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4T 716-2007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ICSDB34安徽省地方标准DB34/T716—2007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2007-06-06发布2007-06-06实施安徽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4/T716—20071前言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本标准由安徽省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邢君田灵芝孔令娟蔡志明。DB34/T716—20072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强筋小麦生产的范围、产地选择、产量及品质指标、栽培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收获、脱粒、贮藏等技术规范。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淮北中北部地区强筋小麦生产。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3059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T17892优质小麦强筋小麦标准GB4404.1粮食作物种子禾谷类GB15671主要农作物包衣种子技术条件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强筋小麦角质率不低于70%,加工成的小麦粉筋力较强,适合于制作面包等食品。3.2粗蛋白质粗蛋白质指干基。3.3湿面筋含量湿面筋指14%的水分基。3.4降落数值指黏度计管浸入热水器到黏度计搅拌降落进入糊化的悬浮液中的总时间(包括搅拌时间),以秒(s)为单位。3.5面团稳定时间指粉质图谱首次穿过500BU和开始衰落再次穿过此标线的时间,用分钟(min)来表示。4生态条件4.1产地选择产地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GB3059的规定。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的规定。农田灌溉水质应符合GB5084的规定。4.2气候条件DB34/T716—20073小麦开花~成熟期间平均气温20℃~22℃,开花~成熟期间的昼夜温差较小;光热资源丰富;光周期长,开花至成熟期间,每天日长10~12小时;年降水量600~900毫米,小麦抽穗至成熟期间降水量小。4.3土壤条件棕壤、砂姜黑土等土质偏粘、肥力较高的土壤。4.4肥力条件耕层厚度>20cm,土壤有机质≥1.3%,水解氮≥70mg/kg。4.5灌溉条件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在干旱情况下能保证小麦播种、越冬、抽穗和灌浆等关键生育期对水分的需要。5产量及品质指标5.1产量指标400kg/667m2~500kg/667m2。穗数40万/667m2~45万/667m2,穗粒数35粒~38粒,千粒重40g~42g。5.2品质标准容重≥770g/L,水分≤12.5%,降落数值≥300s,一等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15.0%,湿面筋含量≥35.0%,面团稳定时间≥10.0min;二等强筋小麦粗蛋白质含量≥14.0%,湿面筋含量≥32.0%,面团稳定时间≥7.0min,烘焙品质评分值≥80。6栽培技术6.1品种选择选用品种应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或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安徽省淮北中北部地区种植,其品质符合GB/T17892的规定。6.2整地耕深20cm以上,耕透耙匀,上松下实,无明暗坷垃,筑埂做畦或开沟做畦,畦面平整。提倡用深松机隔年深松,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6.3施肥6.3.1施肥原则增施有机肥,氮、磷、钾肥配合,基追结合,氮肥后移;测土配方,科学施用微量元素肥料。肥料符合NY/T496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6.3.2施肥总量每667m2施土杂肥3000kg,纯氮14kg~16kg,五氧化二磷6kg~7kg,氧化钾6kg~8kg,缺锌的土壤施用硫酸锌1kg。6.3.3肥料分配土杂肥、磷、钾化肥及锌肥一次性用作基肥;氮肥的60%做基肥,40%作追肥。6.3.4施肥方法深施基肥,犁地时将肥料施于犁沟,随即翻垡覆盖。追肥施用方法:用耧穿施、趁雨撒施或叶面喷施。6.4播种6.4.1种子质量选用的种子质量应符合GB4404.1规定指标。6.4.2种子处理DB34/T716—20074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50ml+15%粉锈宁75g+水3kg搅匀,拌麦种50kg,边喷边拌,稍晾干后播种。提倡使用包衣种子,种子包衣标准按GB15671规定执行。