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复习整理
高二第二学期教材复习要点(现代文部分)第一单元故都的秋(郁达夫)一、文学常识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五•四”时期以《银灰色的死》、《沉沦》等小说大胆描写中国留日学生的人生痛苦和情欲苦闷,以真实地表现了五四青年的时代病而著称于世。具有一定的批判封建道德的积极意义,也带有一定的颓废情绪。二、内容思想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览了故都的秋味,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全文细致描绘了“秋晨小院”、“秋槐扫痕”、“秋蝉残唱”、“闲话秋凉”和“胜日球果”五幅图画,着力表现了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格外的喜爱;折射着作者对故都、对国家的深深隐忧,在“悲秋”的情绪里深含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这不仅仅是笔下自然景物与作者心境的融合,也是当时故都时代气息的投影。正因为忧愤如此深切,作者才对“故都的秋”有着特别的珍爱,给予特别的赞颂。因“悲”而“颂”。三、艺术特色1、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景中藏请),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2、南北秋天的对比,通过对比反衬出故都(北方)秋天的秋味之浓以及作者对故都秋天更为深沉的爱。晨昏落日朗(赵丽宏)一、文学常识赵丽宏:生于1951年,上海崇明县人,当代著名作家。二、主要内容文章分别写了三次观赏落日朗瀑布的情景:第一天黄昏远观落日朗瀑布的景象,第二天早晨近观瀑布的景象和第二天上午在落日朗瀑布背后山坡上观赏瀑布的景象。讴歌了瀑布壮丽迷人的景致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并从观赏落日朗瀑布中体悟出深刻的审美内涵和人生哲理:平静中孕育着激情。三、艺术特色1、多角度写景:通过听觉、视觉和远观、近看等多角度立体表现景物特点。如文章第二段作者在公路上赏瀑布,先从听觉角度写瀑布水声之宏大,再从视觉角度写瀑布景象之雄伟。2、准确运用动词生动传声地描绘景色特点。如第二段中“飘、打、卷、奔跑、冲、垂挂”等动词,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瀑布的特点。3、以时间和空间变换为序来组织全文的思路特点。瓦尔登湖(节选)(梭罗)一、文学常识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1845年,梭罗只身进入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附近的瓦尔登湖边,在荒无人迹的山林里伐木造物居住,写下了一系列文章,结集为《瓦尔登湖》。这是一部文笔细腻优美、风格清新流畅的散文随笔。在梭罗看来,城市生活是令人厌恶的,在那里,人的生命被物质享受消磨掉了。为了物质生活,人们终日奔波,生活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他带着对现实生活的怀疑才来到林中投入这种实验生活的,在木屋里,他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思索着、梦想着,他不是逃避人生,而是探索人生。二、内容思想本文节选自《瓦尔登湖》中的“湖”部分。文章细腻地描写了瓦尔登湖美丽的湖光水色,抒发了作者观景时的丰富感受,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由于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破坏的心痛。第二单元守财奴(巴尔扎克)一、文化常识:1、巴尔扎克:法国19世纪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他所有的作品汇集在一个集子里,称之为《人间喜剧》。《人间喜剧》由九十余部长、中、短篇小说构成。在法国19世纪文坛上雨果和巴尔扎克像两座并峙的山峰。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2、世界文学画廊中的“四大吝啬鬼”形象:(俄)果戈里《死魂灵》——泼留希金,(英)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法)莫里哀《铿吝人》——阿巴贡法,(法)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葛朗台二、主要内容及主旨本文以“葛朗台对金子疯狂的占有欲”为线索,描写了抢财、骗财、守财等情节,刻画了葛朗台爱财如命、贪婪无情的性格特点,同时也写出了欧也妮善良单纯、孝顺重情的性格特点。三、主要手法人物描写的手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关汉卿(节选)(关汉卿)一、文学文化常识1、田汉:现代戏剧家。2、关汉卿:元杂剧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窦娥冤》。元剧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墙头马上》。王实甫代表作为《西厢记》。二、主要内容前半场主要是表现了关汉卿和叶和甫的矛盾冲突,他们两个,一个事“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铛铛的铜豌豆”,一个却充当了元朝统治者的无耻奴才和帮凶。珠帘秀是关汉卿形象的一个补充,后半场主要通过他们俩个狱中相会,一是表现了他们坚贞的爱情,同时也表现了他们与元朝统治者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使他们不畏权势,勇敢斗争,志同道合的思想性格更加突出。文章以“关叶斗”和“关朱会”为主线。主要人物的性格:关汉卿——刚直不阿、宁折不弯、忠贞不渝,朱帘秀——豪爽侠义、忠直善良、勇于牺牲,叶和甫——阴险狡诈、助纣为虐、卑劣无耻。三、主要手法:1、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当中表现人物性格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别了,哥哥(殷夫)一、文学文化常识殷夫:现代诗人,左联五烈士之一,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上海龙华。鲁迅曾写《为了忘却的纪念》悼念五位死去的烈士。二、主要内容这首诗是年轻的诗人和自己的大哥(徐培根,国民党高级官员)割断手足之情的诗,也是他和哥哥所属阶级划清界限的诗,表现了诗人坚定的革命立场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第三单元拿来主义(鲁迅)一、文学文化常识:1、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且介意为“半租界”,分别去“租界”两字的一半。鲁迅写作时,居住之地有“半租借”之称。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集》等。二、主要内容:作者从近代中国的“闭关主义”入手,把矛头针对“送去主义”,在批判“送去主义”、揭露“送来”实质的过程中树立“拿来主义”的观点,以生动的比喻阐述用“拿来主义”对待文化遗产、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阐明采用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三、主要手法:1、论证方法——喻证法:为了阐述“拿来”的主张,作者在第8段运用了比喻论证,这一论证方法的特点是能把一个深奥抽象的、争论许久的复杂问题论述得十分清楚透彻。如:以“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用“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指出须批判吸收的部分;把“烟枪与烟灯”比喻为文化遗产中完全没有价值,但可以适当保存以教育后代的部分,把“姨太太”誉为为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同时指出对待这个“大宅子”可能出现的三种态度:“孱头”式、“浑蛋”式、“废物”式。