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35T 1268-2012 竹荪栽培技术规范
ICS67.080B39DB35福建省地方标准DB35/T1268—2012竹荪栽培技术规范2012–07–23发布2012–10-20实施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35/T1268—2012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本标准起草单位:顺昌县大利竹荪高新研究所、福建省食用菌行业协会、三明市真菌研究所、顺昌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允旺、羿红、上官舟建、叶舟、颜振兰、吕扬兰、黄茂富、何振辉、王书忠。DB35/T1268—20121竹荪栽培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竹荪栽培的术语与定义、菇场要求、原料要求、栽培季节、栽培工艺、病虫害防治、采收与加工等。本标准适用于棘托竹荪的人工栽培。长裙竹荪、红托竹荪、短裙竹荪的人工栽培也可参考本标准。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2440尿素及其测定方法GB4285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T8321.1~.9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9687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GB/T12728-2006食用菌术语HG2940饲料级轻质碳酸钙NY5099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NY5358无公害食品食用菌产地环境条件3术语和定义GB/T12728-2006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棘托竹荪棘托竹荪(Dictyophoraechino-volvataZane,ZhengetHu)又称竹参、竹花、网纱菌、竹荪等,隶属于菌物界、担子菌门、伞菌纲、鬼笔目、鬼笔科。3.2生料栽培指原料未经发酵或灭菌处理直接用于栽培的模式。3.3发酵料栽培指原料经堆积发酵腐熟后才用于栽培的模式。3.4原基尚未分化的原始子实体的组织团。(GB/T12728-2006,定义2.2.13)3.5菇蕾DB35/T1268—20122由原基分化的有菌盖和菌柄的幼小子实体。(GB/T12728-2006,定义2.2.14)4菇场要求4.1产地环境应符合NY5358的要求。4.2田地要求选择适宜的水稻田、山地或果园。竹荪栽培田地不宜连作,宜间隔2年以上。5原料要求5.1竹荪栽培的原料可以采用毛竹屑(叶、片)、阔叶树屑(叶、枝)、农作物秸秆(芯、壳)等,应符合NY5099的要求。5.2尿素应符合GB2440的要求。5.3轻质碳酸钙应符合HG2940的要求。5.4水可选用自然水(泉水、未受污染的河水和湖水、自来水),不可取用受到工矿企业、种养植业污染的水或治理未达标排放的水。水质应符合NY5099的要求。6栽培季节竹荪栽培宜安排在1~3月播种。各地应根据具体栽培品种特性,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安排生产。7菌种应使用具有菌种生产经营资质单位供应的菌种。不得使用来源和种性不明的菌种。8栽培工艺8.1生料栽培生料栽培按以下顺序进行:培养基制备→场地整畦→铺料播种→覆土遮荫→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8.2发酵料栽培发酵料栽培按以下顺序进行:培养基制备→建堆发酵→场地整畦→铺料播种→覆土遮荫→菌丝培养→出菇管理→采收。DB35/T1268—201238.3技术要求8.3.1培养基制备8.3.1.1培养基推荐配方培养基推荐配方见表1。表1培养基推荐配方序号配方配方一竹屑80.0%,杂木屑18.8%,尿素0.7%,轻质碳酸钙0.5%。配方二竹屑98.8%,尿素0.7%,轻质碳酸钙0.5%。配方三竹屑60.0%,杂木屑28.8%,豆秆或芦苇草10.0%,尿素0.7%,轻质碳酸钙0.5%。注:采用生料栽培则不需加尿素和轻质碳酸钙。