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理论文章 > 化学竞赛辅导12--醛---酮
12--醛酮醛酮又含有羰基,CO,在醛分子中羰基于一个氢原子和一个烃基相连(甲醛例外,是和两个氢相连),其通式为:RCH=O,简写作RCHO,-CHO叫作醛基;在酮分子中羰基与两个烃基相连,其通式为:OCR'R,其羰基又叫作酮基。醛酮可分为:§1.一元醛酮的结构、命名和物理性质一、醛和酮的结构(自学)二、命名1.醛、酮的系统命名以包含羰基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看作母体。从靠近羰基的一端开始,依次标明碳原子的位次。在醛分子中,醛基总是处于第一位,命名时可不加以标明。酮分子中羰基的位次(除丙酮、丁酮外)必须标明,因为它有位置异构体。戊醛2-戊酮3-戊酮醛、酮碳原子的位次,除用1,2,3,4,…表示外,有时也用α,β,γ…希腊字母表示。α是指官能团羰基旁第一个位置,β是指第二个位置…。β-羟基丁醛α,α’-二溴-3-戊酮酮中一边用α,β,γ…,另一边用α’β’γ’…。ⅰ含醛基、酮基的碳链上的氢被芳环或环烷基取代,就把芳环或环烷基当作主链上的取代基看待:2-苯丙醛1-环己基-1-丙酮ⅱ醛基与芳环、脂环或杂环上的碳原子直接相连时,它们的命名可在相应的环系名称之后加-“醛”字。环己醛1,2-萘二醛ⅲ当芳环上不但连有醛基,而且连有其它优先主官能团时,则醛基可视作取代基,用甲酰基做词头来命名。4-甲酰基苯甲酸2.酮还有另一种命名法根据羰基所连的两个烃基名来命名,把较简单的烃基名称放在前面,较复杂的烃基名称放在后面,最后加“酮”字。甲乙酮(丁酮)甲基乙烯基酮(丁烯酮)COR,CHO,CN,CONH2,COX,COOR,SO3H,COOH,NR3后面是母体如含有两个以上羰基的化合物,可用二醛、二酮等,醛作取代基时,可用词头“甲酰基”或“氧代”表示;酮作取代时,用词头“氧代”表示。3-氧代戊醛(3-oxopentanal)2,4-戊二酮(2,4-pentanedione)英文羰基做取代基时用“oxo”(氧代)表示不饱和醛、酮的命名是从靠近羰基一端给主链编号。2,3-二甲基-4-戊烯醛3-甲基-4-己烯-2-酮三、醛、酮的物理性质1.物理性质除甲醛是气体外,十二个碳原子以下的醛、酮都是液体,高级的醛、酮是固体。低级醛常带有刺鼻的气味,中级醛则有花果香,所以C8~C13的醛常用于香料工业。低级酮有清爽味,中级酮也有香味。羰基中,碳和氧以双键相结合,碳原子用三个sp2杂化轨道形成三个σ键,其中一个是和氧形成一个σ键,这三个键在同一个平面上。碳原子剩下来的一个p轨道和氧的一个p轨道与这三个σ键所形成的平面垂直,彼此重叠形成一个π键由于氧的电负性吸引电子的能力很强,所以羰基是一个极性基团,具有一个偶极矩,负极向氧一面,正极朝向碳的一面。由于羰基的偶极矩,增加了分子间吸引,所以它们的沸点与分子量相近的烷烃相比较,增高50℃以上。但因为醛酮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故其沸点则低于相应的醇。羰基氧能和水分子形成氢键,故低级醛、酮溶于水。2.光谱性质IR:醛C=O伸缩在1725cm-1附近,有强吸收峰。(共轭作用使吸收波数减少)中C-H吸收在2720cm-1附近有尖峰。酮C=O伸缩在1715cm-1附近有强吸收峰。(共轭作用使吸收波数减小)17151695167516651640cm-1在环酮中,环张力使吸收波数增加。1715174517801815cm-1NMR:醛基上的Hδ=10ppm(而碳碳双键上的H约在δ=5ppm)这可能是的各向异性效应和羰基的吸电子效应减低了H周围电子密度所致。UV:提供有关羰基和C=C双键共轭的信息,若醛、酮为共轭体系,则在近紫外或可见区出现强吸收带(K带)-共轭带(Konjuierte,共轭的,德文)如:K带:λmax215-250nm(εmax10000-20000)π→π*R带:(基团型的,Radiralartig德文)λmax300-350nm(εmax10-102)n-π﹡§2.醛酮与亲核试剂的加成反应从醛酮的羰基结构可知,由于氧的诱导效应,使和它直接相连的碳原子带有电正性,由于这种关系,碳原子很容易和一系列的亲核试剂发生反应,氧原子在亲核试剂加入后,可以和一个亲电的部分结合。