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XXXX812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
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师(FCIOB资深会员)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A特级项目经理)新加坡项目管理协会外籍名誉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吴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创新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未来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上升空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建筑业承担着极其重要的经济建设任务和实现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历史使命。工程项目管理作为工程建设的一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其模式创新既是项目管理的内在运行规律需要,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助推力量。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与引擎第一部分一、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成就与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动力。我国城镇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达到51.3%。启动发展(1977年~1985年)缓慢进行(1986年~1995年)加快推进(1996年~2000年)快速发展(2001年~2010年)三十多年我国城镇化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19322亿元,约是1978年的142倍,2010年人均国民总收入为4260美元。与此同时,建筑业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快速发展,总产值从1985年不足1000亿元增到2012年的135000亿元,平均年增长20%以上。2、城镇化使我国有效地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3、城镇化建设拓宽了农民城镇就业和增收渠道。到2012年,我国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2.6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超过1.6亿人,农民在城镇就业的收入已大大超过在家中务农的收入,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达到2290元。4、城镇化建设为促进工业化转型,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化同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到2012年我国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比重已经下降到约10%以下,工业化率约达到60%以上,按照百元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重计算,再对比发达国家美国、德国工业化率水平,可以说我国的工业化已基本实现。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土地城镇化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空间外延过度扩张,耕地面积急剧减少,稀缺土地过量消耗,资源使用效率低。其次是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与公共服务体系远远滞后于城市人口与车辆的增长、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事故频发、甚至出现城市灾难生灵涂炭等情况。再次是重视政绩工程上马,追求形象市容,管理粗放水平底,整体人口素质低下。二、我国城镇化发展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1、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深刻认识城镇化的潜在内涵,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三大方面:一是城镇数目的扩张和增多;二是城市内人口规模随着城市建设不断扩大;三是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建设过程。与国际社会比较,我国城镇化发展与建设的道路仍然漫长而艰难。从上个世纪末的统计数字看,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46%,低收入国家为30%,中等收入国家为65%,高收入国家为77%,而整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则为34%,我国为36%。根据中国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历次人口普查城市化水平依次为:12.84%,17.58%,20.43%,25.84%,35.39%,49.68%。我国过去十多年城镇化发展的特点总体上看: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大多已在80%左右,英国、美国已高达90%以上。其特点:起步早、时间长、水平高。2、坚持新型城镇化发展,要立足提高城镇建设品质与文化传承。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就新在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人为核心,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配套等内涵为中心,要在实践中找到文化经济建设的出发点来发展城镇化建设,真正使我国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质量品质和文化底蕴及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场所,完成农民到真正市民的转变。而不单是建高楼、造广场。一是规划高起点二是理念内涵新三是途径多元化四是聚集效益佳五是辐射能力强六是个性特征明七是人本气氛浓八是城镇联动紧九是城乡互补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特征:三、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取向与客观必然性城镇化发展是否合理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为标准,重在看城镇的建设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在于促进与“四化”同步发展。也就是说,城镇化应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协调好城镇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镇化和工业化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城镇化与居民福利改善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大、中、小城市与农村小城镇发展的关系1、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2、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四大取向•一是市场化取向。•二是产业化支撑。•三是信息化贯穿。•四是创新化发展。建筑业要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的发展空间,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第二部分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断言:“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进程的有两件事情:一是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一、新型城镇化建设为我国建筑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与广阔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对建筑业发展提供三大机遇:首先是为建筑业创造巨大和广阔的的市场投资空间;其次是促进绿色建筑发展和提升建筑企业实施绿色建造能力;再就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建筑工业化将迎来新的发展,它并不是一个被动选择的问题,而将成为建筑业伴随着城镇化建设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和发展方向。1.围绕促进“产城融合、市镇互动”发展扩宽市场投资空间。