8.3.1.2备料按培养基配方准备各项原料,用料量控制在(5000~7500)kg/666.7m2。8.3.1.3拌料将干燥的原材料混合拌匀,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65%。8.3.1.4建堆发酵采用发酵料栽培的,应在播种前45d~60d建堆。料堆高1.5m,长度不限。每隔15d翻堆一次,前后共翻3~4次。发酵时间为45d~60d。要求发酵后的堆料松软、变褐、有香味。8.3.2场地整畦要提前翻晒、消毒场地、平地整畦。畦田四周要有排水沟。适宜宽度为70cm~90cm,高度为10cm~20cm。8.3.3铺料将培养基铺成龟背式菌床,料厚约20cm~25cm。培养基用量为l0kg~20kg/m2(因材料而异)。8.3.4播种播种可采用多种方法。宜采用“一”字型条播法,即将菌种掰成块状下播于料上,每平方米菌种用量为1.3~1.5袋(0.5kg/袋)。播种后表面再覆盖培养基1cm~2cm。8.3.5覆土遮荫播种后培养基表面覆盖碎土,土层厚4cm~7cm。覆土应为疏松的种植地表土,土壤含水量25%左右,手捏成团。覆土层上再铺盖1cm~2cm的稻草,待稻草吸湿变软后再覆盖地膜。8.3.6菌丝培养8.3.6.1温度播种后的菌丝定植生长温度宜控制在13℃~28℃范围内,过高过低将影响菌丝生长。DB35/T1268—201248.3.6.2湿度培养基含水量应控制在60%~7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以65%~70%为宜。8.3.6.3光线栽培时需保持适当的荫蔽度。有条件时可立柱搭架,架高1.8m~2.2m,在原基发生期前后,在支架上铺盖芦苇或防晒网等,保持七分荫,三分阳。8.3.6.4通风换气应适时揭地膜通风换气,保持畦床空气新鲜。8.3.6.5检查播种7d~10d后检查菌丝发育状况,发现菌种不萌发、发黑,应及时补播菌种。8.3.7出菇管理8.3.7.1温度要求出菇阶段温度应随菌蕾发育而逐步升高,范围宜控制在20℃~32℃。8.3.7.2湿度要求子实体生长阶段,应适时对畦床喷水,保持畦沟浅度蓄水。培养基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要求随菌蕾发育而逐步升高,范围控制在75%~95%。8.3.7.3光照子实体形成期,应在菇棚上方加盖遮荫物,保持自然散射光。8.3.8病虫害防治8.3.8.1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严格控制化学防治。使用农药应严格执行GB4285和GB/T8321.1~.9的要求。在原基形成后至采收前,禁止使用任何农药。8.3.8.2病害防治菌丝生长期前期发现杂菌,应及时清除,并撒上生石灰消毒抑菌,面积较大时应及时补料补种。中后期应采取适宜方法,防治病菌蔓延。主要病害防治方法如下:a)烟霉病防治:清理排水沟防积水,减少覆盖物的厚度,加强菇棚通风,降低空气湿度,以抑制病菌生长;截断两头畦床防止蔓延;同时使用300倍波尔多液喷危害部位,每天一次,连喷三天;同时轮换地块,减少污染。b)其它杂菌防治:发生部位及时挖除,并撒上生石灰消毒,盖薄膜,畦床两头截断防蔓延。8.3.8.3虫害防治主要虫害防治方法如下:a)白蚁防治:山野场地要防治白蚁,宜用白蚁灵或灭蚁粉放入蚁巢和蚁路上。DB35/T1268—20125b)蛞蝓防治:傍晚用石灰粉撒在蛞蝓活动处,或撒在菇田周围地上形成隔离带,每隔3d~4d撒一次;或用5%的食盐水喷洒;或用人工捕杀。9采收与加工9.1采收当菌球破口至撒裙三分之一时均可采收。采收时应保持清洁,外观形态完整。采收后应及时剥离菌盖、菌托,将竹荪倒于烤筛上,然后按菇大小分层整齐摆放烘烤。一般从播种至采收需80d~90d。整个生产周期可采3~5潮。9.2烘干采后竹荪应当天烘干。烘干时烘房温度宜逐渐升高,并控制在50℃~65℃。要求干品含水量控制在12%~13%。9.3包装烘干产品应及时装入塑料袋内,扎牢袋口。包装袋应符合GB9687规定。10建立档案建立从原辅材料购进、栽培工艺、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全程的可追溯档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DB35T 1268-2012 竹荪栽培技术规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92572 .html