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1917——1949)钟正平武淑莲徐安辉主讲倪万军马晓雁郑鹏飞2009年4月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中国现代文学”以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文学”同时还是一个揭示这一时期文学的“现代”性质的概念。这样的“文学的现代化”,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教育、思想、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并且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文学的现代化”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第一节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起点文学是时代的产物。189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在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上,中国文学开始了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现代化努力。◆知识分子要求变革社会,这就必然要触动文化,带来文化机制的变化,从而影响到文学。其影响表现在:◇法律对从事文学活动者和报刊繁荣的基本保障◇现代出版事业得到发展◇现代社会分工使自由的文学撰稿队伍出现◆以上影响引起了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自由论述取代朝廷策论◇小说由听变成阅读◇文学接受队伍扩大——推动了文学自身的变革第二节文学观念的变革◆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晚清开始)的观念变革,首先归功于梁启超。◆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出于启蒙主义宣传的目的,很快注意到西方文学格局的不同,开始为小说和戏剧争取正统的文学地位。◆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与“新民”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他的文学观念服从于“新民”,有意或无意的夸大了它在整个社会文化中的地位。◆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以诗文为正统,体现出以古人约束今人的特点。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就是要打破这种格局。诗界革命:黄遵宪—“我手写我口”文界革命:裘廷梁—“崇白话而废文言”小说界革命:梁启超-“新民自新小说始”戏剧观念的更新:重视其开启民智作用◆文体观念革命背后有着相应的“言文合一”的语言观念变革的意愿诉求。◆真正体现出现代意义上的文学观的,是王国维,他最早提出“纯文学”概念及超功利文学观。◆在中国文学现代化发生期提出现代性文学观念的,还有鲁迅、周作人。第三节文学创作实绩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期(1898—1917),各类文体的成绩不均。在文学史上,对现代化具有实际意义的是政论散文和小说。一、散文◆梁启超是本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创造了一种新文体-“报章体”。◆本时期重要的还有革命派散文,如章太炎、邹容、陈天华、秋瑾等人的创作。◆辛亥革命后的散文家有章士钊。二、话剧◆“戏剧改良”走了两条不同的探索道路:◆一是旧剧改良,将时代政治热情与外来的审美要素注入京剧,对程式讲究的戏曲进行改良;◆一是文明戏——在话剧中渗透戏曲因素的表演。三、小说◆本时期小说的发展道路则是曲折的、多元素的,形式上是逐渐改良,内容是严肃与游戏并存。(一)清末小说◇梁启超、蔡元培等人的政治小说◇李伯元、吴沃尧等人的谴责小说(二)民初小说◇民初小说的主流是鸳鸯蝴蝶派,最有影响的是被誉为“五虎将”的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民初言情小说的代表作是徐枕亚的《玉梨魂》(1913)。◆总之,晚清文学曾一度繁荣,也曾充满了革新的朝气,但因为这种革新缺乏强大的社会基础,并且维新派人士只是把文学作为自己的宣传工具,不重视文学艺术自身的特性,在政治热情消退之后,文学又向着旧的封建传统回转。中国需要一个更加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全面步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发生于1917年的文学革命,既是清末民初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域外小说的大量翻译)。◆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动力和背景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对封建传统文化的清算,必须同时去除那些作为封建载道工具的旧文学和文言文,于是,他们极力推动一场旨在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革命。◆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震动了文坛;同年2月,陈独秀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革命论》,进一步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文学革命开始后,主要进行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批判旧文学◇一是探索如何建设新文学对于怎样建设新诗、新小说、新戏剧,文学革命的先驱们也进行了探讨。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白话文全面推广。◆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最主要的)。第二节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文学革命既是文学发展自身孕育的结果,是社会变革与文化转型的产物,而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没有中国社会变革的内因,就不会有文学革命;同样,没有外来文艺思潮影响的外因,也不会有文学革命。◆文学革命要彻底否定旧文学,但是到底如何建设新文学呢?文学革命的先驱者对此进行过积极讨论,也提出过一些很有价值的建设性意见,这些意见又大都是借鉴过外国文艺运动或文学创作的经验。◆文学革命的发动者们还通过作品翻译来介绍外国文艺思潮,向闭塞的中国文坛吹进新鲜的现代气息。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实际上构成了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新文学社团与流派◆受不同文艺思潮和艺术方法影响的不同创作倾向的作家群,又各自聚集为文学社团,并形成文学流派。一、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的文学◆创造社:主张“为艺术而艺术”◆语丝社:鲁迅评之“任意而谈,无所顾忌…”◆湖畔诗社:以写爱情诗闻名◆新月社:欧美留学生的文艺沙龙二、文学流派◆小说方面:乡土小说流派;“自叙传”小说流派;◆诗歌方面:自由诗;新格律诗派;象征诗派;◆散文方面:以议论为主的杂文;以记叙、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美文”;◆戏剧文学方面:社会写实剧;抒情浪漫剧;第四节20年代文学论争◆20年代的文学论争主要体现在新文学的意识、语言与封建的旧的文学传统之间的分歧与斗争:◇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的论争◇与“学衡派”的论争◇与“甲寅派”的论争◆新文学阵营在与各种复古思潮进行斗争的同时,自身也在发生着分化和斗争。