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同步发展、有机融合和以大中城市带动中小城镇经济发展,既是历史的客观规律,更是现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要重视第三产业(服务)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2年我国服务业在GDP的比重约占45%,按照历年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所占比例的平均水平推算,服务业未来十年的投资增长仍将保持在20%左右。所以,围绕“产城融合、市镇互动”,切实推动“三化融合”方面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投资空间。2.围绕推动新农村建设和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拓展区域投资空间。2011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61.53%,中西部地区分别仅为46.99%和40.77%。上海、北京、天津均在80%以上,排在较后的分别是云南、贵州和西藏,不足40%。未来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将是中小城镇建设和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因为差距越大,潜力越大。据专家分析预测,城镇化建设今后每年至少可保持4%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围绕城镇群内外部交通联系和能源网络的投资带动城乡建设,治理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规划目前也已起步,其发展和投资的空间将更大。3.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城镇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拓展保障性住房与基础设施投资空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真正立足于“以人为本”。为了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建设质量,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城市,让困难群众适宜住进新居,国家将释放有效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鼓励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保障性住房等领域。据有关部门专家分析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投资去向并不在于大城市,按照全国生态功能的规划要求,遵循城镇发展规律和《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将构建完善“两横三纵”的城镇化规划和战略格局。今后城镇化建设投资空间一线城市约占15%-20%,二线城市约占40%左右,三线城市及乡镇建设约占45%左右,建筑业企业必须做好市场区域划分,整合资源、因地制宜、选好目标、准确定位,真正找到城镇化建设布局中的着力点,从而为实现企业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战略依据。二、超前研究、科学规划、制定措施、直面挑战,为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年平均完成总产值约占全国国定资产投资60%以上,是城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担负着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必须抢抓机遇、率先行动、超前研究、科学规划、采取措施、迎接挑战。1.抓住新机遇,抢占制高点,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2.迎接新挑战,打造升级版,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科学践行者。3.履行新使命,勇于挑重担,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强力推动者。4.开拓新市场、务实加苦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主力军。一是规划、设计、建设、项目管理全过程高水平服务。二是新建、迁建、改建和复垦建设一体化介入。三是民宅、工建、公用配套设施一条龙承担。四是建材、设备、技术、劳务全方位供给。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抓住主线、明确任务,深化改革、突出重点,坚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第三部分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以转变行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为主要任务,深化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坚持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国家经济建设赋予建筑业的光荣使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建筑业面临着两大突出矛盾:◇一是极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导致产能过剩、恶性竞争和“三低一高”(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业集中度低,工程交易成本高)◇二是传统的生产方式仍然困扰着建筑业的持续发展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促进行业结构调整与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建筑业如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难题,以适应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实现持续发展提升创新“一个理论”明确转变“两个竞争”始终坚持“三个提升”准确把握“四个走向”努力实现“五个转型”二、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于通过资本运营促进设计、融资、采购、施工一体化提升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工程总承包是国际通行的一种工程项目建设管理组织实施模式。建筑业首先必须进一步通过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与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来打造建筑企业的综合集成服务能力,形成设计、采购、施工、试运行一体化管理的组织形式和项目管理体系。在目前工程总承包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要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需要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模式创新上高度重视BT、BOT、PFI、PPP等工程发包和融资建设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承包商在资本运营、建筑设计、材料采购、新技术应用和施工管理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创新作用。•一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二是有利于合理分散风险•三是有利于推进工程总承包,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BT模式使社会生产要素和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整合共享,避免了工程肢解分段投标中存在的一些不规则行为,较好体现了风险与效益、责任与权力、过程与结果的高度统一。推行BT模式的好处在于:三、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绿色建筑,着力提高建筑业企业的绿色建造能力。与传统建筑不同,绿色建筑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使用效率,节约与循环利用能源、水和材料,通过合理的设计、施工、操作、维护和拆除体系建立完整的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盛行,“绿色建造”正日益受到普遍重视。“绿色建筑”是针对建筑产品而言,而“绿色建造”则是针对建筑产品的制造过程而言。“绿色建造”至少应当包括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建筑技术、绿色建筑建材、绿色施工。四、深化建筑业改革,坚持项目管理模式创新,要立足强力推动建筑工业化发展,着力提升建筑业企业现代化建造水平。建筑工业化是指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它的主要标志是实现“四化”
本文标题:XXXX812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建筑业发展及工程项目管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71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