6.4.3播种期半冬性品种在10月上中旬(日平均温度16℃~14℃)播种;春性品种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日平均温度14℃~12℃)播种。6.4.4基本苗半冬性品种16万/667m2~18万/667m2;春性品种18万/667m2~20万/667m2。6.4.5播种量的计算方法根据每667m2计划基本苗、种子发芽率、净度、千粒重、田间出苗率确定每667m2实际播种量。田间出苗率一般以80%计算,整地质量高、墒情足按85%计算,差的按75%计算。播种量按下列公式计算。6.4.6播种方式机械条播,行距20cm~23cm,播种深度3cm~4cm。6.5田间管理6.5.1苗期管理6.5.1.1管理目标到12月下旬小麦越冬时,半冬性品种主茎叶达到6片~8片,3个~4个分蘖,6条~8条次生根,总茎蘖数60万/667m2~80万/667m2。春性品种主茎叶达到5片~6片,2个~3个分蘖,4条~6条次生根,总茎蘖数50万/hm2~70万/hm2。6.5.1.2查苗、补苗小麦3叶~4叶期及时查苗补缺,缺苗断垄的用同一品种催芽补种,有疙瘩苗的及时疏苗。6.5.1.3化学除草于小麦3叶~4叶期进行化除,冬前防治效果不好的待早春气温回升后,小麦拔节前补防。防治方法见附录。6.5.1.4合理追肥对播种较晚、肥力不足、长势偏差的麦田,在3叶~4叶期每667m2追尿素4kg~5kg,促根增蘖,促弱转壮。6.5.1.5控制旺苗对旺长麦田在封冻之前选择晴天中午,用长圆石磙压1遍~2遍,可抑制主茎和大分蘖徒长,或每667m2用壮丰安35ml,对水40kg进行叶面喷施,化控蹲苗。6.5.2中后期管理6.5.2.1管理目标穗大、粒多、籽粒饱满。6.5.2.2追施拔节肥小麦基部节间定长时追施拔节肥,每667m2追施尿素8kg~10kg。6.5.2.3中耕除草小麦封垄前进行中耕划锄,群体偏大的旺长田块,深锄7cm~10cm。6.5.2.4清沟沥水及时清理“三沟”,保持排水畅通。6.5.2.5叶面喷肥DB34/T716—20075小麦抽穗至成熟前20天,每667m2叶面喷施0.3%~0.4%的磷酸二氢钾溶液50kg,缺氮的麦田可加喷1%~2%的尿素。也可把尿素、磷酸二氢钾与杀虫剂、杀菌剂等混配,开展“一喷三防”。7防治病、虫、草害7.1防治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为基础,提倡生物防治,按照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科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中提倡药剂的轮换使用和合理混用。农药使用符合GB/T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7.2防治方法防治适期及方法见附录。8收获、脱粒、贮藏8.1收获时期人工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期,联合收割机收获的适宜收获期为蜡熟末期至完熟初期。8.2脱粒单独收获,单独脱粒。8.3晾晒选用三合土麦场晾晒。选择晴朗干燥天气,先将晒场晒热,薄摊勤翻,晒至50℃~52℃,保持2个小时,下午4时前聚堆入仓。8.4贮藏干燥、趁热密闭贮藏或“三低(低温、低氧、低氧化铝剂量)”综合技术贮藏。入仓小麦籽粒含水量<12%。DB34/T716—20076附录(资料性附录)小麦主要病虫草害的防治指标、防治适期及推荐使用药剂防治对象防治适期防治指标农药名称推荐使用剂量注意事项纹枯病小麦拌种时或分蘖末期病株率20%纹霉清井冈霉素纹霉清33%可湿性粉剂种子量的0.2%20%可湿性粉剂50g对水50kg喷雾12.5%可湿性粉剂150-200g对水50kg喷雾茎基部喷药白粉病孕穗至抽穗期病株率20%三唑酮烯唑醇15%可湿性粉剂75g对水50kg喷雾12.5%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kg喷雾叶片喷雾赤霉病抽穗至扬花期病穗率3%多菌灵80%超微粉100g对水50kg喷雾40%胶悬剂150ml对水50kg喷雾感病品种一周后补喷一次锈病早期的发病中心集中围歼大田病叶率20%三唑酮烯唑醇20%乳油45-60ml对水50kg喷雾12.5%可湿性粉剂40g对水50kg喷雾地下害虫播种前拌种死苗率3%辛硫磷50%辛硫磷乳油种子量的0.1%加种子量6%的水拌种苗蚜穗蚜生长期穗期百株(穗)蚜量500头吡虫啉抗蚜威10%可湿性粉剂15g对水50kg喷雾50%可湿性粉剂10g对水50kg喷雾喷植株喷穗部吸浆虫4月中、下旬10复网20头幼虫以上或扒开毒垄见虫2头~3头敌敌畏毒死蜱80%乳油150ml加土20kg撒施40%乳油50ml加适量水加土20kg撒施拌毒土麦蜘蛛小麦返青后每米行长1500头扫螨净毒死蜱20%乳油40g对水50kg喷雾40%乳油50ml对水50kg喷雾粘虫幼虫二三阶段25头/平方米~30头/平方米灭幼脲3号高效氯氰菊脂25%悬浮剂30g~40g对水50kg喷雾4.5%乳油30ml~60ml对水50kg喷雾田块周边均要喷到单子叶杂草冬前为主,春季补充,450株/平方米粉恶唑禾草灵6.9%骠马或精骠或骠灵乳油40ml~60ml对水50kg喷雾3%世玛油悬剂20ml~30ml对水50kg日平均温度5℃以上,小麦拔节前DB34/T716—20077喷雾阔叶杂草小麦3叶~4叶期450株/平方米氟草烟磺酰胺ED-570十阔草清20%使它隆乳油50ml~70ml对水50kg喷雾5.83%麦喜悬浮剂7.5ml~12.5ml对水50kg喷雾
本文标题:DB34T 716-2007 强筋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24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