第五节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一、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1917年至1920年,新文学的萌芽、草创期。◆1921年至1926年,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至1927年,创作出现相对的沉寂,主要原因是新文学作家投身革命,置身于北伐战争。二、五四文学的基本特征◆理性精神的张扬◆感伤的精神标记◆个性化的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三、五四文学革命的意义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带来了文学观念、内容、形式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的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和民族主义思想,洋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文言文,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了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联结,又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在文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实现文学的现代化,从而揭开了现代文学光辉的第一页。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第一节鲁迅创作道路一、生平简介◆鲁迅一生经历的七个阶段:◇少年时期(1881——1898)◇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日本求学时期(1902——1909)◇杭州、绍兴任教时期(1909—1912)◇北京工作时期(1912—1926)◇厦门、广州任教时期(1926年8月—1927年9月)◇上海定居时期(1927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不同时期照片(分别于1903、1925、1933年所摄)二、思想发展◆1918年以前称作早期——思想沉淀期。◆1918年至1927年称作前期——鲁迅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立人”(培育人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性)和改造国民性。◆1927年至1936年称作后期——“鲁迅的最后十年”。他三个阶段一以贯之的是“立人”和“改造国民性”思想。◆早期既接受西方启蒙主义、理性主义思想,又受西方现代主义、非理性主义思想影响。◆前期这一时期,鲁迅的思想基础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进化论为基础,但其思想呈现相当的复杂性,伴以个体精神体验浓重的“轮回”感。◆后期定居上海,展开了最后十年更加光辉的战斗生涯。经过大革命的血与火的考验,鲁迅的思想进入了包含阶级论在内的更丰厚、复杂的状态,这十年间他思想左倾,以杂文创作为主,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第二节《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狂人日记》写于1918年4月,发表在《新青年》1918年5月第四卷5号。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收入《呐喊》集。(一)背景及创作宗旨(二)结构及内容(13篇不连贯的无年月日记)(三)狂人形象◆《狂人日记》的主题是“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鲁迅语)。这个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表现的。小说通过十三则日记记录了狂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一切,运用第一人称独语自白的叙述方式,塑造了一个反封建斗士的“迫害狂”形象。一方面,狂人是一个真实的迫害狂患者,另一方面,狂人的精神品格,又具有时代的先觉者、勇猛的反封建斗士和清醒的启蒙主义者的特征。◆狂人是现实性与象征性完美结合的独特艺术形象。(四)作品的思想意义(五)艺术特色◆“格式的特别”◆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手法的结合◆表现的深切二、《阿Q正传》◆《阿Q正传》在鲁迅小说创作中独特的重要地位◆主题、情节、结构及内容◆主人公形象及其典型意义◆阿Q是一个极端贫苦、不觉悟的农民◆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基本性格特征阿Q的精神胜利法经历了六个阶段,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妄自尊大◆麻木健忘◆自轻自贱◆自欺欺人阿Q有自发的革命要求,但对革命的向往与追求,包含着复杂的、消极落后的因素◆阿Q形象的意义。◆《阿Q正传》的艺术特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它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悲喜交融的表现手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成功地运用了讽刺幽默的手法◆语言准确、鲜明、生动,人物语言个性化。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大词小用、庄词谐用、成语活用、文言巧用、反语妙用等修辞手法。第三节《呐喊》、《彷徨》《呐喊》1923年出版。《彷徨》1926年出版。不论在思想意义的丰厚,还是艺术价值的崇高,它们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鲁迅作品插图《狂人日记》《药》12鲁迅作品插图(二)◆《呐喊》中的作品:《狂人》(日记)、《孔乙己》在《明天》吃《药》,《阿Q》(正传)在《故乡》讲《头发的故事》,《兔子和猫》为《一件小事》起了一场《风波》。《端午节》看《社戏》,唰的一道《白光》,原来是《鸭的喜剧》。◆《彷徨》中的作品:《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祝福》,《高老夫子》一手拿着《长明灯》,一手拿着《肥皂》,在街上《示众》。《兄弟》俩在闹《离婚》,终于成了《孤独者》在《伤逝》。一、《呐喊》、《彷徨》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呐喊》写于五四革命运动高潮时期,除了表现出对封建主义强烈的战斗激情外,侧重描写农村题材,从辛亥革命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出“改造国民性”,即启发人民,首先是启发农民觉悟的主题,大部分作品表现出鲁迅对农民命
本文标题:中国现当代文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739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