一般的讲,带负电荷的氧(电负性大,能容纳负电荷)比带正电荷的碳稳定。因此,羰基反应可以看作是首先由亲核试剂和碳原子结合而引起的。1.加水醛酮在水溶液中生成水合物:R2R1CO+H2OR1R2C(OH)2在一般情况下产物不稳定,容易脱水而生成醛酮。但有些1,1-二醇是很稳定的化合物。⑴.结构对平衡位置的影响羰基是极化的,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羰基上如有烷基或芳基,由于超共轭或共轭效应的影响,使羰基碳上的正电荷得到分散,与甲基是碳正离子稳定性提高相似。化合物的稳定性也相应提高,是水合平衡中水合物的含量降低。所以,甲醛、乙醛和丙酮的稳定性次序为:OHHOHH3COH3CH3C它们的水合物稳定次序为:HHOHOHH3CHOHOHH3CH3COHOH甲醛在水溶液中完全转变成水合物,乙醛约有56%,而丙酮在水溶液中水合物的含量极低。如结构因素是水合物的稳定性相对提高,则是水合平衡位置偏向右边,例如:OHHClHδ+δ+δ-δ-H2OHOHClHHOH氯乙醛氯乙醛水合晶体OH2OOHHO环丙酮水合环丙酮三酮分子中,三个带正电荷的羰基碳原子连接在一起,由于正电荷互相排斥,分子的位能升高,因此,三酮是一个不稳定的化合物。中间的痰迹变成水合物以后电荷间斥力减小,还能生成分子内氢键,因此,水合平衡偏向水合物一边:CCCOOOδ+δ+δ+δ-δ-δ-CCCOOOOHH⑵酸和碱的催化作用在碱溶液中进攻试剂是HO-离子:HO+COCH3CH3HOCCH3CH3OHOHHOCCH3OHCH3在酸存在下是羰基氧线很快接受一个质子,质子化后再与生成水合物:COCH3CH3+H+COHCH3CH3CH3COHCH3CH3COHCH3H2O+CH3COHCH3H2OH++CH3COHCH3HO2.加醇①醛酮加一分子醇生成半缩醛或半缩酮(酸和碱都可以起催化作用):OCRR'+ROHRCR'OHOR 醛酮半缩醛或半缩酮②醛酮在酸催化作用下和两分子醇反应生成缩醛或缩酮:CH3CHOCH3OHH+FASTCH3CHOCH3OH2-H2OSLOWH3CHCOCH3H3CHCOCH3CH3OHFASTCH3CHOCH3OCH3H-H+FASTCH3CH(OCH3)2CHONO2+2CH3OHH2SO4CH(OCH3)2NO2+2H2OC6H5CH2CCH3O+HOCH2CH2OHp-CH3C6H4SO3H,C6H6C6H5CH2CCH3OOO+HOCH2CH2OHp-CH3C6H4SO3H,C6H6OO③缩醛和缩酮对碱稳定,在酸性水溶液中水解成醛酮,在有机合成上常用来保护羰基:CH2BrCH2CHOC2H5OH,H+CH2BrCH2CH(OCH2CH3)2OH-H2CCHCH(OC2H5)2H3O+H2CCHCHO3.加亚硫酸氢钠过饱和亚硫酸氢钠水溶液中与醛酮一起摇动,有白色晶体析出,生成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容易分离,也容易变回原来的醛酮,因此常用来醛酮的分离提纯:R2CO+NaHSO4R2COHSO3NaH3O+R2CO+SO2+2H2O+Na+OH-R2CO+H2O+Na++SO32-4.与羟胺、苯肼和氨基脲反应(可逆的)①与羟胺反应:Cl3CCHO+H2NOHCl3CCHNHOHOH-I2OCl3CCHNOHH3CHCO+H2NOHH3CHCNOH(H3C)2CO+H2NOH(H3C)2CNOH与稀盐酸一起加热,水解生成原来的醛酮,利用这个性质可以用来提纯醛酮:R2CNOHHCl,H2OR2C=O+H2NOH反应历程:HOH2N+COR'RCO-R'RHONH2-H+COHR'RHONHH+COH2R'RHONH-H3O+HONCR'R②与苯肼和氨基尿反应分别生成苯腙和缩氨尿:R2COR2CO+H2NNHC6H5-H2OR2CNNHC6H5+H2NNHCONH2-H2OR2CNNHCONH25.与伯胺反应:醛酮与伯胺反应生成亚胺(含CNH结构的化合物)R2CO+R'NH2R2CNR'+H2OR和R’都是脂肪烃基的亚胺不稳定,其中有一个为芳基的亚胺是稳定的晶体,由于平衡偏向右边,制备很容易。之类化合物叫作席夫碱(Schiff’sbase):CHO+H2NC6H5C6H5HCNC6H56.