全盘否定本国文化D.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4、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宣称:“任何政府的正当权利,均由人民同意而产生”。材料体现的政治主张是()A.主权在民B.三权分立C.议会制度D.自由平等15、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四幅图片。据此判断,他们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柏林墙的修建尼克松访华不结盟运动标志A.“冷战”下的世界B.大国博弈下的国际关系C.第三世界的兴起D.社会主义的发展壮大16、《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依次分是()A.尊号谥号庙号B.谥号年号庙号C.庙号尊号年号D.庙号谥号年号17、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研究“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之路”这一课题,收集了以下相关历史史料:①太平天国运动②国民大革命运动③中国共产党诞生④维新变法运动⑤五四运动⑥辛亥革命。你认为符合该课题研究的史料有()A.①②④B.①④⑥C.①③D.②③④18、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他们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挽救中华民族危亡B.实行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D.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据学者研究,罗马帝国政府除元老院外,其行政官员不过40人,但却能维系一个环地中海大帝国的统治达数百年。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关键是罗马帝国()A.地理位置较优越,商贸发达B.崇尚法治并有完备的法律C.推行义务兵役制,全民皆兵D.发挥了基督教的统治作用20.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佐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事件是()①在南京江面签订了《南京条约》②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③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④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④21、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相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于()A.公元前2世纪初B.公元前2世纪末C.公元前3世纪初D.公元前3世纪末22、近代在上海创办的报刊杂志有()①《申报》②《时务报》③《民报》④《青年杂志》⑤《每周评论》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②④⑤D.①②④23、历史学家对一件历史事件的评述,最不会涉及他个人主观意识的是()A.历史事件的背景B.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和人物C.历史事件的经过D.历史事件的影响24、2010年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显示了2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也大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百多年前,中英两国谈判,英国选择上海为通商口岸,这种选择的意图反映了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最主要的需要,上海符合这一需要的因素有()①上海是我国传统的外贸城市②上海拥有大量的矿产资源③上海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④上海临近富饶的江浙地区A.①③B.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5、著名学者辜鸿铭说:“咸同年间,粤匪扰乱。清廷如一丛病之躯,几难著手。得一时髦郎中湘乡曾姓者,拟方名曰洋务清火汤,服若干剂未见转机……”。“服若干剂未见转机”主要是因为此“药方”。()A.在政局动荡年代难以发挥作用B.不符合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C.盲目自大以“天朝上国”自居D.对西方制度文明缺乏认识26、以下是流行在我国不同时期的歌曲的歌词,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学习雷锋好榜样,艰苦朴素永不忘②公社是朵向阳花,社员都是藤上的瓜③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A.②③④①B.④②①③C.②④①③D.②④③①27、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A.君主专制政体B.总统共和政体C.君主立宪政体D.议会共和政体28、有人说“他是一个英雄,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有人说“他恢复帝制,是历史的倒退”。“他”是()A.拿破仑B.俾斯麦C.亚历山大二世D.查理一世29、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科举制代替察举制D.内阁制代替三省制30、“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作者主要想强调的是()A.旗袍样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B.旗袍是西学东渐局面下的产物C.女权运动得到一定程度发展D.国人的社会习俗也在悄然变化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每—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31、两千多年来,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主要在于()A.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B.孔子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不可动摇C.儒家思想本身具有兼容和发展的特性D.其他思想不能对儒家思想构成威胁32、1688年光荣革命对英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最主要影响是()A.从此结束了英国历史上的君主制度B.从此确立了相对稳定的资产阶级统治秩序C.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成为可能D.意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相妥协33、在已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中,相当多的是酒器。由此可以()A.推断商代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B.印证文献记载商人饮酒之风盛行C.佐证商朝是亡于贵族酗酒而致政治腐败D.证实《史记·殷本纪》“(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可信34、交往是人类创造文明中的重要活动。下列关于文明交往总体趋势的论述最为恰当的是()A.单向直线B.双向互惠C.多向互动D.共存共赢35、东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将汉献帝迎到许(即许县)。这一历史事件在不同的史籍中却有不同的记载。《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和《三国志·毛玠传》载为“奉天子以令不臣”,而《三国志·诸葛亮传》及诸葛亮的《隆中对》却载为“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说明()A.史料包含了记录者自身的立场情感B.同一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史实记载C.史料与历史真相之间可能存在差距D.自相矛盾的史料不能作为历史证据二、非选择题(共75分)36.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一:(中世纪的欧洲)的这个制度形如一座金字塔,每一层都有它的等级。最高处就是皇帝。下一层是由皇帝直接分封的世俗和宗教诸侯。——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材料二:1265年,孟福尔召开了一次大型会议。这次会议包含了组成后来的“议会”的所有要素,在历史上是第一次。与会人员除了大领主和王室官员以外,还包括每个郡的两名骑士和每个城市的两个市民。——朱迪斯·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材料三:在此前开幕的第四次改革会议上(1534年),议会通过《上诉法案》宣布:“……英国由一个至高无上的国王统治,国王拥有相应的至高无上的尊严和财产。”——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请回答以下问题:(9分)(1)根据以上材料,在方框中依次填出所对应的西欧政治制度。(3分)(2)分别简要指出这四种政治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4分)(3)以上西欧政治制度的演变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2分)37.英国崛起(13分)材料一:材料三:材料二:君主立宪制“英国崛起的进程是从16世纪开始的,直到19世纪,每个世纪都有其突出特征,使近代英国的历史节奏好像是以世纪为单位:16世纪社会和经济的变动首先迈步,推动着17世纪政治和思想改造,反过来又促进18世纪的经济“起飞”,带来社会的深刻变革,19世纪英国进入最辉煌时代。近代英国崛起的历程,似乎在验证着某种历史规律性。”——《大国衰落之鉴》262请回答:(1)推动16世纪英国社会和经济变动的有利因素有哪些?(4分)(2)17世纪英国的政治和思想改造主要表现在哪里?(4分)(3)19世纪英国主要创造了哪些
本文标题:2013年八校高三联考历史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502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