“孱头”,指拒绝接见,害怕污染,不敢选择的逃避主义者;“浑蛋”指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废物”指全盘接受、甚至顶礼膜拜的投降主义者。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外,文章局部也使用比喻论证来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后,又碰了一串钉子……”。“打破大门”、“碰钉子”形象地揭示出清政府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以至于帝国主义签订一系列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后的事实。2、语言特色——犀利幽默:正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主义”原来指一种重大的原则和主张,是政治术语,拿来,这是普通的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两个词嫁接在一起,惹人发笑。“排外”,说成闭关、送去,并且上升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极具讽刺意味。第一段:“捧”字描述了国民党御用文人毕恭毕敬、谄媚讨好的奴性丑态。“挂”字勾勒出“大师们”大张旗鼓并自鸣得意的丑态。第三段:“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是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这一句是反语。“丰富”,是欺骗世人的自夸,对外献媚、讨好求荣的借口;“大度”,当然不是在赞颂送去这的慷慨大方,而是揭示送去主义者对民族利益的无耻而彻底的背叛和出卖。胡同文化(汪曾祺)一、文化文化常识:1、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现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受戒》、《大淖纪事》等。是较早意识到要把现代创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的作家。二、主要内容:作者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的衰落,是一篇漫谈北京胡同逸闻趣事及北京市民文化心态的议论散文,又是一篇将针砭锋芒藏于风趣诙谐的随意谈吐之中的文化随笔,是对于北京的胡同从取名到格局乃至“胡同文化”所折射出来的京城市民的处世哲学、文化心态的人文思考。三、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本文语言平淡、朴素,带有口语化,极富表现力。如第2段历数胡同的来源,所举例子都比较有趣,看似信手拈来,却极有代表性。第8段写北京市民吃得容易却容易满足,作者着墨不多,一个“嘿”字,境界全出,传神地写出了一种他们无限的满足感。(语言也有“雅”的一面,如“西方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四个四字短语一气呵成,渲染了胡同衰败、没落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第四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贾祖璋)一、说明文文体特点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科学地说明客观事务的形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或者说明一个客观的过程或事理。如科学实验报告、器物使用说明,包括课程表等都属于说明文的范畴。二、作者介绍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生于1901年,浙江海宁人。在30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等,解放后出版《生物学碎锦》。三、这篇课文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1、打比方,使说明的事物更生动形象,让读者更易理解。如把荔枝比作“绛囊”“红星”“珊瑚珠”,把成片的荔枝林比作“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里”,把稀奇的荔枝品种比作“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等2、列数字,使得事实确凿,更具说服力如介绍荔枝大小时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如介绍荔枝贮藏时说,“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又如介绍荔枝结实时说,“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下”等等。3、举例子,增强文章的厚重感和说服力。如唐明皇为了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至长安或洛阳”;如为证明广东很早就有荔枝,用了“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的例子。4、引用,既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本文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引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多达二十多处。a.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给人感觉开头新颖,引人入胜,并为后文作者与白居易对荔枝的不同看法提供依据。b.徐勃《咏荔枝膜》,说明荔枝味美。c.引用白居易的“一日而色变,……色香味尽去矣”,说明荔枝不耐贮藏。d.杜牧的诗歌“长安回望绣成堆……无人知是荔枝来”,一方面说明荔枝不耐贮藏,另一方面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e.苏轼的诗歌“罗浮山下四时春……不妨长作岭南人”,一方面为大力发展荔枝生产展现了一幅蓝图,另一方面说明荔枝的味美。四、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的科学性,文学性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周密、条理清晰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兼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1、科学性“现代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作者用揣测语气,说将来也许有可能发生这样的事,如果改成“将来是完全可能的事”,就变成了肯定语气,指将来必然产生的事实。语言的准确还表现在确数、约数的运算上,如“一年开花两次”、“大约重60克”、“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达四五十克”等等。语言的科学性还表现在语言的周密上,如“成熟的荔枝,大多数……紫色”中的“大多数”、“荔枝的大小,通常直径三四厘米”中的“通常”、“荔枝的肉的细胞壁特别薄,……一般都不留渣滓”中的“一般”、“荔枝晒干或烘干,……完全失去洁白的面貌”中的“完全”,……这些词语的运用,十分准确表达了信息。2、文学性本文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引用古诗文、史料、故事上。从标题开始,相继引用了陈辉、郭明章、邓萧、徐勃、杜牧
本文标题:沪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复习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55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