氢氰酸醛酮与氢氰酸反应生成氰醇:R2CO+HCNR2COHCN(H3C)2CONaCN,H2SO4,10-20OC(CH3)2COHOH醛、脂肪族甲基酮和环酮(8个碳以下)都可发生此反应。合成“有机玻璃”的原料就是通过丙酮和HCN作用制得的.丙酮羟氢(78%)α-甲基丙烯酸甲酯(90%)(有机玻璃单体)反应机理:以HCN与丙酮反应为例,探索醛、酮的亲核加成机理。这里pH值的大小很重要,可偏碱性一些。丙酮单独和HCN作用时,就是3-4h,亦只有一半起反应,若加一滴KOH溶液,反应在两分钟内完成。加酸会使反应减慢。在大量酸的存在下,放几个星期也不起反应。从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推测,醛、酮加HCN反应有下面机理:HCN是一个弱酸,不易离解成-CN,加碱有利于-CN的生成。加酸要使-CN变成HCN,这样-CN离子的浓度降低,不利于反应的进行。可是在氰醇生成后,用蒸馏方法分离它之前,必须将反应中的碱用酸除去,不然它要使反应向左移动,因为上面这些反应都是可逆的,氰醇会逐渐分解,成为醛、酮和HCN。相反,在酸存在下,氰醇是稳定的,可以蒸馏而不致分解。HCN挥发性较大(b.p.26.5℃),有剧毒,使用不便。故目前常将醛、酮和KCN或NaCN的水溶液混合,在加入无机酸,使氢氰酸一生成,就与醛、酮作用。(操作需在通风厨中进行)另外,我们还可以先将醛、酮变成亚硫酸氢钠加成物,然后再用等当量的氰化钠处理,这样制取氰醇就比较安全。7.与格氏试剂的加成反应:是制备结构复杂的醇的重要方法。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如稀盐酸或稀硫酸)以便使产生的碱或卤化镁转变为易溶于水的镁盐。对遇酸极易脱水的醇最好用NH4Cl溶液进行水解。§3.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和影响因素一、羰基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1)对手性脂肪醛酮的加成:克拉姆(D.J.Cram)定则:进攻试剂与羰基加成的第一步就是其金属先与羰基氧原子配位,加大了氧原子一端的体积,使之定位于M与S之间,即反应的优势构象。加成的第二步即向最小原子(或基团)的一侧进攻最为有利。上述原则,适合于速度控制(动力学控制)(2)反应物为脂环酮的加成:总的来说,环上取代基与试剂的体积愈大,按(I)方式就愈多。如:(3)对于位阻大的脂环酮,反应利于进攻羰基位阻小的方向。3.梅尔魏因-庞多夫-维尔来(Meerwein-Ponndirf-Verley)羰基还原法。异丙醇铝是一个选择性很高的醛酮还原剂,它把负氢离子转移给醛或酮,而本身氧化成丙酮。随着反应进行,把丙酮蒸出来,使反应X向产物方向进行。在反应中加入过量的异丙醇,新生的醇铝可以和异丙醇交换,再生成异丙醇铝,进行还原。因此,只要使用催化量的异丙醇铝就可以完成反应。此反应的优点:还原不饱和羰基化合物时,特别顺利,不影响C=C,-NO2,-COOR.历程:异丙醇铝与被还原的醛或酮的羰基生成配位键得(I)。(I)发生分子内氢负离子移位,得到一个新的醇酮络合物(II).(II)进一步裂解为丙酮和(III)。(III)被无机酸分解得醇(或被异丙醇交换)。若用异丁醇铝,可形成。二、影响因素1.醛、酮的烃基立体效应的影响随取代醛酮的烃基的增大,亲核加成速度减小,平衡常数减少。如:K=38K1亲核加成反应速度次序为:原因:由于高级烷基产生了立体位阻,羰基碳不易被亲核试剂进攻,因而减低了它的反应性能。2.醛、酮的烃基电子效应的影响ⅰ当羰基连有给电子取代基时,增加了羰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电正性减小,使亲核试剂不易加成。ⅱ羰基与苯环等组成共轭体系,羰基碳的安定性增加,反应性能减小。K=0.77(小于1)K=38ⅲ随醛酮的烃基吸电子性增加,羰基碳电正性增加,反应活性增大,平衡常数增
本文标题:化学竞赛辅导12--醛---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646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